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动脉介入治疗
  • 3篇介入
  • 3篇介入治疗
  • 3篇经皮冠状动脉...
  • 3篇经皮冠状动脉...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3篇冠状动脉介入
  • 3篇冠状动脉介入...
  • 2篇动脉分叉
  • 2篇冠状动脉分叉...
  • 2篇分叉病变
  • 2篇病变
  • 1篇导丝
  • 1篇心病
  • 1篇疗效
  • 1篇疗效观察
  • 1篇肌钙蛋白
  • 1篇冠心病

机构

  • 3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3篇周华
  • 3篇王小东
  • 3篇罗裕
  • 3篇胡铂
  • 3篇陈旼
  • 2篇汪云开
  • 1篇康晟
  • 1篇张奇

传媒

  • 2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当代医药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球囊支架对吻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观察球囊支架对吻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45例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心内科行球囊支架对吻术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患者,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术中病变特点及术后影像学及短期临床事件情况的发生。结果 45例患者共有48处分叉病变处成功进行了球囊支架对吻治疗。其中大多数病变为(70.8%)为Medina1,1,1型。术后即刻TIMI3级血流,主支为100%,分支为96%。2例患者边支置入支架。术中边支内被拘禁的导丝及球囊均能顺利撤出。住院期间及出院1月内无明显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单支架方法(必要时分支置入支架)治疗分叉病变时,球囊支架对吻术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技术,能有效降低边支闭塞的风险,降低住院期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胡铂王小东汪云开罗裕陈旼周华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叉病变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高敏肌钙蛋白T升高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高敏肌钙蛋白T(high sensitive troponin T,hs-TNT)升高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因心绞痛接受PCI治疗的107例患者,根据介入治疗后hs-TNT分为两组:hs-TNT正常组(hs-TNT<0.013 ng/m L,n=57)、hs-TNT升高组(hs-TNT>0.026 ng/m L,n=50)。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冠脉病变特征及介入情况探讨PCI术后hs-TNT升高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血糖、Gensini评分、狭窄血管数、干预血管数、支架直径、支架长度、置入支架数、球囊扩张时间、分叉病变和弥漫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提示:年龄、血糖、置入支架数是PCI术后hs-TNT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血糖、置入支架数是经PCI术后hs-TNT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胡铂王小东陈旼罗裕周华张奇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高敏肌钙蛋白T冠心病
主动斑块转移技术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运用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观察主动斑块转移技术与边支导丝保护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3月我院行冠脉介入治疗的90例分叉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主动性与被动性保护边支技术,将其回顾性分为A组(主动斑块转移技术)和B组(边支导丝保护),每组各45例。比较两组的病变特点及术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结果两组的病变特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6.7%)低于B组(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支架策略(必要时分支置入支架)治疗分叉病变时,主动斑块转移技术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技术,能有效降低边支闭塞的风险,降低住院期间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
胡铂汪云开王小东罗裕康晟陈旼周华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叉病变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