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怡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植被
  • 4篇风沙
  • 3篇动力过程
  • 3篇植被覆盖
  • 3篇旱区
  • 3篇风沙活动
  • 3篇干旱
  • 3篇干旱区
  • 3篇半干旱
  • 3篇半干旱区
  • 1篇生物量
  • 1篇水分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分
  • 1篇物量
  • 1篇风蚀
  • 1篇风蚀量

机构

  • 4篇北京大学

作者

  • 4篇李振山
  • 4篇王怡
  • 2篇陈悠

传媒

  • 4篇中国沙漠

年份

  • 3篇2009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干旱区沙质草地植被覆盖变化模拟:Ⅰ.模型被引量:7
2008年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影响沙质草地植被覆盖的因素主要包括土壤水分、植被生长和风沙运动。根据这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建立了植被覆盖变化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模型包括栅格水流模型、径流模型、地下水补给模型、土地生产潜力模型等。结合GIS技术,该模型可用于模拟干旱区沙质草地的土壤水分补给量变化、流沙面积变化和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分布。
李振山王怡贺丽敏
关键词:植被覆盖土壤水分风沙活动
半干旱区植被风沙动力过程耦合研究:Ⅰ.模型被引量:17
2009年
从植被生长和风沙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出发,建立了植被-风沙动力耦合模型。模型包括生物量动力学方程和风蚀量动力学方程。生物量动力学方程主要考虑了植被生产潜力在植被覆盖地表和非植被覆盖地表上的转化、生物量自身消耗以及风蚀量对生物量的影响;风蚀量动力学方程主要考虑风蚀潜力在流沙地表和非流沙地表上的转化以及生物量对风蚀量的影响。根据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相关研究成果对模型中的参数取值进行了探讨,以便进行模拟和应用研究。
李振山王怡贺丽敏
关键词:半干旱区植被覆盖风沙活动
半干旱区植被风沙动力过程耦合研究:Ⅱ.模拟被引量:4
2009年
以我国北方半干旱区典型自然条件为模型输入参数,对生物量和风蚀量的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模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降水量、气温、土壤类型和风况等。模拟结果表明:生物量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和气温的升高而增大,风蚀量随着大风日数和风速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半干旱区降水和气温的季节变化,生物量在初春最低、夏末最高;风蚀量则在春季最大、夏季最小。生物量和风蚀量有明显的相互影响,生物量的增加能够有效降低风蚀量。在不受其他因素影响时,生物量与降水量在空间上的分布呈现出一致性,在考虑气温因素后生物量的重心向气温较高处偏移。小幅度的地形变化对生物总量和风蚀总量的大小影响不大,但明显改变了它们的空间分布格局。
王怡李振山陈悠
关键词:生物量风蚀量
半干旱区植被风沙动力过程耦合研究:Ⅲ.应用被引量:3
2009年
以科尔沁地区的奈曼旗为例对植被-风沙动力耦合模型进行实际应用,模拟10余年来生物量和风蚀量的分布变化,并与遥感数据进行对比。对奈曼地区1987年至2002年土壤水分补给量、生物量和风蚀量的模拟结果表明:土壤水分补给量与降水量有较明显的相关性,通常春夏土壤水分补给量较高、秋冬季较低。土壤水分补给量与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较为一致,地势低洼处比周边地区高。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规律主要表现为夏季最高;秋季若雨水充足可形成一个次高峰,若降雨量较小则生物量迅速下降;冬季和初春生物量最低。生物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为南部、地势低洼以及离河流较近的区域生物量较高。风蚀量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为初春季最高,夏季最低,秋季逐步上升,上升的速度视生物量情况而变化,冬季较稳定。风蚀量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北部平原地区和植被覆盖较低的地区风蚀量较高。
陈悠李振山王怡
关键词:植被覆盖风沙活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