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彦
- 作品数:11 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 念青唐古拉山南坡气温分布及其垂直梯度被引量:17
- 2010年
- 利用架设在念青唐古拉山南坡9个海拔高度(4300~5500m)的自动气象站1a(2006年8月1日至2007年7月31日)的实测数据,对山坡1.5m高度的近地面气温随海拔梯度和时间的分布进行了分析。表明念青南坡4300~4950m冷季(10~4月)存在逆温。利用高山各观测高度的温度与当雄气象站气温具有良好相关,推算出多年平均情况下念青唐古拉山南坡各观测高度的年平均气温和各月平均气温。并由此推测念青唐古拉山南坡海拔5100m以上存在高山多年冻土,此多年冻土下界高度比《中国冻土》指出的高度高约200m。
- 谢健刘景时杜明远王忠彦
- 关键词: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气温分布山地气候垂直梯度
- 青藏高原野外台站大气物理观测数据被引量:1
- 2016年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建立了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藏东南高山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阿里荒漠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慕士塔格西风带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5个长期定位野外观测站。为了更好地监测青藏高原地区区域地气交换过程和自然环境变化,建站以来各野外台站进行了长期连续的大气物理观测。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观测数据,我们采用国际规范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对观测的大气物理数据进行整理和质量控制,并已经公开共享和提供下载,为地球系统集成研究、关键区域对全球变化的影响与响应等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 郭学军王永杰张国帅王忠彦谢营薛永刚杨晓娟
-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气物理观测数据数据共享
- 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廓琼岗日1号冰川变化研究
- 2024年
- 小冰川对气候变化非常敏感,监测与定量评估此类冰川变化有助于理解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幅度与机制。本研究结合多源遥感数据(卫星遥感与无人机航测),分析了近50年来青藏高原念青唐古拉山廓琼岗日1号冰川面积变化趋势,定量评估了该冰川近期的冰面高程变化幅度与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968—2021年廓琼岗日小型冰斗冰川的面积从(1.444±0.013)km^(2)缩减至(0.712±0.001)km^(2),萎缩幅度达到50.7%,冰川末端退缩平均速率约为(6.23±0.71)m·a^(-1)。基于2020—2021年高精度无人机航测数据发现,廓琼岗日1号冰川冰面平均高程差达到(-2.41±0.69)m,冰川末端高程变化大于3 m,中部的冰面高程下降幅度在1.5~3 m之间。研究还发现冰川表面河道对冰面高程空间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该冰川表面共发育有13条表面河道,2020—2021年河道向西北方向偏移约2 m。冰面河道的向下侵蚀与侧向消融导致末端冰面高程变化呈现显著的空间差异。
- 张天诏杨威赵传熙王忠彦何震王永杰邬光剑李久乐安宝晟
- 关键词:遥感无人机
- 珠穆朗玛峰北坡水文及其相关气象要素的特征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利用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站(下称珠峰站)的观测资料,初步分析了2008-2011年珠穆朗玛峰北坡气温、降水、水面蒸发和土壤温湿度等水文和气象要素的变化特征,并以2010年绒布河实测流量为例,分析了气温和降水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2008-2011年珠峰站的年平均气温为4.3℃,冬半年气温日较差大于夏半年;年降水量为203.4m且集中在7、8月,年际变化较大;水面蒸发为2 459mm,夏季高于冬季,6月最大;绒布河流量在整个消融期(4-10月)受气温影响显著,无降水日气温与流量之间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反映了气温对冰川消融的影响;降水事件当日对应的径流减少,特别是10mm以下的降水量与当日流量呈负相关关系,这与冰川区降水常伴随降温,又主要为固态,进而对冰川消融和径流有抑制作用有关。
- 王忠彦马耀明刘景时韩存博
- 关键词:冰川气温降水径流量
- 喀喇昆仑山叶尔羌河50年来水资源演变特征
- 本文利用线形趋势成分法,Mann-Kendall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对叶尔羌河流域上游的卡群站流量(Q)、温度(T)、降水(P)和水面蒸发(E)50多年的时间序列变量趋势检验和突变点检测,再利用Sen坡度估计法来计算温度、...
