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静

作品数:3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盐酸
  • 1篇盐酸米诺环素
  • 1篇游泳池肉芽肿
  • 1篇肉芽
  • 1篇肉芽肿
  • 1篇软骨
  • 1篇软骨缺损
  • 1篇缺损
  • 1篇米诺环素治疗
  • 1篇筋膜
  • 1篇筋膜炎
  • 1篇菌药
  • 1篇抗菌
  • 1篇抗菌药
  • 1篇坏疽
  • 1篇坏死
  • 1篇坏死性
  • 1篇环素
  • 1篇骨缺损
  • 1篇骨软骨

机构

  • 3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3篇孙静
  • 2篇郝丹
  • 2篇蒋献
  • 1篇项舟
  • 1篇范红松
  • 1篇高宇
  • 1篇黄富国
  • 1篇钟刚
  • 1篇岑石强
  • 1篇刘明
  • 1篇刘洁
  • 1篇裴福兴
  • 1篇李晓雪
  • 1篇肖玉梅

传媒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实用皮肤病学...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0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盐酸米诺环素治疗游泳池肉芽肿报告1例被引量:1
2019年
1临床资料患者男,45岁。因“右前臂红斑、结节伴轻度瘙痒1年余”于2017年2月就诊我科。患者职业为海洋水族馆售后维护人员。体格检查:内科查体无特殊。皮肤科查体:右前臂可见多个花生米至蚕豆大小的暗红色皮下结节和斑块,近腕关节处相互融合,其余部分呈孤立结节,皮疹压痛明显。无波动感,皮温不高,见图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无异常。右前臂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表皮角化过度伴角化不全,棘层增厚伴海绵样水肿,真皮全层可见混合炎细胞,包括浆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可见上皮样肉芽肿及多核巨细胞,见图3。PAS、氯胺银、抗酸染色均为阴性,见图4。临床诊断:游泳池肉芽肿。
刘洁孙静郝丹蒋献
关键词:游泳池肉芽肿盐酸米诺环素
Fournier坏疽17例患者治疗及转归分析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广谱抗菌药在Fournier坏疽中的选择与应用。方法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0年1月—2017年7月收治的Fournier坏疽患者,对患者的发病特点、分泌物细菌学培养、敏感抗生素使用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7例患者,均行分泌物培养,16例阳性,1例阴性。共培养出病原菌29例次,其中1种病原菌感染4例,2种病原菌感染8例,3种病原菌感染3例。大肠埃希菌检出率最高,共4例(23.5%)。药敏分析发现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敏感性最高,共18例次(62.0%),其次为头孢三代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分别为16例次(55.2%)和15例次(51.7%)。预后分析显示:11例患者广谱抗菌药联合外科手术治疗后痊愈, 2例患者单纯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后痊愈,1例患者广谱抗菌药联合右侧睾丸切除后好转,1例5月龄患儿单纯外科手术治疗后痊愈。死亡2例(病死率11.8%),均死于感染性休克,且并发细菌和念珠菌感染。结论 Fournier坏疽主要为多细菌感染,大肠埃希菌是其主要感染源,推荐早期选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头孢三代或喹诺酮类抗生素。
孙静郝丹李晓雪蒋献
关键词:FOURNIER坏疽广谱抗菌药
BMSCs种植双相复合支架修复兔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缺损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关节软骨的病变常伴有软骨下骨缺损,其修复重建一直是骨科难题。探讨BMSCs-双相支架复合物修复骨软骨缺损的可行性,比较其与植入单纯双相支架及动物自身修复效果的差别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为原料制备由软骨相和骨相构成的三维支架,提取天然Ⅰ型胶原(collagen typeⅠ,ColⅠ)涂于表面制成PLGA-HA-ColⅠ双相支架。取新西兰乳兔骨髓分离培养获得的第2代BMSCs,以1×106个/mL接种于双相支架,扫描电镜观察支架结构和细胞分布。取30只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股骨远端关节面骨软骨缺损模型,随机均分为3组,A、B组分别于缺损区植入单纯双相支架和BMSCs-双相支架复合物,C组作为空白对照组未植入支架材料。于术后1、3、6、9个月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术后9个月对A、B组标本行大体评分比较、micro CT扫描定量分析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扫描电镜示双相支架孔隙连通性好,软骨相和骨相孔径不同,BMSCs在双相支架内生长良好。大体观察示术后9个月内A组关节表面逐渐形成类软骨样组织,部分出现塌陷或不规则缺损;B组关节面无塌陷或碎裂,新生组织质地更接近正常组织;C组缺损一直存在。大体评分显示3组修复效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优于A组,C组最差。micro CT扫描示A、B组软骨下骨得到良好的修复重建,定量分析示B组骨组织体积分数、结构模型指数及骨小梁数目均高于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示术后1个月A、B组缺损区存在炎性反应;术后3个月新生组织长入;术后6个月支架完全降解,新生组织在植入物及缺损边缘爬行生长;术后9个月形成大量胶原纤维,表面多为纤维软骨。C组观察期内缺损持续存在。术后9个月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B组标�
刘明项舟裴福兴黄富国岑石强钟刚范红松肖玉梅孙静高宇
关键词:BMSCS骨软骨缺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