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疫苗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麻疹
  • 2篇META分析
  • 1篇疫苗保护
  • 1篇预防接种
  • 1篇预防接种门诊
  • 1篇腮腺炎
  • 1篇手足
  • 1篇手足口
  • 1篇手足口病
  • 1篇重症手足口病
  • 1篇流行病学特征
  • 1篇流行性
  • 1篇流行性腮腺炎
  • 1篇麻疹减毒活疫...
  • 1篇门诊
  • 1篇免疫成功率
  • 1篇免疫规划

机构

  • 6篇六安市疾病预...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皖南医学院
  • 1篇杭州市疾病预...

作者

  • 6篇杨涛
  • 6篇秦伟
  • 2篇李开春
  • 1篇吕勇
  • 1篇汪全治
  • 1篇袁慧
  • 1篇刘艳
  • 1篇曹洪娟
  • 1篇石勇
  • 1篇潘晓芳
  • 1篇孙丹

传媒

  • 2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疾病监测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华南预防医学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5
  • 2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重症手足口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被引量:22
2014年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其早期识别和救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Stata10软件,对我国2000-2013年国内公开报道的重症手足口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到本研究的文献共12篇,累计调查2 330人,其中病例组785人,对照组1 545人。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小于3岁、精神差、颈抵抗、神经反射异常、有手足抖动抽搐症状、感染病毒为EV71、发热大于39℃、外周血WBC〉12×10^9/L和有呕吐症状,合并后的OR值和95%CI分别为3.07(2.23~4.23)、65.88(30.46~142.48)、55.02(19.70~153.67)、34.78(11.91~101.51)、20.33(12.23~33.80)、8.75(6.19~12.36)、4.40(3.26~5.93)、3.21(1.27~8.11)和3.19(1.39~7.34)。颈抵抗、有手足抖动抽搐症状、有呕吐症状和外周血WBC〉12×10^9/L等4个危险因素存在发表偏倚,其余5个危险因素无发表偏倚。经敏感性分析,有手足抖动抽搐症状、有呕吐症状和外周血WBC〉12×10^9/L等3个危险因素的合并OR值结果不稳定,其余各危险因素合并OR值结果基本稳定。结论患儿精神差、神经反射异常、感染病毒为EV71、发热大于39℃和年龄小于3岁等是重症手足口病的可靠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应加强对重症手足口病危险因素的综合识别,及早采取干预措施,以降低重症病例发病率和死亡率。
秦伟袁慧杨涛潘晓芳孙丹
关键词:手足口病META分析
2005—2013年安徽省六安市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了解六安市近9年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六安市麻疹的监测数据。结果 2005—2013年六安市共报告麻疹1 47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69/10万。经过6次用含麻疹成分疫苗(MCV)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发病率由2005年的8.79/10万下降至2013年的2.15/10万。麻疹发病高峰为3-6月份;<8月龄组9年间累计报告277例,占病例总数的18.82%;男性累计报告924例,女性548例;近3年麻疹病例监测敏感性有所下降,报告病例中有明确免疫史的病例仅占22.85%,MCV1报告接种率和调查接种率均超过90%以上,但MCV2调查接种率偏低。结论 9年间麻疹发病呈波动下降的趋势,发病人群以8月龄以下儿童为主,男性发病总体高于女性。在保持高水平两针剂MCV常规免疫接种率基础上,宜采取提高麻疹监测敏感性,预防院内感染,适时开展MCV强化免疫及查漏补种和每年开展查验预防接种证等综合措施来实现消除麻疹目标。
石勇秦伟曹洪娟翟和亮杨涛
关键词: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2005—2012年六安市肺结核流行特征与预测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分析2005—2012年六安市肺结核流行特征,并用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IMA)对肺结核流行趋势进行预测,为肺结核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2005—2012年六安市肺结核疫情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六安市2005—2012年的肺结核月发病率建立ARIMA模型,以2013年1—7月肺结核实际发病率对模型进行验证,应用该模型对2013年全年月发病率进行预测。