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建文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2篇地学
  • 1篇动机
  • 1篇信仰
  • 1篇信仰结构
  • 1篇学说
  • 1篇仪式
  • 1篇逸周书
  • 1篇意象
  • 1篇意象群
  • 1篇意象生成
  • 1篇宇宙观
  • 1篇入道
  • 1篇山海
  • 1篇山海经
  • 1篇神话
  • 1篇生存境界
  • 1篇诗经
  • 1篇体道
  • 1篇庄子
  • 1篇文体

机构

  • 5篇山西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高建文

传媒

  • 2篇励耘学刊
  • 1篇民俗研究
  • 1篇中国诗歌研究
  • 1篇华中学术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论《庄子》由仙道入道
2017年
战国时期流行于南方的行气派仙道知识,尤其托名“列子”的一系,是《庄子》道家借以向重个体生存、重内心体验转化的重要知识资源。《庄子》学说中“心斋”、“坐忘”的体道功夫论、“全其形生”与“神人”“真人”两种生存境界的追求以及“游”的生存策略等,均是以此为契机发展而来。与仙道不同,《庄子》并不求长生或神通,而是将其修行技术转化为体道、处世的方式,将仙道神话提升为理想生存境界;同时生长于这样知识土壤中,也决定了《庄子》对仙道的超越并不十分彻底。作为一般知识的仙道知识能够经庄子及其后学之手跻身精英思想之列,既有地域文化的偶然性,又是时代思想演变、知识体系更新的大势所趋。
高建文
关键词:《庄子》体道生存境界
邹衍“大九州”神话宇宙观生成考被引量:4
2016年
邹衍"大九州"神话宇宙观包括"大九州"和"昆仑中心"两个核心内容,它是以《山海经》为主要知识渊源,以"九"数和对称等为"法则",以天学步算为数理依据,在传统"天下"观的基础上,顺应战国地学发展趋势而提出的。它的提出,突破了传统以"中国"为法统区、以洛邑为"天下之中"的"天下"观,是对"王者居天下之中"观念的挑战,也是以邹衍为代表的稷下学者为田齐帝制运动扫清障碍的重要举措。我们应当以广阔而有针对性的视野来认识"大九州"学说的学术史地位,其是汉代以《山海经》知识为源头、以《淮南子·墬形训》为代表文本的地学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一环。
高建文
关键词:动机地学
《山海经图》的文体形态及功能考论
2021年
《山海经》是对古《山海经图》的描述和阐释。《山海经图》本无"山""海"之分,也并非按"海内""海外"以及四方划分畛域,而是以《山经》所记之山系(及山神、物怪、祭仪)为框架的,《山经》《海经》所记方国、物怪、特殊地景等则散布其中、由其统摄;《山经》所述物产知识等不在图内、付诸口传。与其文体形态相应,《山海经图》的功能在于通过对诸山系山神的祭祀,来"备百物""协上下"以为民"立禁",并实现对天下山川万国的仪式性掌控。它产生于朝贡制度下,应用于巡守等仪式中,由王朝巫史人员职掌。先秦至秦汉时代,以《山海经图》为元典,以"大九州"学说、《淮南子·墬形训》《河图括地象》等为苗裔,形成了有独立的理念与传承脉络的舆地学体系。
高建文
《离骚》的仪式空间描写与屈原的信仰结构——兼评“屈原巫官”说被引量:2
2019年
屈辞仪式空间描写是建立在特定信仰基础上的,因此它在知识、观念上具有系统性,而且普遍采用仪式性的表达方式。以《离骚》为代表的屈辞的仪式空间存在两个神圣中心:"重华"所在的"苍梧"(九嶷)和"彭咸"所在的昆仑区。它们分别来自以"重华"为偶像的楚地信仰系统和以"彭咸"为偶像的巫史信仰系统,后者直接的知识和观念渊源即《山海经》。与战国诸子及楚简所见情况不同,屈原对于《山海经》知识、天学知识等巫史专业知识不仅谙熟,而且态度虔敬。结合对《离骚》首段生时、命名等信息的解读,可以补证近现代学者"屈原巫官说"的合理性。
高建文
关键词:离骚山海经
《诗经》中的空间体验与意象群的生成被引量:1
2018年
《诗经》中围绕诗人的空间体验形成了相应的意象群:借由生产生活活动的经常涉入以及与家庭、宗族成员的情感投射,在农事、祝颂、战争等题材的诗中形成了庐室、田野、山川等象征价值中心的“地方”意象群,战争情境下的“东”“南”等远方景观则形成了象征陌生他者“空间”的意象群,山川、道路等又因其天然属性而成为象征“地方”“空间”间的界限或媒介的意象群;在爱情、怀人、怨刺等题材的诗中,“地方”常又意味着束缚甚至伤害,“室”“墙”等象征“地方”及其界限的意象群随之产生;相应地,“东门”“山谷”等“野外”意象群又与特定仪式、采集植物等元素结合,形成了用以表达被遗弃感或逃离“地方”意愿的抒情范式。
高建文
关键词:《诗经》意象生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