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文韬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典型草原
  • 2篇典型草原区
  • 2篇田鼠
  • 2篇布氏田鼠
  • 2篇草原
  • 2篇草原区
  • 1篇增雨
  • 1篇社群结构
  • 1篇啮齿
  • 1篇啮齿动物
  • 1篇频次
  • 1篇群结构
  • 1篇警戒
  • 1篇警戒行为
  • 1篇集群
  • 1篇捕食
  • 1篇采食

机构

  • 3篇首都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篇王也
  • 3篇宋文韬
  • 2篇陈卫
  • 2篇张文杰
  • 2篇张小倩
  • 1篇张子慧
  • 1篇宛新荣

传媒

  • 2篇动物学杂志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增雨对典型草原区布氏田鼠社群结构及迁移距离的影响
王也张文杰宋文韬张小倩宛新荣陈卫
集群数量和采食距离对储草期布氏田鼠警戒频次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警戒行为是动物对环境中潜在危险做出的反应。为探究影响警戒行为的因素,作者在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进行了集群数量和采食距离对储草期自由生活状态下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警戒频次影响的实验。通过标志重捕法和人工去除法设定3个集群数量梯度(11只、6只和3只),利用人工食物站设置4个采食距离梯度(5 m、10 m、20 m、30 m),共12个梯度组合,每个组合分别观察60次采食过程,共计观察720次,并记录采食过程中的警戒频次。对数据进行双因素方差分析,集群规模和采食距离对布氏田鼠警戒行为频次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随着集群数量减小,布氏田鼠单次采食的警戒频次显著增加;采食距离越远,单次采食的警戒频次越高;集群数量和采食距离之间还存在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集群数量增大意味着采食距离的增加,为保证储草效率,布氏田鼠种群会在增加集群数量和减小采食距离之间权衡,最终集群数量维持在中等水平,支持了最优集群理论。
宋文韬宋文韬王也张小倩张文杰格希格都仁陈卫陈卫
关键词:布氏田鼠警戒行为
典型草原区鹰隼类密度对啮齿动物密度的数值响应被引量:6
2016年
捕食者与猎物的关系是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捕食者应对猎物密度的变化往往呈现出特定的数值响应特征。为研究典型草原区鹰隼类对其猎物——啮齿动物密度变化的数值响应关系,于2005年7月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白音图嘎苏木选取15个实验样地,采用标准夹线法调查了啮齿类密度,同时采用目视方法调查了鹰隼类密度。本次实验共捕获鼠类2 675只,主要为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观察到鹰隼类活动450只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鼠类密度和鹰隼类密度的数值反应关系符合S型曲线,可用Gompertz方程W=22.765 e-3.735 e-0.078 t来拟合,拟合优度R2达0.984,表明鼠类密度对鹰隼类密度有显著影响,验证了Holling所提出的脊椎动物捕食者和猎物数量关系属于S型反应曲线的观点。从本文的结果看,鹰隼类数量对鼠类数量的反应可分为三个阶段:(1)平缓期,随着鼠类密度的逐渐增加,鹰隼类活动频次增长非常缓慢;(2)快速反应期,当鼠类密度达到5只/hm2时,鹰隼类活动频次随鼠类密度的增加迅速增长,期间出现一个增长拐点值;(3)稳定平台期,当鼠类的密度达到40只/hm2左右时,鼠类密度虽然继续增加,但鹰隼类活动频次保持稳定,不再增加。本研究可为草原鼠害的天敌控制方法提供参考。
宋文韬王也赛那孙长乐任娅茹林荣凤陈卫张子慧
关键词:啮齿动物捕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