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弋
- 作品数:3 被引量:7H指数:1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阿伐曲泊帕治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血小板减少症疗效与安全性的14例真实世界数据评价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血小板减少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会导致出血风险增加和预后不良。传统的治疗策略包括输注血小板或CD34^(+)造血干细胞、使用糖皮质激素、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或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但并未获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本研究探讨新型的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阿伐曲泊帕治疗移植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以期为该药用于临床提供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因allo-HSCT后血小板减少症接受阿伐曲泊帕治疗的14例患者。其中,8例为延迟的血小板植入(delayed platelet engraftment,DPE),6例为继发性血小板恢复失败(secondary failure of platelet recovery,SFPR)。评估阿伐曲泊帕的疗效和治疗的安全性及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阿伐曲泊帕的中位治疗时间为34 d,无患者因不良反应或不耐受药物停止治疗。与治疗前比较,患者血小板计数(P=0.0001)和巨核细胞计数(P=0.0010)均明显增加,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017)。13例患者停药后的最佳血小板计数达到完全反应标准。14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71 d,2年总生存率为78.6%。结论:阿伐曲泊帕能有效地提高allo-HSCT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安全性良好,是移植后血小板减少症较好的治疗选择。
- 刘恩伊方鹏方鹏李淑均信红亚徐雅靖李淑均
-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血小板生成素
- WT1基因指导的抢先治疗预防急性髓系白血病移植后复发的疗效及其最佳干预节点
- 2024年
- 目的:微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的监测与及时干预是预防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复发的有效策略。泛白血病标志物WT1基因可作为AML患者MRD的监测指标。目前,临床上关于移植后基于WT1基因检测的抢先治疗的干预节点及干预时机尚无统一的标准。本研究旨在评估WT1基因指导的抢先治疗的临床价值,并进一步探讨其最佳干预节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科接受alloHSCT的细胞遗传学风险为中危和高危成人AML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有移植后3年内的WT1基因表达检测数据。比较移植后接受抢先治疗的WT1基因阳性患者、未接受抢先治疗的WT1基因阳性患者之间,以及二者分别与移植后WT1基因阴性患者间终点指标[累积复发率(cumulative incidence of relapse,CIR)、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非复发死亡(non-relapse mortality,NRM)率]的差异。纳入移植后未行干预的患者的数据,对可能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将患者的年龄、性别、移植类型、细胞遗传学危险分层、移植前疾病状态、移植前WT1基因表达情况、移植后WT1基因表达情况、供者性别纳入单因素分析;进一步对单因素分析中P<0.10的因素纳入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WT1基因表达水平预测复发的最佳截断值。结果:共纳入165例AML患者,86例在移植后3年内出现WT1基因阳性,其中58例接受抢先治疗,28例未接受抢先治疗。与移植后WT1基因阴性患者相比,未接受抢先治疗的WT1基因阳性患者的5年CIR明显升高(42.9%vs 10.5%,P<0.001)、5年DFS率(50.0%vs 80.7%,P=0.001)与OS率(60.7%vs82.8%,P=0.018)明显降低,5年NRM率差异无统计
- 方鹏高银信红亚信红亚刘弋柳林欣陈焱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微量残留病WT1基因抢先治疗
- 雄激素受体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研究雄激素受体(A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早、进展期胃癌73例,免疫组化SP法染色检测A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指标、预后的关系。结果胃癌组织AR阳性率为39.73%,且与胃癌的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Kaplan-Meier(卡普兰-迈耶曲线)生存分析显示,AR阳性表达者的累计生存率明显高于阴性表达者。AR表达、肿瘤大小、病期、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均影响胃癌预后;其中的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是评估预后的独立指标。结论AR在一定程度上较早地提示胃癌的预后,它的过度表达提示胃癌预后良好。胃癌AR阳性表达可为其内分泌治疗提供参考。
- 汪泳钱海鑫宇汝胜周晓俊曹先东高登辉刘弋
- 关键词:胃癌雄激素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