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明
- 作品数:8 被引量:48H指数:3
- 供职机构:深圳市儿童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脊髓性肌萎缩症的运动功能评估及临床研究进展
- 2022年
- 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和肌萎缩。SMA分型较多,运动功能涉及广泛。目前,针对SMA运动功能评价内容主要包括肌肉力量、步行能力、活动能力等,但尚未达成共识。本文旨在综述目前SMA患者常用的运动功能相关评估工具及其应用进展。
- 周春明陈土容陈艺曹建国
- 关键词:脊髓性肌萎缩症
- A型肉毒毒素注射联合石膏固定在痉挛型脑瘫患儿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4年
- A型肉毒毒素(BoNT-A)注射作为一种标准治疗方案在国际上被广泛用于痉挛的管理, 联合石膏固定可强化BoNT-A注射治疗效果, 增加被动关节活动度, 缓解肌张力, 改善痉挛状态, 提高运动功能。BoNT-A注射联合石膏固定现已广泛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康复治疗。然而, BoNT-A注射联合石膏固定尚无规范化实施策略。因此, 本文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儿童和青少年版(ICF-CY)的框架, 综述了痉挛性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中, BoNT-A注射联合石膏固定的类型和固定策略的应用研究进展, 旨在为优化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痉挛的管理, 并改善治疗效果提供参考和借鉴。
- 周春明黄美欢陈怡静贠国俊曹建国
- 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石膏固定痉挛康复治疗
- 长期预防治疗的血友病儿童关节健康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讨长期预防治疗血友病儿童的关节健康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于深圳市儿童医院康复科就诊的73例接受预防治疗的血友病儿童为研究对象,依据年龄分为幼儿组(22例)、少儿组(36例)和少年组(15例),使用关节健康功能评分(HJHS)评估其关节健康状态。将年龄、体质量、严重程度、预防治疗剂量、预防频率(次/周)、首次预防年龄、疗程、年出血次数、体育活动参与等因素作为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关节健康功能影响因素。结果接受预防治疗的血友病儿童年出血次数为0(0,1.00)次,零出血率为61.64%。踝关节HJHS评分少年组5.00(1.00,12.00)分显著高于幼儿组0(0,0)分和少儿组1.00(0,4.75)分(P<0.05);少年组踝关节HJHS评分显著高于膝关节0(0,1.00)分和肘关节0(0,4.00)分(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年龄、体质量、首次预防年龄、预防剂量与血友病儿童关节健康功能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首次预防年龄、体质量、严重程度、体育活动参与和年出血次数是血友病儿童关节健康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长期预防治疗的血友病儿童能够较好的维持关节健康功能,但踝关节仍有恶化可能,而影响关节健康功能的因素众多,预防治疗应基于疾病严重程度、体质量、年出血次数、生活方式和身体活动水平及其他因素尽早进行个体化治疗。
- 周春明黄美欢陈怡静陈艺王玉娟李瑞豪贠国俊曹建国
- 关键词:血友病补充疗法
- 偏瘫儿童108例临床特点及精细功能预后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偏瘫儿童的临床特点以及精细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为偏瘫儿童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1年12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治疗的108例偏瘫儿童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偏瘫儿童精细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108例偏瘫儿童中,产前及产时因素所导致偏瘫者23例(21.3%),产后损伤85例(78.7%),其中脑外伤33例(30.6%);1~岁组和4~岁组患儿主要由脑外伤因素导致(37.7%,23/61),其次是脑卒中因素(21.3%,13/61);认知障碍负向影响精细运动功能FMFM得分(β=-0.25,P<0.05),诊断年龄正向影响精细运动功能FMFM得分(β=0.449,P<0.001)。结论儿童偏瘫致伤原因中产后获得性因素占比大,脑外伤是主要致伤原因;认知功能障碍及诊断年龄是精细运动功能的影响因素。
- 陈艺贠国俊王景刚周春明张伟云郜莉曹建国
- 关键词:偏瘫儿童认知功能障碍
- 针刺结合物理康复训练治疗对脑瘫儿童神经电生理和运动障碍的影响被引量:8
- 2022年
