赵伟
- 作品数:11 被引量:15H指数:3
- 供职机构: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肢体长骨骨巨细胞瘤个体化外科治疗的中长期临床结果分析
- 2021年
- 目的对比个体化改良与常规方案治疗肢体长骨骨巨细胞瘤(GCTB)的临床效果,评估个体化改良方案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05年1月—2017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和天津医院两个骨肿瘤中心178例手术治疗的四肢长骨GCTB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5例、女83例,年龄8~75(35.7±11.7)岁。178例中,2005年1月—2011年12月70例患者设为常规组,其中男39例、女31例,年龄8~68岁,55例采用病灶内常规刮除加骨水泥、异体骨或自体骨填充,15例瘤段切除人工假体重建术;2012年1月—2017年12月108例患者设为改良组,其中男56例、女52例,年龄16~75岁,根据肿瘤发生的部位、Campanacci分级、病理骨折与否,采用95例改进的病灶内磨削术加骨水泥和或异体骨或自体骨填充,13例瘤段切除人工假体(膝关节为改进假体)重建等个体化改良方案。观察并对比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及5年累积无复发生存率;末次随访时采用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标准比较术后两组患者肢体功能。结果17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24~117(56.9±26.1)个月。(1)术后有1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常规组11例(15.7%,11/70)、改良组4例(3.7%,4/108),常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改良组,主要发生于瘤段切除关节重建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39,P<0.05)。(2)178例患者中,24例(13.5%)复发。常规组和改良组术后总体复发率分别为22.9%(16/70)和7.4%(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691,P<0.05)。常规组中病灶内常规刮除术患者的复发率为27.3%(15/55),改良组中病灶内扩大刮除术患者的复发率为7.4%(7/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27,P<0.05);两组瘤段切除重建术患者分别有1例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的总复发率13.5%(24/178),其中桡骨远端和股骨�
- 白锐赵振群刘艳成赵伟孙超冯卫薛慧琴王玉鑫胡永成郭世炳
-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肿瘤治疗方案肱骨股骨胫骨
- 外泌体介导微RNAs在骨肉瘤中的作用与应用
- 2022年
- 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软组织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肺转移率和病死率。术前化疗、手术切除病灶和术后化疗仍是骨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然而,对不能切除、原发转移或复发的患者,预后很差。基于外泌体特性的骨肉瘤靶向治疗已成为骨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外泌体是一种纳米级的双层脂质胞外囊泡,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可引起骨肉瘤细胞功能的改变,在骨肉瘤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外泌体可携带用于检测疾病进展的微RNAs(miRNAs)。miRNAs可作为临床诊断骨肉瘤的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此外,miRNAs在骨肉瘤的辅助诊断、治疗导向和预后评估等方面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任伟郭世炳徐翔王亚超刘晓强赵伟王紫横王玉鑫李宇
- 关键词:骨肉瘤外泌体微RNAS化疗耐药生物标志物
- 阿霉素耐药细胞外泌体通过传递耐药性影响骨肉瘤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实验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骨肉瘤阿霉素耐药细胞外泌体与MDR1、miRNAs的相关性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骨肉瘤MG63和U2OS细胞株构建阿霉素耐药株,通过MTT法检测耐药和敏感株的50%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于15~120 min中间隔15 min观察一次荧光染色检测荧光强度的变化,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DR1的mRNA和P-gp蛋白表达水平等验证骨肉瘤细胞耐药性;通过粒径分析及Western Bolt检测鉴定外泌体。观察PKH26标记的阿霉素耐药细胞外泌体的胞吞作用,并采用MTT法和细胞划痕实验检测阿霉素耐药细胞外泌体与骨肉瘤细胞共培养后细胞的增殖水平、迁移能力及耐药性的变化。通过骨肉瘤源性外泌体测序及生物信息分析、RT-PCR验证miRNAs在骨肉瘤敏感和耐药细胞中的mRNA差异表达水平。