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黎晗
- 作品数:4 被引量:29H指数:3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骶骨Ⅱ区骨折螺钉固定的影像解剖学研究
- 2015年
- 目的通过对骶髂关节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解剖参数测量和虚拟骶髂螺钉固定,明确骶髂螺钉的最佳进钉点和安全置钉范围。方法用Mimics软件对50例骨盆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切割出骨盆三维模型,测量S1椎体解剖参数,在同一骶髂关节多次虚拟置钉,确定螺钉最佳进钉点,计算其安全角度。三维重建骨盆表面软组织,确定髂前上棘顶点N、髂嵴上点M、进钉点P的体表投影点N1、M1、P1,分段测量各投影点之间的长度。结果骶骨Ⅱ区中心螺钉骨面进钉点P到髂前上棘顶点N的距离PN男性为(95.17±5.59)mm,女性为(98.49±7.71)mm;经点P作PN的垂线与髂嵴交于点M,PM长度男性为(58.71±4.33)mm,女性为(54.59±6.01)mm;从髂前上棘顶点N沿髂嵴到点M的长度男性为(129.78±6.25)mm,女性为(130.64±7.79)mm,其中男女间PM长度有显著差异。中心螺钉前、后倾安全范围男性为(10.70±2.00)°,女性为(7.20±1.64)°;头、尾倾安全范围男性为(12.36±2.68)°,女性为(11.27±3.29)°,男性前、后倾安全范围明显大于女性。男女间体表投影点之间的长度仅P1M1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触摸髂前上棘顶点N和髂嵴上的点M,可确定骶骨Ⅱ区骨折固定螺钉的体表进钉点。以S1椎体上表面为横截面,后表面为冠状面,男性螺钉前后倾安全范围约10°,头尾倾安全范围约12°,女性前后倾安全范围约7°,头尾倾安全范围约11°。
- 史黎晗高仕长周程鹏刘杰周华蒋电明孙善全李咏梅
- 关键词:骶髂螺钉影像解剖
- 髋臼四边区上界置钉安全区域的影像解剖学研究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通过对髋臼四边区三维重建模型进行解剖参数测量和从上方置入虚拟螺钉,明确四边区骨折螺钉固定的安全区域。方法用Mimics软件对50例(100侧)骨盆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切割出髋臼四边区三维模型,测量四边区解剖参数,确定置钉危险区域,并在四边区上界模拟置钉,计算其安全角度。结果 P1螺钉最大后倾角男性为(7.63±5.47)°,女性为(6.18±5.16)°,P5螺钉最大前倾角男性为(7.50±6.09)°,女性为(7.30±6.54)°,两者男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2、P4螺钉内外倾安全范围男性分别为(7.60±2.93)°、(16.88±5.61)°,女性分别为(7.96±2.98)°、(15.82±5.94)°,男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男、女性分别有13侧及28侧P3螺钉安全范围很小,只能以固定角度置入,固定角度均值男性为(-0.22±2.87)°,女性为(-5.62±4.4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剩余59侧(男37侧,女22侧)P3螺钉安全范围男性为(5.39±2.60)°,女性为(4.06±2.58)°,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3为四边区上界最危险进钉点,距离起点约27 mm,若术前Mimics软件测量显示四边区骨质最薄处厚度男性小于4.47 mm,女性小于3.56 mm,则拧入长度小于14 mm或12 mm的短钉或空置。
- 史黎晗高仕长周华余璐鑫张安维
- 三维重建模拟经皮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前柱骨折的解剖学研究被引量:19
- 2015年
- 目的测量髋臼前柱的解剖参数,评估术前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前柱的风险。方法收集155例成人骨盆CT扫描数据,其中男91例,女64例,重建骨盆三维模型。应用MIMICS软件在髋臼前柱置入虚拟螺钉,测量虚拟螺钉的最大直径、长度、进钉点,并计算虚拟螺钉方向。垂直髋臼前表面虚拟截骨,测量每个截骨面的内外径、上下径。计算髋臼前柱在真骨盆缘MN段的弧度。结果髋臼前柱允许置入虚拟螺钉的最大直径和长度在男性为(7.95±0.98)mm和(124.84±6.79)mm,女性为(6.42±1.15)mm和(120.00±7.52)mm;虚拟螺钉与水平面和矢状面的夹角在男性为(21.55±2.67)°、(42.15±2.54)°,女性为(21.85±5.10)°、(41.51±5.23)°;前柱MN段的弧度在男性为(38.29±3.28)°,女性为(43.41±3.50)°。以上数据除进钉方向外男女间均有显著差异。螺钉直径与性别、前柱弧度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68、-0.164。女性髋臼前柱置入直径为6.50 mm、7.00 mm螺钉的风险分别是男性的9.081倍、13.316倍。结论对于中国人,建议使用直径为6.50 mm的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前柱骨折,当女性髋臼前柱弧度大于(44.49±2.47)°时,宜行钢板内固定。
- 周华高仕长周程鹏史黎晗
- 关键词: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固定三维重建
- 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转子间与转子下骨折内固定失效原因的Meta分析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s,PFLCP)固定股骨转子间、转子下骨折失效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检索Pub Med Medline,Ovid Medline,Cochrane Database、Embase Database,检索时间范围:2005年1月至2015年1月,以"PFLCP"、"Proximal Femoral 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treatment"为检索词,收集以英文发表的PFLCP治疗转子间、转子下骨折的文献,严格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并提取资料,采用State 12.0以及Rev Man 5.2软件对检索结果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364例患者,PFLCP治疗转子间及转子下骨折时内固定失效率为20.05%(3.64%~73.68%)。其中钢板断裂发生率为2.2%(95%CI:0.4%~4.0%),螺钉断裂、松动、切出发生率为12.9%(95%CI:5.2%~20.6%),骨折术后再移位发生率为13.9%(95%CI:5.3%~22.4%)。年龄>60岁和转子区后内侧壁不完整者,术后内固定失效率较高。而骨折部位、术后首次下地部分负重的时间与PFLCP固定失效无明显关系。结论 PFLCP治疗老年转子间、转子下骨折及转子区后内侧皮质不完整的患者时,术后内固定失效风险明显增高,而骨折部位、术后首次下地部分负重时间与PFLCP固定失效无关。
- 余璐鑫高仕长史黎晗张安维刘洪涛
- 关键词:髋骨折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