结果六安市2005—2012年共报告肺结核病例34 02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0.32/10万,2005年发病率最高为84.09/10万,2010年发病率最低为52.89/10万,不同年份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月为高发季节(6 741例,占19.81%)。≥60岁年龄组发病数最多(15 107例,占44.40%);男、女发病数分别为25 278和8 745例,男女性别比为2.89∶1;职业以农民为主(27 582例,占81.07%)。寿县发病率(87.02/10万)最高,金寨县发病率(50.89/10万)最低,不同县(区)间年平均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六安市肺结核月发病率模型为ARIMA(0,1,1)×(0,1,1)12(不含常数项)。模型预测的2013年肺结核月发病率在2.41/10万~4.41/10万之间,疫情基本平稳,与前几年水平相接近,不会出现较大的流行。结论六安市肺结核预防和控制的重点应放在老年人群,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老年人。ARIMA(0,1,1)×(0,1,1)12(不含常数项)模型预测效果良好,适用于六安市肺结核流行趋势预测。
秦伟汪全治杨涛翟和亮
关键词:流行病学ARIMA模型
2015年六安市预防接种门诊运转现况调查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了解六安市辖区各预防接种门诊现状及服务能力,为更好地开展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收集预防接种门诊人力资源配置、服务能力及业务需求等信息,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次调查覆盖全部178个乡镇(包括街道或社区),共对204个预防接种门诊发放调查表,收回调查表186份,应答率为91.2%。调查结果显示,186个门诊中共有从事预防接种的工作人员569人,预防接种与服务人口比例为1.1/万。门诊工作人员第一学历以中专为主,占63.8%;职称以初级职称为主,占75.0%。预防接种门诊面积达标率为75.8%,功能分区合理率为79.6%,宣教设备配置率为71.5%,冷链设备仅66.7%能满足。门诊接种信息化率为100%,人员兼职率为72.6%。结论六安市预防接种门诊信息化配置较好,但房屋和设备配备及门诊人员配置不足,且存在学历和职称偏低现象,需要加强预防接种门诊硬件建设和人力资源补充及培训。
王瑶秦伟杨涛许小康解少煜
关键词:免疫规划预防接种
初次免疫月龄对麻疹减毒活疫苗免疫成功率影响的Meta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研究初次免疫月龄对麻疹减毒活疫苗(MV)免疫成功率的影响,为国家免疫规划程序调整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Review Manager5.0软件,对2003-2013年公开报道的开展MV6月龄和8月龄初次免疫效果的文献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到本研究的文献共9篇,累计调查1 192人,其中6月龄婴儿525人,8月龄婴儿667人。6月龄和8月龄婴儿平均免疫成功率分别为87.89%和93.03%。2个年龄组接种MV后Ig G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GMT)平均数分别为1∶1 178.66和1∶1 727.37。8月龄和6月龄初次免疫成功率差值d=0.05,其95%CI为0.02~0.08。发表偏倚和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本次Meta分析无发表偏倚,结果基本稳定可靠。结论 8月龄接种MV免疫成功率超过6月龄,目前可继续以8月龄为MV初次免疫月龄。宜采取维持高水平MV常规免疫接种率、控制院内感染及适时启动麻疹强化免疫和考虑育龄期妇女接种MMR等策略控制和消除麻疹。
秦伟解少煜李开春翟和亮杨涛
关键词:麻疹减毒活疫苗免疫成功率META分析
安徽省六安市学校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现场含腮腺炎成分疫苗保护效果评估被引量:15
2018年
目的评估含腮腺炎成分疫苗(MuCV)的保护效果,为流行性腮腺炎免疫策略调整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利用2015–2016年在六安市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现场,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评估MuCV的保护效果。结果接种2剂MuCV的保护效果要好于仅接种1剂次,其中接种1剂、2剂和3剂MuC V的保护效果分别为49.35%(95%CI:36.03%~59.89%)、66.04%(95%CI:45.54%~78.83%)和85.96%(95%CI:1.80%~97.99%)。接种第2剂与第1剂的时间间隔为3~4年时的保护效果最高,为78.68%(95%CI:34.30%~93.08%)。MuCV随接种后时间间隔的增加其疫苗保护效果呈现下降趋势,接种1剂后4年内的保护效果最好为72.78%(95%CI:39.29%~87.29%),4~6年降至52.73%(95%CI:38.31%~63.79%),超过10年后仅为27.67%(95%CI:–24.15%~57.86%)。接种1剂麻腮风、麻腮或单价流行性腮腺炎疫苗4年内能均能提供较好保护,但麻腮风疫苗感染流行性腮腺炎的累积风险随接种后时间推移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MuCV保护效果随接种后时间增加而衰减,4年内疫苗保护效果最好。2剂MuCV的保护效果要好于1剂,接种第2剂与第1剂时间间隔3~4年保护效果最好,应尽快建立2剂免疫策略。
秦伟刘艳刘艳杨涛杨涛许小康孟祥梅赵昌军黎少毅解少煜李开春李开春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