观察MG63和U2OS中正常骨肉瘤细胞组与耐药细胞组、耐药细胞+正常外泌体组、耐药细胞+耐药外泌体组成瘤裸鼠肿瘤生长情况,血清外泌体鉴定及其miR-21-5p的mRNA表达水平,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检测肿瘤组织中MDR1的mRNA和miR-21-5p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MG63和U2OS中阿霉素耐药株IC50(11.81、9.33μg/ml)高于正常株(2.21、0.93μg/ml),荧光强度减弱速度高于正常株,MDR1的mRNA和P-gp的蛋白表达水平(2.15±0.10、2.127±0.12;0.92±0.11、0.73±0.10)均高于正常株(1.12±0.16,1.02±0.11;0.46±0.03、0.3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耐药外泌体分别与正常株共培养时可通过胞吞作用进入骨肉瘤细胞内集中分布于细胞质。骨肉瘤细胞与耐药外泌体共培养,分别以2、4、6、8μg/ml的阿霉素浓度处理后,耐药组增殖水平显著上升,耐药组迁移能力(54.20±9.32,19.24±2.88;76.40±5.41,30.26±4.87)较正常组(35.947±3.922,6.72±3.546;51.217±5.546,19.31±1.930)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选择外泌体测序和生信分析中10种上调明显的miRNAs,进行RT-PCR验证其在正常和耐�
- 孙超冯卫张丽华孟晨阳薛慧琴赵伟王玉鑫王紫横孙亮郭世炳
- 关键词:骨肉瘤外泌体微RNAS多柔比星
- 微小RNA-22通过靶向调控异黏蛋白表达影响骨肉瘤细胞化疗敏感性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22通过靶向调控异黏蛋白(MTDH)表达影响骨肉瘤细胞化疗敏感性。方法通过体外培养骨肉瘤细胞株MG-63进行实验研究,利用噻唑蓝(MTT)法检测MG-63细胞增殖的变化,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MTDH的mRNA表达变化,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定量检测MTDH的蛋白表达。荧光素酶报告检测MTDH是否为miR-22的直接靶点,Western blot和定量PCR检测miR-22过表达和抑制时MTDH表达变化。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多组间差异,t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结果(1)MTT法结果表明顺铂可抑制MG-63细胞增殖,而加入miR-22协同顺铂抑制MG-63细胞增殖的更加明显(F=841.919,P<0.01)。(2)顺铂可促进MG-63细胞中MTDH的表达(t=20.430,P<0.01),miR-22过表达可以减弱顺铂对MTDH表达的促进作用(t=11.570,P<0.01)。miR-22过表达时,MTDH mRNA表达明显减低(t=9.532,P<0.01),miR-22表达受到抑制时,MTDH mRNA表达明显升高(t=9.637,P<0.01)。Western blot实验证实细胞内MTDH蛋白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3)MTDH靶点1突变,可以显著减弱miR-22抑制MTDH表达的作用(t=6.754,P<0.01),MTDH靶点2突变时也减弱了miR-22对MTDH的调节作用(t=9.225,P<0.01)。MTDH1+2靶点均突变,miR-22对MTDH无明显调节作用(t=2.079,P>0.05)。证实miR-22可以直接靶向调节MTDH的表达,且两者有两个结合位点。结论miR-22通过靶向调控MTDH的表达来影响骨肉瘤细胞化疗敏感性。
- 孙亮郭世炳娜日松赵振群赵伟王玉鑫
- 关键词:骨肉瘤化疗敏感性
- 囊内刮除术与瘤段切除术治疗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疗效,分析肿瘤复发及影响肩关节功能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方法。纳入2002年1月—2015年6月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六○医院、天津医院、河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等4个骨肿瘤治疗中心临床资料完整、初次接受手术治疗、随访时间超过36个月的27例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其中男15例,女12例;首诊时年龄18~55 (33.1±12.2)岁。Campanacci分级Ⅱ级17例,Ⅲ级10例。其中17例发生病理性骨折,14例合并移位,3例有骨折线、无移位。14例采用囊内刮除术治疗,其中3例刮除、11例切刮;骨缺损采用自体植骨2例、自体加异体植骨1例,异体骨植骨3例,骨水泥填充8例,其中10例患者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13例采用瘤段切除肩关节重建术治疗,其中半肩关节置换10例,大段异体骨关节移植髓内钉固定3例。术后定期随访。末次随访时,采用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MSTS)评分标准评估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不同手术方式之间复发和并发症发生率、上肢MSTS评分,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和肿瘤复发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患者术后均获随访36~180 (92.4±38.9)个月。刮除术和瘤段切除术中各有1例局部复发,复发率为1/14和2/13(P=1.000)。4例瘤段切除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总的并发症发生率14.8%(4/27),其中2例大段异体骨吸收(1例伴肿瘤复发)行半肩关节置换术,1例半肩关节置换后肩关节半脱位,1例术后5年假体松动外露再次手术更换骨水泥型假体进行翻修;囊内刮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瘤段切除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有无病理性骨折与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无相关性(r=-0.037, P=1.000),Campanacci分级与手术治疗方案的选择有相关性(r=0.482, P<0.
