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
-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1
- 供职机构: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21世纪前十年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述评——兼谈对中国学者的启示被引量:5
- 2014年
- 20世纪60年代,美国红种人权力运动蓬勃开展,司各特·莫马迪英语写作的小说《黎明之屋》获得1969年普利策文学奖,"印第安文艺复兴"就此拉开序幕,国内外学界对美国印第安文学的研究也日益增多。美国评论界紧跟美国印第安文学的动态展开研究,发表于期刊中的研究文章已形成一定体系:具体包括宏观阐释,对研宄理论的探索。印第安文学教学研究和具体作家作品的阐释等。中国学者真正关注美国印第安文学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具有一定滞后性,存在着系统性不够、批评理论缺乏创新、研究范围小等问题。文章在综述国内外美国印第安文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当下我国学界的相关研究提出建议。
- 邹惠玲张田
- 关键词:美国印第安文学文学研究
- 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看黄源深《简·爱》中译本被引量:1
- 2013年
- 图里是描述性翻译研究的领军人物,他的翻译规范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图里将翻译行为规范分为三类,分别是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简·爱》是英国小说家夏洛特.勃朗特的代表作。以图里翻译规范理论,分析黄源深译本的《简·爱》,并尝试对之作出评价。
- 张田徐月
- 关键词:翻译规范简·爱译本
- 阿瑟·米勒早期作品中的犹太性——以《推销员之死》为例
- 2012年
- 从流浪者形象分析了阿瑟·米勒《推销员之死》中的犹太性,首先表现在剧中人物身体上的流浪和精神上的流浪,一方面在外漂泊,一方面迷失自我;对《推》剧中的父子主题进行了阐释,父子主题是美国犹太文学中的母题,在此主题设定下,《推》剧人物形象都蕴含着犹太特色;对阿瑟·米勒下意识地忽略二战"屠犹"事件的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提出阿瑟·米勒尽管没有直接表明主人公的犹太身份,但他的犹太意识使其在创作中隐含着犹太性,这种隐晦使得《推》剧具有了普遍象征意义,同时也是米勒在早期作品中犹太性体现的例证。
- 张田
- 关键词:阿瑟·米勒犹太性
- 后殖民视域下的翻译理论解读《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被引量:1
- 2013年
- 运用罗伯特·扬后殖民理论视域下的翻译理论,分析美国印第安作家谢尔曼?阿莱克西长篇小说《一个兼职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实日记》。在这部小说中,一方面,白人通过翻译,以期把印第安文化转换成其从属文化,另一方面,以主人公朱尼尔为代表的具有积极反抗意识的印第安人,通过将印第安文化向白人世界进行翻译,发出了自边缘的声音,从而在混杂的时代建构了新的印第安身份。
- 张田邹惠玲
- 关键词:翻译理论
- 迷失与重构:解读吉奥加玛的戏剧《49》被引量:1
- 2014年
- 汉纳·吉奥加玛在其戏剧作品《49》中真实再现了当代美国印第安人的生存现状,塑造了20世纪70年代身份迷失的美国印第安年轻人形象,他们已经忘记了祖先传统,面临着巨大的身份危机。吉奥加玛在戏剧中提供了解决身份危机、建构新身份的方法,利用典仪表演的方式使得印第安年轻一代重新回归传统并建构自我身份。
- 张田
- 关键词:美国印第安人身份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