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文龙

作品数:4 被引量:19H指数:2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缺血
  • 2篇血性
  • 2篇缺血性脑卒中
  • 2篇卒中
  • 2篇疗效
  • 2篇脑卒中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狭窄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治疗
  • 1篇预后
  • 1篇症状
  • 1篇症状性
  • 1篇症状性颅内动...
  • 1篇中动脉
  • 1篇神经干
  • 1篇通路
  • 1篇取栓

机构

  • 4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南京军区福州...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武汉市第一医...
  • 1篇南阳市中心医...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皖南医学院弋...
  • 1篇凉山彝族自治...
  • 1篇自贡市第三人...
  • 1篇扬州大学附属...
  • 1篇自贡市第一人...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湖北省第三人...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赵文龙
  • 1篇崔晓萍
  • 1篇胡伟
  • 1篇林敏
  • 1篇穆军山
  • 1篇时忠华
  • 1篇于周
  • 1篇王力
  • 1篇杨世泉
  • 1篇陈建梅
  • 1篇叶建新
  • 1篇邱涛
  • 1篇杨树
  • 1篇温昌明
  • 1篇黄华锰
  • 1篇石强
  • 1篇林航
  • 1篇翁婧
  • 1篇周志明
  • 1篇林敏

传媒

  • 1篇四川医学
  • 1篇中国康复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19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新一代自膨式支架Neuroform EZ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背景和目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或TIA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其主要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目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单纯药物治疗及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既往SAMMPRIS(the randomi...
赵文龙
关键词: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疗效分析安全性预后
文献传递
PI3K-AKT通路对脑缺血损伤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作用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利用低氧干预分离的小鼠神经干细胞,通过构建腺病毒载体将腺病毒5-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3(Ad5-AKT3)基因和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3小干扰RNA(AKT3 si RNA)干扰转染至缺血神经干细胞,探索磷酸肌醇三磷酸激酶-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通路对缺血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作用。方法:取新生24h昆明小鼠海马,分离培养原代神经干细胞,并采用巢蛋白(Nestin)免疫荧光检测和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渗入实验对其进行鉴定;将所培养的传代神经干细胞随机分组:正常组、缺血模型组、低氧组(低氧+缺血模型组)、Lip2000组(低氧+缺血模型组+Lip2000空转染组)、AKT转染组(低氧+缺血模型组+Ad5-AKT3转染组)、AKT干扰组(低氧+缺血模型组+Lip2000+AKT3 si RNA干扰组)。建立脑缺血损伤的体外模型,低氧干预,构建腺病毒Ad5-AKT3载体和AKT3 si RNA后,各组行MTT检测;RT-q PCR检测AKT3 m RNA表达情况;Werstern Blot检测PI3K、AKT3、PCNA。结果:通过免疫荧光检测Nestin鉴定神经干细胞球,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绿色明亮且典型的细胞球,球内可见清晰结构;渗入Brdu免疫荧光检测可见整个着色细胞球。MTT OD值和RT-q PCR检测AKT3 m RNA均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和AKT干扰组下降(P<0.05),其余各组均升高(P<0.05),其中低氧组和Lip2000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除AKT干扰组下降外(P<0.05),其余各组均升高(P<0.05)。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3、PCNA蛋白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和AKT干扰组表达量减少(P<0.05),低氧组、Lip2000组和AKT转染组均增加(P<0.05),其中AKT转染组差异最明显(P<0.01)。结论:PI3K-AKT信号通路在低氧干预下有效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过程。
崔晓萍陈建梅穆军山叶建新林敏赵文龙翁婧林航
关键词:PI3K-AKT信号通路
发病超24小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械取栓疗效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对发病超过24 h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所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机械取栓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多中心前循环取栓患者,按发病时间早晚将其分为早时间窗组(≤6 h)、晚时间窗组(6~24 h)及超时间窗组(>24 h),比较三组患者基线、预后及手术并发症等是否存在差异。并通过倾向评分匹配对结局指标等进行进一步比较分析。结果共纳入的680例患者,其中超时间窗患者12例。超时间窗机械取栓患者与时间窗内患者的良好预后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倾向匹配分析后,超时间窗患者与早时间窗组比较,良好预后及死亡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时间窗患者与晚时间窗组患者比较,良好预后及死亡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时间超过24 h的前循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取栓可能是安全有效的。
赵睛灵蒋艾伶赵文龙于周蒋力邱爽孟仁亮袁正洲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取栓
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对发病至治疗时间≤6 h的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7月19家卒中中心收治的103例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治疗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血管内治疗组(65例)和非血管内治疗组(38例).观察血管内治疗患者治疗后血管再通率、48 h急性再闭塞率及血管穿孔率,同时对比两组患者90 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死亡率、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血管内治疗组中57例患者血管再通良好,血管再通率为87.7%,48 h内血管急性再闭塞率为7.7%,血管穿孔发生率为1.5%.两组90 d mRS评分≤2分的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704,P=0.088).两组患者90 d全因死亡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大脑中动脉M2段闭塞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与非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相似.
杨峻资文杰邱忠明李凤利岳成松刘瀚圣刘文华黄文国王力邱涛石强时忠华杨世泉濮捷万跃吴志林杨树周志明张新江刘勇温昌明黄华锰林敏赵文龙胡伟吴德平陈路明余鹏霄罗伟东刘帅帅杰杨清武龚自力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