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莎 作品数:13 被引量:50 H指数:4 供职机构: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弥散张量成像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治疗效果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2024年 脑卒中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很多脑卒中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容易出现各种后遗症。其中,吞咽障碍属于常见后遗症,当患者出现吞咽障碍后,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及时进行治疗非常关键。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治疗中,选择科学合理的方式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很重要,弥散张量成像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情况,促进患者康复。 梁宇 王莎 李琨 张琰 郝利霞 呼日勒特木尔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 脑卒中 吞咽障碍 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研究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常规的运动康复训练对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为临床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措施。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科收治的60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进行分组,干预组在常规的运动康复训练基础上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照组仅接受常规的运动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指数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结果治疗3周后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和Barthel指数明显改善,且干预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两组血清BDNF含量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干预组增高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康复训练改善脑出血患者运动功能可能是通过增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的途径发挥作用。 白安娜 杨文 王莎 郝利霞 呼日勒特木尔关键词:鼠神经生长因子 康复训练 脑出血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呼吸训练联合口肌生物反馈训练在治疗老年脑梗死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9 2021年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联合口肌生物反馈训练在治疗老年脑梗死(CI)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0例老年CI合并OSA患者,依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30例,呼吸训练)、B组(30例,呼吸训练联合口肌生物反馈训练),均治疗6 w;于治疗前、治疗6 w检测并比较两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比较两组嗜睡情况(采用Epworth嗜睡量表(ESS)评估),比较两组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比较两组认知功能(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结果治疗6 w,B组AHI低于A组,ESS评分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Hcy水平显著低于A组(P<0.001);B组MoCA评分显著高于A组(P<0.001)。结论老年CI合并OSA患者采用呼吸训练联合口肌生物反馈训练较单一呼吸训练更利于降低AHI,改善嗜睡情况,患者治疗后Hcy水平降低,认知功能提高。 王莎 郝利霞 张琰 李一贤关键词:脑梗死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 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梗死大鼠神经行为学、脑血流和血管再生以及相关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脑梗死大鼠神经行为学、脑血流(CBF)、血管再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CD34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组]、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组(A-tDCS组)、阴极经颅直流电刺激组(C-tDCS组),每组8只。采用线栓法将MCAO组、A-tDCS组、C-tDCS组大鼠制成MCAO模型。造模后24 h开始给予大鼠tDCS刺激,Sham组和MCAO组大鼠均安装电极,但不给予电流刺激,A-tDCS组给予阳极电极刺激,C-tDCS组给予阴极电极刺激,刺激强度200μA,每日20 min,刺激5 d,休息2 d,再刺激5 d,整体周期共12 d。造模前、造模后24 h和治疗12 d后,采用Longa神经行为学评分法对4组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造模后3 d和治疗12 d后,采用MRI观察4组大鼠的CBF变化情况;治疗12 d后,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4组大鼠血管的再生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VEGF和CD34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造模后24 h和治疗12 d后,MCAO组、A-tDCS组、C-tDCS组大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组内比较发现,A-tDCS组、C-tDCS组治疗12 d后的神经行为学评分较造模前和造模后24 h降低(P<0.05)。组间比较发现,A-tDCS组[(1.3±0.4)分]、C-tDCS组[(1.9±0.32)分]治疗12 d后的神经行为学评分较MCAO组[(2.6±0.52)分]低(P<0.05),且A-tDCS组低于C-tDCS组(P<0.05)。造模后3 d,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扫描示MCAO组、A-tDCS组、C-tDCS组大鼠缺血灶周围CBF明显减少,治疗12 d后缺血灶周围CBF有不同程度的增加。A-tDCS组、C-tDCS组的ΔCBF较MCAO组大(P<0.05),且A-tDCS组ΔCBF较C-tDCS组大(P<0.05)。治疗12 d后,A-tDCS组、C-tDCS组大鼠大脑梗死区的新生微血管密度、脑组织VEGF和CD34蛋白表达较MCAO组高(P<0.05),A-tDCS组上述指标较C-tDCS组高(P<0.05)。结论tDCS可以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促进血管再生, 蔡缘邯 杨文 白安娜 王莎 孙艳冬 梁宇 王璐 邓慧 郝利霞关键词:脑梗死 脑血流 血管再生 CD34 突发性耳聋患者高压氧治疗78例的护理思路构建 2021年 研究突发性耳聋高压氧治疗的有效护理措施与价值。