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叶菁菁

作品数:6 被引量:79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梗阻
  • 3篇梗阻型
  • 3篇便秘
  • 3篇出口梗阻
  • 3篇出口梗阻型
  • 3篇出口梗阻型便...
  • 2篇电针
  • 1篇底板
  • 1篇电针治疗
  • 1篇读出
  • 1篇序贯
  • 1篇序贯疗法
  • 1篇序贯疗法治疗
  • 1篇医经
  • 1篇针灸
  • 1篇直肠
  • 1篇摄入
  • 1篇食物
  • 1篇食物热量
  • 1篇术后

机构

  • 6篇江苏省省级机...
  • 3篇南京中医药大...
  • 3篇南京市中医院
  • 1篇江苏省中医院

作者

  • 6篇叶菁菁
  • 3篇丁曙晴
  • 3篇张建斌
  • 1篇陆斌
  • 1篇周惠芬
  • 1篇邢晓芳
  • 1篇徐修竹
  • 1篇胡光勇
  • 1篇吕文君

传媒

  • 2篇中国针灸
  • 1篇针刺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一种食物热量快速计算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食物热量快速计算装置,包括底板、垂直固定在底板上的立柱以及用于套设在立柱上的热量计算块,立柱上有竖向设置的热量刻度线,立柱与底板上表面接触的位置为热量刻度线的起始端,热量计算块的高度与指定量的食物的热...
吕文君刘孝义叶菁菁邢晓芳张丽霞
电针治疗不同亚型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疗效特点观察
研究目的:观察针刺中下髎对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其两类亚型的疗效差异对比。研究方法:根据罗马Ⅲ标准,纳入87例来自南京市中医院肛肠科盆底疾病中心的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其中包括盆底失弛缓型(spastic pelv...
邹洋洋丁曙晴叶菁菁张建斌
关键词:出口梗阻型便秘疗效观察
文献传递
电针中下髎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87例被引量:15
2019年
目的:观察针刺中髎、下髎对出口梗阻型便秘两类亚型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其中盆底失弛缓型61例,盆底松弛型26例。采用0.30 mm×75 mm针灸针针刺中髎、下髎,垂直于骶后孔进针60~75 mm,并接电针(疏密波,频率为2 Hz/15 Hz)。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类亚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治疗前后便秘临床症状评分、生存质量自评量表(PAC-QOL)评分情况。结果:两类亚型治疗后便秘临床症状总评分,便质、排便频率、排便花费时间、排便费力程度、排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感、腹胀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松弛型腹痛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1),失弛缓型腹痛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类亚型排便时间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失弛缓型大于松弛型(P<0.05),肛门坠胀感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松弛型大于失弛缓型(P<0.05)。两类亚型治疗后PAC-QOL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两类亚型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一电针方案对两类亚型出口梗阻型便秘均有效,在改善排便时间方面,失弛缓型优于松弛型,在改善肛门坠胀感方面,松弛型优于失弛缓型。
邹洋洋丁曙晴叶菁菁张建斌
关键词:出口梗阻型便秘
一种脊柱外科术后矫正装置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脊柱外科术后矫正装置,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底板,底板一侧转动连接有靠板,靠板内部固定安装有多个凸起球,靠板表面滑动连接有移动块,移动块表面活动连接有多个活动球,凸起球与活动球数量一致,凸起球表面与活...
赵峥睿朱智勇叶菁菁
八髎穴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机制探讨被引量:46
2015年
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已经成为影响现代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OOC的发病机制及针刺八髎穴治疗OOC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发现针刺八髎穴可能通过提高神经节内板状末梢改善机械扩张的敏感性,升高血清胆囊收缩素水平,抑制脊髓前角的γ-运动神经元、脊髓内侧角的交感中枢的兴奋性及减少5-羟色胺、组织胺的释放等多途径达到治疗OOC的作用。深入探讨八髎穴治疗OOC的作用机制,可为寻找更为特异和有效的治疗靶点提供实验依据和理论基础。
邹洋洋丁曙晴周惠芬叶菁菁徐修竹胡光勇张建斌
关键词:八髎穴出口梗阻型便秘
吴旭序贯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撷菁被引量:20
2022年
介绍吴旭教授序贯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经验。该序贯疗法依据分期治疗,但又不拘泥于疾病分期,根据患者病程中症状的变化灵活变换针灸治疗方案。急性期以完骨穴温针灸为主,面部穴位不建议使用电针;恢复期以足三里温针灸为主,面部酌情使用电针,久刺不愈者配合梅花针或皮肤针叩刺局部;后遗症期根据僵硬型、挛动型、弛缓型不同类型可分别采用点刺放血和艾灸、缪刺法强刺激、“通督温阳”法,以缩短病程。
邹洋洋张涵逸叶菁菁陆斌李邗峻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序贯疗法名医经验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