- 王忠彦胡林金张明煊刘景时
- 文献传递
- 喜马拉雅山区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支撑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发展
- 2023年
- 中国科学院珠穆朗玛大气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珠峰站”)位于珠穆朗玛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域,围绕我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科技需求,致力于地球“第三极”复杂地形山地大气过程和环境变化研究。珠峰站以气候变化下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研究为主线,开展了针对地表、大气、环境、冰川、生态和地球物理等过程的长期定位监测和野外科学观测试验;构建了珠峰地区多时空、多手段、高精度、多要素一体化地-气相互作用综合观测研究平台,显著提升了青藏高原特别是珠峰地区的气象观测能力。珠峰站是喜马拉雅山区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为深入系统地开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同时也为认识青藏高原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和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了支撑平台。
- 马伟强马耀明谢志鹏陈学龙谢志鹏韩存博王宾宾仲雷韩存博李茂善席振华刘莲仲雷胡伟
- 关键词:大气边界层水热通量全球变化
- 青藏高原江河流域大气环境质量研究进展
- 2024年
- 青藏高原江河流域大气环境质量与人类命运及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密切相关,其质量水平与变化规律备受关注,但缺乏完整系统的研究。阐述当前大气环境质量的研究方法及其优缺点,总结青藏高原江河流域大气环境监测现状,综述青藏高原及其主要江河流域大气环境质量的研究进展,同时提出在青藏高原典型江河流域系统开展大气环境质量观测研究的建议思路,将为青藏高原重要江河流域大气环境质量研究与保护决策制定提供科学参考,服务青藏高原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 贺玉琴安宝晟安宝晟李久乐王忠彦王传飞
- 关键词:大气环境质量青藏高原江河流域
- 念青唐古拉山西段高海拔陆—气系统水热特征被引量:4
- 2010年
- 利用实测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南坡海拔4800m和5333m,以及北坡5400m的土壤温、湿度和地表气温一年的数据,对该地区水热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地、气温差冬季大夏季小,且相对邻近地区偏大。同时地温与气温有良好相关,但随深度增加,相关系数减小。土壤热力梯度的方向低海拔由下而上,高海拔则相反。土壤湿度高海拔略大于低海拔,干季和湿季分别受冻融过程和印度洋季风降水影响。高海拔冻结期比低海拔长3~4个月,其下层土壤湿度在冻融交替期表现一个剧烈的跃变现象。念青唐古拉山南、北坡海拔相近区域相同层位土壤温度差异在0~8℃之间。南坡土壤温度年平均高于北坡3~4℃。南坡冻结比北坡晚而融化比北坡早,上层土壤湿度南坡小于北坡,而下层土壤湿度南坡大于北坡,南北坡水热过程存在明显差异。
- 谢健刘景时杜明远康世昌贾书刚王忠彦
- 关键词:念青唐古拉高海拔山地土壤温度土壤湿度
- 拉萨河流域典型区域保护、修复、治理技术示范体系被引量:14
- 2021年
-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1],是地球上最独特的地质-地理-生态单元,是开展地球与生命演化、圈层相互作用及人地关系研究的天然实验室[2].近50年,青藏高原自然与社会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气候变暖幅度约是同期全球平均值的2倍[3],是全球变暖背景下环境变化不确定性最大的地区。
- 安宝晟姚檀栋郭燕红王伟财王伟财李久乐李新
- 关键词:生态安全屏障生命演化全球变暖人地关系
- 阿尼玛卿山多次冰川滑塌链式灾害过程梳理与展望被引量:3
- 2022年
- 冰川滑塌是近年来涌现的一种新形式冰川灾害.21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发生10多起冰川滑塌事件,其中高原东北部阿尼玛卿山晓玛沟冰川分别在2004、2007、2016和2019年连续发生4次.利用多序列遥感影像和现有资料的整合统计对近35年来晓玛沟冰川形态、流速特征等进行分析,厘清了4次冰川滑塌事件发生的诱因以及潜在的隐患点.结果表明,4次冰川滑塌发生前期的冰川跃动或末端前进、冰川后缘冰-岩崩、异常高温降水、易于滑动产生的基岩性质等与冰川滑塌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观察到冰川后缘陡坡区在2000-2011年间发生4次规模较大的冰-岩崩,为多次冰川滑塌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和动力基础.未来几年内再次发生冰川滑塌的可能性极大.2019年冰川滑塌发生后,晓玛沟冰川再次向前滑动;近年来,冰川后缘新发育的不稳定斜坡冰裂隙发育明显增多;斜坡冰流速的变化与下部冰川稳定性之间存在内在联系,在冰川滑塌发生的相关年份斜坡冰流速明显较快.根据对阿尼玛卿山4次冰川滑塌诱因的分析以及新隐患点的判定,提出结合遥感影像和临近气象站点资料的便易手段,加强对晓玛沟内冰川形态和运动特征等的监测,以及时关注和预测未来灾害的发生.
- 王忠彦张太刚王伟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