方法: 2019年7月-2021年6月本科接诊突发性耳聋病患78例,都接受高压氧治疗。 随机均分2组。研究组采取综合护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SDS评分等指 标。结果:针对纯音听阈,研究组干预后(40.21±4.92)dB,比对照组(47.13± 5.84)dB低,P<0.05。针对 SDS和 SAS评分,研究组干预后分别是(37.56± 3.21)分、(35.03±3.04)分,比对照组(45.73±4.19)分、(43.76±4.85)分,P< 0.05。结论:于突发性耳聋高压氧治疗中用综合护理,利于负性情绪的缓解,及 纯音听阈的改善。 王莎 魏秀娟关键词:高压氧 纯音听阈 突发性耳聋 经颅直流电刺激在不同类型老年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康复中的应用及相应参数的筛选 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研究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在不同类型老年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患者康复中的应用及相应参数的筛选。方法选取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9年6月~2021年12月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非遗忘型56例,遗忘型54例。非遗忘型患者随机分为A组(31例)以及B组(25例),遗忘型患者随机分为C组(24例)以及D组(30例),均采取ZN8020型智能电刺激器进行治疗。A、C组刺激电流设为2.0 mA,B、D组刺激电流设为1.0 mA。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记忆力[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及执行力[形状连线测验(STT)]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前,A、B组MoCA、MMSE、AVLT及S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组各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B组均高于A组(P<0.05)。治疗前,C、D组MoCA、MMSE、AVLT、S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组各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C组均高于D组(P<0.05)。结论在老年PSCI患者tDCS康复治疗中,建议非遗忘型患者电流选择1.0 mA,遗忘型患者电流选择2.0 mA。 王莎 郝利霞 梁宇 张琰关键词:康复 吞咽康复训练结合低频电刺激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影响研究 2025年 目的 探究吞咽康复训练结合低频电刺激对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3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06例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每周不少于8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吞咽康复训练干预(每日两次),干预4周后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后的吞咽功能[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吞咽障碍程度评分(VGF)]、营养状态[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血清前白蛋白(PAB)]、生活质量[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吞咽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以及吞咽障碍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4周后,两组SSA评分均显著降低,VGF评分、ALB含量、Hb含量、PAB含量、SF-36评分、SWAL-QOL评分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的改善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低频电刺激结合吞咽康复训练相比单一低频电刺激治疗,能显著加快康复患者的吞咽功能、调整患者的营养状态,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水平。 李岚君 张琰 呼日勒特木尔 王莎关键词:低频电刺激 吞咽障碍 营养状态 正中神经电刺激在昏迷促醒中的应用研究 2022年 分析在昏迷促醒中行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2 月,收治的 40 例昏迷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促醒治疗,按 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20 例,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和对照组(20 例,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 GCS 评分、弥散张量受损区域 FA 值、神经递质。结果 观察 组治疗后 2 周、治疗后 4 周的 GCS 评分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 4 周的弥散张量受损区域 FA 值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 2 周的 β-内啡肽、NE、DA 检测值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昏迷患者进行正中神经电刺激治疗,能达较好的促醒治疗效果,能帮助患者提升 GCS 评分,促进其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王莎 张琰 郝利霞 梁宇关键词:昏迷 促醒 正中神经电刺激 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血流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22年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部刺激技术,它的主要作用是可以调节皮层兴奋性。区域脑血流量(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 CBF)是一种衡量大脑活动的指标,并可以用来衡量tDCS期间和之后对区域脑组织和脑网络的影响。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峻。 蔡缘邯 郝利霞 张琰 王莎 孙艳冬关键词:大脑活动 非侵入性 脑血流 颈动脉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2 2013年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是指局部脑组织由于脑血流减少或中断导致的缺血缺氧性坏死,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脑梗死发生的基础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逐渐发展后出现纤维斑块和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王莎 赵世刚 马文娟关键词:动脉斑块 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