- 郭世炳赵伟徐明郑凯于秀淳王丰胡永成张国川
-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肱骨近端刮除术多中心研究
- 3D打印抗生素骨水泥棒植入技术对治疗不同固定方式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
- 2023年
- 目的:探究3D打印抗生素骨水泥棒植入治疗对采用不同固定方式的创伤性骨髓炎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2月-2022年2月采用3D打印抗生素骨水泥棒植入治疗不同固定方式的创伤性慢性骨髓炎感染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内固定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36,接受髓内钉固定)和对照组(n=36),接受钢板外固定,对比2组患者治疗情况、治疗效果、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结果: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总费用方面组间无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愈数33例,治愈率达到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22%(P<0.05);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以及负重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末次评分时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共出现感染复发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44%(P<0.05)。结论:3D打印抗生素骨水泥棒植入技术对治疗不同固定方式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可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王紫横赵伟王玉鑫怡丽丹郭世炳
- 关键词:3D打印抗生素骨水泥慢性骨髓炎术后感染
- 3D打印模具制备抗生素骨水泥髓内钉治疗下肢长骨感染被引量:5
- 2023年
- 背景:由于抗生素水泥棒或钉在制备技术、术中操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其应用仍然受到限制。目的:探讨应用3D打印模具制备的抗生素骨水泥髓内钉髓腔植入联合扩髓清创治疗下肢长骨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采用3D技术打印模具制作的抗生素骨水泥髓内钉髓腔植入治疗股骨和胫骨感染患者16例,其中股骨10例,胫骨6例。根据Cierny-Mader骨感染分型,Ⅲ型4例,Ⅰ型+Ⅲ型7例,Ⅰ型+Ⅳ型5例。首次(手术)治疗至初始感染时间0.5-120个月,感染持续时间为0.5-118个月。对于髓内钉固定患者,取出髓内钉后对存在感染的骨折端以及交锁螺钉处的软组织瘢痕、肉芽组织和死骨彻底清除,有窦道和软组织脓肿者对感染累及的软组织切除;使用软钻扩髓去除髓腔内坏死及炎性组织,并送检,反复冲洗髓腔后植入抗生素骨水泥髓内钉。对于非髓内钉固定或无固定患者,感染断端或局灶型感染处切开,将窦道和感染的软组织一并切除,按照股骨或胫骨标准髓内钉固定操作步骤开口扩髓,其他过程同前。结果与结论:①患者均随访12-24个月,无一例感染复发和并发症;②1例骨折畸形愈合,1例股骨骨折感染者膝关节活动范围50°;③6例患者在取钉时获得的髓内组织细菌培养和组织学检查均为阴性;④所有患者住院时间7-53个月;医疗费用0.60万-4.94万元;⑤结果表明,应用扩髓清创联合抗生素骨水泥髓内钉髓腔植入是治疗长骨骨感染的有效方法。应用此技术治疗下肢长骨感染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显著降低医疗费用。证据等级:治疗性研究Ⅳ级。
- 赵伟冯卫杨铁翼任伟王玉鑫吕慧成常志强冯晓东王紫横郭世炳
- 关键词:股骨胫骨骨髓炎抗生素骨水泥
-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为骨肉瘤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体外培养MG-63细胞,予2μg/mL顺铂重复给药建立MG-63耐药细胞株,向MG-63耐药细胞株中转染miRNA-22高表达质粒建立miRNA-22高表达的MG-63耐药细胞株。以MG-63细胞为对照组,MG-63耐药细胞为耐药组,用2μg/mL顺铂处理后的MG-63耐药细胞和转染miRNA-22的MG-63耐药细胞分别为耐药DDP组、耐药miRNA-22+DDP组。采用噻唑兰(MTT)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细胞内PI3K、AKT以及mTOR mRNA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内PI3K、AKT以及mTOR蛋白的表达。