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婧

作品数:5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主题

  • 2篇叙事
  • 2篇小说
  • 2篇美学
  • 1篇当代小说
  • 1篇新文学
  • 1篇修辞
  • 1篇修辞功能
  • 1篇叙事艺术
  • 1篇艺术
  • 1篇艺术解读
  • 1篇意象
  • 1篇意象叙事
  • 1篇意蕴
  • 1篇隐喻
  • 1篇隐喻性
  • 1篇中国当代小说
  • 1篇伤疤
  • 1篇声音
  • 1篇诗本事
  • 1篇年华

机构

  • 5篇西北民族大学

作者

  • 5篇张婧
  • 1篇张向东

传媒

  • 1篇广东经济
  • 1篇柳州师专学报
  • 1篇绥化学院学报
  • 1篇牡丹江大学学...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声音'的力量——中国当代小说中'声音'的隐喻性叙事艺术解读
2017年
声音作为重要的沟通交流媒介,构成了人们把握文学作品时一个直观和透明层面.在中国当代小说中,声音意象的运用广泛多样,不仅包括对自然之声的描写,也包括对社会生活中声音的勾勒,为我们提供了作为政治文化宣传的媒介的'声音'此消彼长、抑扬顿挫的代表性文本.'高音喇叭'的呐喊,被视为权威话语的'领袖之音',以及特定年代唱响的革命歌曲,诸多声响既隐蔽在作者基于自身的社会环境里,同时也弥漫在小说虚构场景的文化结构中.这些隐喻意义一直在嬗变的'声音'意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蕴涵了一种不无规训意义上的政治文化隐喻.
张婧
关键词:中国当代小说
周瘦鹃白话诗“本事”及其与五四新文学的“对话”——从《十七妙年华》谈起
2019年
周瘦鹃为数不多的白话新诗,是周瘦鹃作品辑佚和研究中的空白。《十七妙年华》的本事是周瘦鹃和周吟萍的恋情,这首诗和周瘦鹃的其他诗文、小说之间,形成了一种有趣的"互文"关系。由于周瘦鹃及其朋友圈的有意传播,"十七妙年华"一度成为二三十年代上海文坛和影视界的一个知名公众意象。周瘦鹃的白话诗写作和他当时发表的"新诗话",与以胡适为代表的早期白话诗写作之间,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对话"关系。要准确理解周瘦鹃的文学史地位,需要对他的文学趣味、创作动机以及他与新文学之间貌合神离的微妙关系,做仔细的考辩与分析。
张向东张婧
关键词:周瘦鹃白话诗互文
论“痴”范畴的美学阐释与文化内涵
2015年
"痴"作为一个概念,走入艺术领域,成为一种喜爱,一种依恋,一种生活态度,在中国古代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所体现和折射的是中国传统文人人格精神、艺术情调、哲人深思。中国古代所体现出的对"痴"的审美与文化认知,已经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养料,规范着文人士子们的艺术生活和文学创作,塑造着儒家传统所希冀的理想人格。相较于西方的"酒神"精神说和"疯"的范畴,"痴"具有更为深广圆融的审美与文化价值内涵,也显示了中华思维的固有模式。
张婧
关键词:美学阐释文化内涵
论迟子建《群山之巅》意象叙事的美学意蕴
2016年
迟子建的小说始终关注着具有个性生命色彩的意象,寻找它们在美学范畴内所代表的叙事美学和生命诗学的功能,不断探求以个体生命体验为基础的对生命的体认与感悟。她的小说蕴涵着浓郁的抒情笔调和纯美的诗意,表现出典型的散文化的特点,而叙事中意象的巧妙运用,放大了她的小说的抒情力度,显示出生命的审美风韵,也使得意象叙事这个极富中国民族精神和特色的叙事理论,在创作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扬。
张婧
关键词:意象叙事美学意蕴
“伤疤”在革命历史小说中的修辞功能
2015年
革命历史小说中"伤疤"意象的修辞功能和隐喻意义,实际上是一个自我认同和身份确证的标志,也是一个从意识形态的强化走向男性话语权强化的过程。它在推动革命历史小说中人物的塑造、意识形态的呈现、男性话语的表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象征了革命意识形态下自我寻求身份认同和传统意识形态表述消解之后男性话语权加固的转变历程。
张婧
关键词:伤疤革命历史小说修辞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