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珏
- 作品数:16 被引量:57H指数:5
- 供职机构:江西理工大学建筑与测绘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设置生物选择段的SBR中好氧颗粒污泥的培养被引量:3
- 2016年
- 在SBR中通过投加颗粒活性炭并设置生物选择器以促进好氧颗粒污泥(AGS)的形成,并研究出水回流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为AGS工艺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由于操作不当及蚊蝇幼虫大量繁殖,导致第一次培养在20 d时发生污泥膨胀。第二次培养时接种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设置厌氧生物选择器并投加20 g活性炭,在第3天即观察到新生的长丝状生物膜及不规则的AGS,21 d时几乎全部以菌胶团及AGS的形式存在,25 d时SV30/SV5、SVI、MLSS及含水率分别为83.03%、40.64 m L/g、6.7 g/L及97.90%,反应器对COD、TIN及TP的去除率保持在90%以上。随着回流量的增大,系统的稳定性受到一定冲击,导致污泥理化特性及出水水质发生异常波动。为减小外部冲击的影响,微生物通过增加或减少EPS的分泌以适应新的环境,使得自第22天开始污泥理化特性逐渐趋稳。而出水氨氮和SS浓度明显升高,主要是混合液盐度的增加导致絮体难以下沉,引起出水SS的升高及污泥龄的减小,从而削弱了反应器的硝化能力。
- 程媛媛赵珏王家辰张树梅龙焙
- 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SBR
- 投加颗粒活性炭促进好氧颗粒化进程研究
- 2017年
- 为实现快速好氧颗粒化,通过在接种污泥中投加颗粒活性炭并逐步缩短沉降时间的选择压法培养AGS,研究投加颗粒活性炭对好氧颗粒化进程的影响,为AGS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颗粒活性炭通过带动污泥的沉降、充当载体等机制从而有利于AGS的快速形成,到21天时几乎全部以菌胶团及好氧颗粒污泥形式存在.前11天内将每次排出的颗粒活性炭重新接回反应器,第12天开始将排出的活性炭收集、洗浄、干燥后备用(最终回收率约57.3%),达到了资源重复利用及回收目的.虽然培养过程中污泥理化特性及对污染物的去除率均有波动,但污泥形态逐渐趋于致密,且对COD、TIN及TP去除率均逐渐上升至90%以上,表现出较好的沉降性能及代谢活性.
- 程媛媛黄泽宇郑洋洋田帅赵珏
- 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活性炭
- 好氧颗粒污泥的快速培养、储存及恢复研究
- 好氧颗粒污泥(AGS)的众多优点使其成为当前极具工程化潜力的微生物污水处理技术之一。然而,AGS技术启动时间过长、稳定性较差、曝气能耗较高等缺陷一直是技术推广的限制因素。为此,分别利用弹性填料快速附着生物膜、培养过程中接...
- 赵珏
- 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
- 文献传递
- 培养过程中投加部分好氧颗粒对颗粒化的影响被引量:9
- 2017年
- 为合理利用好氧颗粒污泥(AGS)这一"稀缺资源",探索培养过程中投加部分成熟AGS对好氧颗粒化的影响。接种活性污泥并将初始沉降时间设为20 min,逐步缩短反应器的沉降时间,当R_(11)、R_(12)及R_(13)的沉降时间分别降至15、10及5 min时投加30%的成熟AGS,结果R_(12)在16d时即成功实现好氧颗粒化,而R_(11)及R_(13)所需时间分别为21及26 d。采用相同的启动条件,当R_(21)、R_(22)及R_(23)的沉降时间降至10 min时分别接种10%、20%及30%的成熟AGS,三个反应器实现好氧颗粒化所需的时间分别为27、24及16 d。由此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沉降时间降至10 min时投加30%的成熟AGS。在10 min时投加AGS有助于维持投加的AGS的稳定性,较好地发挥接种AGS晶核及载体的作用,使得它们避免了经历先解体后重新凝聚的过程,从而极大地缩短了AGS形成所需的时间。
- 龙焙程媛媛赵珏张婧濮文虹杨昌柱
- 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颗粒化投加量
- 膨胀颗粒污泥的恢复及其基质降解动力学被引量:3
- 2018年
- 为实现丝状菌膨胀的好氧颗粒污泥(AGS)的修复,通过在序批式活性污泥(sequencing batch reactor activated sludge process,SBR)反应器中设置厌氧生物选择段以抑制丝状菌生长,并研究了修复过程中污泥基质降解动力学参数变化。膨胀AGS表面包裹了大量丝状菌(污泥体积指数SVI高达186.56m L/g),但恢复过程中膨胀AGS的比例逐渐减少,表面逐渐变得清晰、规则,21d时污泥膨胀趋势已完全得到遏止,最终AGS的污泥沉降比SV_(30)/SV_5、SVI和颗粒化率分别为0.92、48.74m L/g及92.79%,并表现出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通过双倒数法拟合得到丝状菌膨胀AGS的饱和常数和最大比增长速率分别为75.67mg/L、0.47h^(-1),该值略高于普通活性污泥,但远低于恢复稳定后AGS的354.47mg/L、1.43h^(–1)。因此,在厌氧生物选择段创造的高底物浓度环境下,AGS中菌胶团细胞可优先获得基质并实现增殖,而丝状菌由于生长受到抑制而逐渐被淘汰,最终在22d内实现膨胀AGS的修复。
- 宣鑫鹏张立楠赵珏赵珏程媛媛龙焙
- 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丝状菌膨胀动力学稳定性
