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忠远

作品数:6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篇掌权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文化
  • 1篇弱国
  • 1篇善政
  • 1篇史观
  • 1篇史学
  • 1篇史学方法
  • 1篇敲打
  • 1篇全球史
  • 1篇全球史观
  • 1篇黎元洪
  • 1篇历史透视
  • 1篇立宪
  • 1篇立宪派
  • 1篇逻辑
  • 1篇逻辑与
  • 1篇明初
  • 1篇明代
  • 1篇内阁

机构

  • 5篇吉林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5篇李忠远
  • 2篇任东波
  • 1篇王剑

传媒

  • 1篇当代经济研究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求是学刊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国际经贸探索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有明之无善政自内阁始——论明初政治变动中的内阁政治文化被引量:2
2015年
明朝初年,朱元璋废行省罢丞相的政治改革,引发了明初中枢政治的激变。朱元璋在实现高度集权的同时,却又面临着中枢决策低效的矛盾,但他仍以祖制的形式将这种政治体制确定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让洪武时代的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呈现相对的稳定性和封闭性。这种稳定性和封闭性对有明一代政治演变的影响十分深远,黄宗羲将其归结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明代内阁政治的产生,就是遵循着既要维护皇权的高度集中,又要解决中枢决策低效的难题。但内阁政治的发展,却没有使内阁体制的界限固定下来,相反,还引发了明代中后期皇权的肆意表达与宦官政治的异化。与其说"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毋宁说有明之无善政自内阁始。
王剑李忠远
关键词:内阁政治文化明代
“全球史观”究竟是史学理想还是史学方法?——简评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史观”被引量:3
2015年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名作中提出"全球史观"的概念,至今风靡一时。但是"全球史观"究竟是一史学理想,还是史学方法,却尚无定论。基于斯氏"全球史观"的概念与内涵,以及从斯氏"全球史观"引发的思考,可以认定,"全球史观"不能算作史学方法的新创造,而是传统史家一以贯之的史学理想,这个理想换了一层新衣,即史家对新千年人类普遍焦虑与迷茫的一种应对与安抚。
李忠远
关键词:全球史观史学方法
武昌起义后黎元洪得以掌权原因探析
2015年
黎元洪在武昌起义后得以在湖北掌权,是其本人特殊的地位、较为开明的思想、对待革命的态度,以及革命党人的争权夺利和腐化堕落、立宪派和旧官僚推动三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这三方面原因的形成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因而探寻武昌起义后黎元洪得以掌权的原因,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重新认识革命后各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辛亥革命失败的社会逻辑。
李忠远任东波
关键词:黎元洪湖北军政府革命党立宪派
全球化分裂背景下制度型开放的内在逻辑与中国策略选择被引量:7
2023年
在全球化分裂背景下,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过渡至制度型开放的必要性显著提升。“制度学习”与“制度创新”是制度型开放下的两种基本行为选择,并将形成“制度相容”和“制度互斥”两种不同的结果。中国制度型开放的目标,不仅要在短期内抑制全球化分裂带来的风险,中期内为中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服务,更要在长期内通过推动制度创新和提升制度质量来支撑中国经济崛起的可持续性。中国制度型开放面临着全球化分裂、地缘政治冲突以及意识形态因素等方面的不利因素,应坚持以制度质量提升为导向、制度学习和制度创新并重、通过深化对内改革促进对外开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创新。
李忠远孙兴杰
从“广场协议”到“卢浮宫协议”:美国敲打日本的历史透视与启示被引量:2
2015年
20世纪80年代,通过"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美国成功逼迫日元兑美元大幅升值。美国敲打日本的最终目的是终结日本在战后美苏两极对峙局面中长期享受的"搭便车"红利,遏制日本的快速崛起。美国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日本在安全、贸易等领域过度依赖于美国,在金融实力上也无法与美国相抗衡。当前,美国也在采取一系列手段来遏制中国的崛起,为了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辙,我国应由注重贸易大国地位的提升转向重视贸易强国角色的塑造,建设适合我国的现代化金融体系,参与改革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将构建东亚区域货币体系与参与G20多边金融治理机制并重。
任东波李忠远
关键词:广场协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