- 目的探究针刺结合物理康复训练治疗对脑瘫(CP)儿童神经电生理和运动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2月医院收治的CP患儿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观察组行针刺结合物理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行物理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88项(GMFM-88)、改良Ashworth标准及精细运动功能量表(FMFM)评估两组运动及肌肉痉挛情况,观察两组视觉诱发电位(VEP)P100的振幅和潜伏期,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CK-BB)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76.67%)(P<0.05),治疗后,观察组VEP P100振幅、潜伏期、GMFM-88评分、改良Ashworth评分、FMFM评分、VEGF水平、CK-BB水平、NSE水平及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结合物理康复训练治疗CP患儿能有效提升患儿的运动功能,缓解其肌肉痉挛情况,改善其神经电生理及生活质量。
- 李瑞豪贠国俊谭朱江周春明
- 关键词:针刺脑瘫儿童神经电生理
- 肌内效贴在脑瘫儿童康复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32
- 2016年
- 近年来,肌内效贴技术在康复领域发展迅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运动损伤、骨科疾病、神经疾病、儿童疾病的康复治疗中。它作为综合康复疗法中的有效辅助手段,能够更好地促进或抑制肌肉的功能,支持、保护关节,减轻疼痛,增加本体感觉的输入,维持躯干的正常对线等^([1—2]),现已为治疗师广泛使用。
- 黄美欢曹建国贠国俊周春明
- 关键词:综合康复疗法儿童疾病治疗师康复领域肌张力低下
- 不同时机康复干预对脑瘫患儿足外翻步态矫正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康复干预对脑性瘫痪(脑瘫, CP)患儿足外翻步态矫正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60例脑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患儿在出生后12个月内(0~12个月)开始接受正规康复干预, B组患儿则在出生后12个月后(13~24个月)开始接受正规康复干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各足底区域占全掌压力百分比、各足底区域占支撑期百分比及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分级。结果治疗后, A组患儿足前掌内侧缘、足弓内侧缘占全掌压力百分比(36.5±5.3)%、(6.1±2.0)%均低于B组患儿的(45.2±7.6)%、(12.8±5.2)%,足前掌外侧缘、足弓外侧缘和足跟占全掌压力百分比(19.5±4.8)%、(8.9±3.0)%、(28.9±5.2)%均高于B组患儿的(16.0±3.8)%、(7.1±2.4)%、(18.8±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着地实相、前掌接触实相占支撑期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整足接触实相占支撑期百分比(41.7±1.3)%低于B组的(49.7±1.8)%,离地实相占支撑期百分比(45.2±2.0)%高于B组的(37.1±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GMFCS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出生后12个月内)进行康复干预能显著改善脑瘫患儿足外翻畸形,为脑瘫康复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 王玉娟刘青周春明
- 关键词:康复脑性瘫痪足外翻步态
- 智能上下肢训练系统联合运动训练对行走期DMD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
- 2022年
- 目的探讨智能上下肢训练系统联合运动训练对行走期杜氏肌营养不良(DMD)患儿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行走期DMD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智能上下肢训练系统联合运动训练6个月;对照组居家环境中自然生活6个月。采用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FM)评分和计时测试评估两组基线和6个月后运动功能,采用协方差分析两组6个月后的相关指标。结果与基线比较,治疗组6个月后MFM总评分和MFM-D3评分升高(P<0.05),对照组6个月后MFM总评分、MFM-D1和MFM-D2评分均下降(P<0.05),而计时测试均延长(P<0.05)。6个月后,治疗组MFM总评分、MFM-D1和MFM-D3评分高于对照组,且仰卧位站起计时长于对照组,但上4级台阶计时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智能上下肢训练系统联合运动训练有助于维持行走期DMD患儿站立、转移及躯体近端功能,同时有可能改善远端肢体功能。
- 周春明陈艺黄美欢陈土容吴雪菲曹建国
- 关键词:杜氏肌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