- SBR中生物膜促进好氧颗粒化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利用弹性填料附着生物膜,在选择压法培养好氧颗粒污泥(AGS)的过程中研究人工刮膜使其进入混合液对好氧颗粒化进程的影响。前23 d内颗粒化率随着生物膜刮落进入混合液中而不断增加,24 d后将弹性填料上附着的生物膜全部刮入混合液中,颗粒化率大幅度提高。游离态生物膜在颗粒化过程中发挥了前驱物或晶核作用,而在较高水力选择压下微生物分泌的胞外聚合物促进了松散的生物膜转化为结构密实的AGS,因而在冬季较低温度下于30 d内成功实现了好氧颗粒化。弹性填料有效地提高了系统的稳定性,即使选择压法操作不当时仍可以抵抗污泥膨胀造成的影响,这一设置有效地降低了系统崩溃的风险。运行过程中反应器表现出较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对COD、TIN及TP的去除率常在90%、82%及80%以上。
- 程媛媛程媛媛程鹏赵珏张立楠程鹏
- 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生物膜颗粒化弹性填料稳定性
- 琼脂包埋好氧颗粒污泥的储存及恢复被引量:5
- 2018年
- 研究了常温及冷藏环境下琼脂包埋的好氧颗粒污泥(AGS)的储存及随后的恢复效果。经过30 d的储存,两种环境下的颗粒的稳定性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表现为MLVSS、SOUR等的明显下降,但颗粒的形态及沉降性能变化不大,亦未出现明显的解体。常温储存的琼脂块会散发臭气,并容易引起蚊蝇等繁殖,而冷藏储存除失水收缩外并无明显变化。将储存后的AGS作为接种污泥重新曝气后,两种颗粒均在22 d内成功实现了稳定性恢复,对COD、TIN及TP的去除率均逐渐上升至90%以上。观察发现,常温储存的颗粒经历了两次明显的先解体后重新颗粒化的过程,而冷藏的颗粒只经历了恢复初期先解体后重新颗粒化的过程。根据储存及恢复过程中AGS的表现,琼脂包埋的AGS在冷藏环境下的储存效果更佳。储存后的颗粒的SOUR均在10mgO_2/(g MLSS·h)以上,且未监测到EPS的明显减小,表明琼脂包埋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维持颗粒的活性及结构完整性。相比于湿式储存,琼脂包埋法实现了AGS的干式储存,对于AGS的流通具有现实意义。
- 赵珏赵珏程媛媛张立楠程媛媛
- 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包埋稳定性
- 一种AB法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及其处理工艺
- 一种AB法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及其处理工艺,好氧颗粒污泥反应器包括通过管路连接形成连续流循环运行的缺氧选择器即A池(1)、曝气池即B池(2)、锥形底挡板沉淀池(3)、回流泵(4),在缺氧选择器前端设置有将污水泵入缺氧选择器...
- 龙焙程媛媛李新冬朱易春赵珏
- 文献传递
- 曝气深度对好氧颗粒污泥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3
- 2018年
- 探索了浅层曝气原理与气提式序批反应器(SBAR)及好氧颗粒污泥(AGS)技术联用的可行性。逐步提高曝气头在水面下的位置(130~30cm),发现曝气深度对SBAR内流场环境有重要影响,表现为曝气量的不断增大(400~500L/h)、而溶解氧(DO,8.00~5.88mg/L)及循环速度(27.25~11.39cm/s)均不断减小。AGS在曝气深度≥70cm期间能较好地维持其稳定性。期间AGS的污泥体积指数(SVI)在16.19~43.13m L/g、胞外聚合物(EPS)为181.65~262.46mg/g MLSS、颗粒化率为80%~88%及污泥比耗氧速率(SOUR)在42.42~49.54mg O_2/(g MLVSS·h),对化学需氧量(COD)、总无机氮(TIN)及总磷(TP)的去除率分别在87%、94%及86%以上。然而,当曝气深度≤50cm后,由于水力剪切力被大大削弱及氧的传质阻力明显增加,造成了颗粒化率及EPS迅速减小至46%及111.65mg/g MLSS,对COD、TIN及TP去除率最终下降至43%、70%及47%,并出现了明显的解体,最终导致了系统的异常。与底部曝气的序批式反应器(SBR)相比,基于浅层曝气原理的SBAR内的流场更加均匀,并具有降低AGS反应器曝气能耗的潜力。
- 赵珏赵珏宣鑫鹏程媛媛郑洋洋龙焙
- 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曝气流场传质
- 好氧颗粒污泥的常温湿式储存及恢复被引量:8
- 2018年
- 为考察常温湿式储存好氧颗粒污泥(AGS)的可行性,分别探索了敞开及密封两种储存条件下AGS的稳定性变化及恢复效果。50天的储存过程中AGS由黄色逐渐变为黑褐色,且大部分AGS变成中空状,沉降性能、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MLVSS)/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MLSS)变化均不大,但胞外聚合物(EPS)含量、比好氧速率及脱氢酶活性均显著减小。结果表明两种储存方式的效果相当,即AGS的稳定性均会明显下降,但颗粒状的三维结构并未被严重破坏。恢复过程中AGS迅速变黄,且EPS含量、比好氧速率、脱氢酶活性等迅速增大。观察到一部分中空状AGS被打碎,但这些碎片及未破碎的AGS可作为微生物附着生长的晶核或载体。在较大的水力选择压下,存活下来的微生物通过快速增殖并分泌大量黏性EPS,在12天内成功实现稳定性恢复,并表现出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及更加优异的理化特性。
- 赵珏赵珏宣鑫鹏程媛媛郑洋洋陆晨露龙焙王华生
- 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