结果(1)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对照组、耐药组、耐药DDP组和耐药miRNA-22+DDP组的吸光度分别为1.097±0.039、1.157±0.065、0.870±0.014和0.737±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7.731,P<0.01):与对照组比较,耐药DDP组、耐药miRNA-22+DDP组吸光度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耐药组、耐药DDP组、耐药miRNA-22+DDP组3组间比较,吸光度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2)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耐药组、耐药DDP组PI3K、AKT的相对表达量均增多,尤其以耐药组增多明显(P值均<0.01),耐药miRNA-22+DDP组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mTOR相对表达量耐药组增高,耐药DDP组、耐药miRNA-22+DDP组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耐药DDP组、耐药miRNA-22+DDP组PI3K、AKT、mTOR的相对表达量均低于耐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而耐药miRNA-22+DDP组仅PI3K、mTOR的相对表达量低于耐药DD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3)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耐药组PI3K、AKT、mTOR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增加,耐药DDP组、耐药miRNA-22+DDP
- 娜日松郭世炳孙亮赵振群赵伟王玉鑫
- 关键词:骨肉瘤耐药性
- 微小RNA-217靶向调控骨巨细胞瘤自噬的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骨保护素(OPG)/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信号通路介导的自噬及微小RNA(miRNA,miR)-217的靶向调控在骨巨细胞瘤(GCT)中作用。方法在建立肿瘤异种移植模型和体外培养GCT0404细胞的基础上,分为空白对照组,神经钙黏蛋白(N-cadherin)组(miR-217类似物组),转染miR-217组。评估各组骨巨细胞瘤的活性、增殖及迁移水平;检测miR-217、OPG、RANK、RANKL、自噬相关蛋白5(ATG5)、自噬相关蛋白7(ATG7)、Beclin-1和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在骨巨细胞瘤细胞中的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组间比较采用多重极差最小显著性差异(LSD)。结果(1)miR-217在肿瘤异种移植模型和体外培养GCT0404细胞的调控都显著抑制GCT细胞的增殖和肿瘤细胞的发生[对照组吸光度(A)值为0.620±0.019,inhibitor NC组为0.640±0.019,miR-217 inhibitor组为0.950±0.030,inhibitorNC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iR-217 inhibitor组与inhibitor N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8.600,P<0.01)]。(2)miR-217抑制GCT细胞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并抑制OPG/RANKL/RAN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及自噬相关蛋白表达(OCN 1.41±0.06,OPG 1.41±0.04,RANKL 0.54±0.01,ATG 50.65±0.12,ATG 70.67±0.03,Beclin-10.56±0.10,LC30.83±0.04,F=265.100,P<0.01)。结论miR-217可能通过抑制OPG/RANKL/RAN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表达来抑制GCT自噬,从而抑制GCT的发生。
- 赵振群梁晨亮王玉鑫赵伟武利栓崔淑霞白锐
- 关键词:骨巨细胞瘤自噬
- 微RNA-22对骨肉瘤形成及治疗影响的研究进展
- 2021年
-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侵袭性强、易转移、预后较差,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微RNA(miRNA/miR)与多种恶性肿瘤相关,miR-22是非常重要的miRNA家族成员,被认为与骨肉瘤的生长、侵袭和治疗息息相关。miR-22可通过抑制ATP柠檬酸裂解酶抑制骨肉瘤细胞生长,并促进其凋亡,从而抑制其侵袭和转移;通过延缓上皮-间充质转化的进展抑制骨肉瘤的迁移和侵袭;miR-22可调控多种自噬相关因子,进而降低甚至逆转骨肉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抗性,增加敏感性。因此,miR-22在预测骨肉瘤患者预后、提高骨肉瘤患者生存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任伟郭世炳徐翔王亚超刘晓强赵伟王紫横王玉鑫
- 关键词:骨肉瘤微RNA化疗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