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衡

作品数:27 被引量:118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7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地质
  • 6篇造山带
  • 6篇青藏高原
  • 5篇山带
  • 5篇陆内
  • 5篇陆内变形
  • 5篇阿拉善地块
  • 4篇新生代
  • 4篇青藏
  • 4篇中亚造山带
  • 4篇构造地质
  • 4篇寒武纪
  • 4篇北缘
  • 3篇元古代
  • 3篇杂岩
  • 3篇前寒武纪
  • 3篇中生代
  • 3篇锆石
  • 3篇古亚洲洋
  • 3篇北山造山带

机构

  • 27篇中国地质科学...
  • 8篇核工业北京地...
  • 5篇河北工程大学
  • 4篇南京大学
  • 4篇中国地震应急...
  • 4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西...
  • 2篇贵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新...
  • 2篇中国地质调查...
  • 1篇内蒙古大学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北京市地质研...
  • 1篇中国地质调查...

作者

  • 27篇张进
  • 27篇赵衡
  • 23篇张北航
  • 18篇曲军峰
  • 11篇张义平
  • 5篇郑荣国
  • 4篇解国爱
  • 4篇刘建峰
  • 4篇李岩峰
  • 3篇李法浩
  • 2篇王驹
  • 2篇李锦轶
  • 2篇王艳楠
  • 1篇陈宣华
  • 1篇王宗秀
  • 1篇张佳
  • 1篇张庆龙
  • 1篇曲军锋
  • 1篇陈苏
  • 1篇贺振宇

传媒

  • 5篇地质通报
  • 5篇地球科学
  • 4篇地质学报
  • 3篇中国地质
  • 2篇地质论评
  • 2篇地学前缘
  • 1篇岩石矿物学杂...
  • 1篇地震地质
  • 1篇大地构造与成...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沉积与特提斯...
  • 1篇矿产勘查

年份

  • 3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6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5
2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岩区构造地质填图方法思考、实践、探索被引量:10
2018年
构造地质填图是地质填图的重要内容,也是构造地质研究的基础源泉。填图的主要目标是确定地质体的空间展布规律、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建立填图区构造格架和构造演化序列,探讨构造运动与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主要内容是确定填图单元、表示各种(可填的)构造要素。填图的详细程度根据填图的比例尺而定,比例尺越大,可填制和表示的构造要素越多。填图中要重视中小构造要素的观察和描述,构造要素的测量要尽可能多。主要方法包括穿越法、追索法和查证法;比例尺越大,追索法的重要性越大。卫星遥感影像是填图的重要基础,影像的使用贯穿填图的始终。
张进曲军峰张庆龙李锦轶郑荣国张北航赵衡解国爱刘建峰贺振宇
关键词:基岩填图方法遥感影像
中亚造山带东段西拉木伦构造带的性质与演化: 来自变形和低温热年代学的约束被引量:6
2021年
中亚造山带东段何时与何地关闭,从俯冲到关闭的过程以及随后的陆内演化又经历了什么主要事件,目前还存在不同认识。中亚造山带东段林西地区的蛇绿混杂岩及其周围地区的区域地质调查表明,以杏树洼蛇绿混杂岩和双井片岩为代表的西拉木伦河构造带是一个晚古生代的增生楔,在该混杂岩带中发育了典型的岩块被包裹在基质中的构造。该楔体被中、晚二叠世克德河砾岩所覆盖。增生楔中最早的近东西向构造代表了向南俯冲阶段的变形,随后继续经历向北的逆冲推覆,卷入了中、晚二叠世地层,形成了碰撞期的变形;在晚二叠世末期-三叠纪早期,蛇绿混杂岩以及上覆的克德河砾岩又经历了区域性的强烈的右行韧性剪切,并发生应变分解。晚二叠世区域性的右行韧性剪切在中亚造山带南缘普遍发育,代表了中亚造山带已经全部进入陆内环境。双井片岩也经历了与蛇绿混杂岩类似的变形事件,在增生楔下部经历变质作用,并在碰撞期抬升至地表,晚期为区域性的右行剪切。同时,结合锆石与磷灰石低温热年代学测试表明,双井片岩和蛇绿混杂岩共同经历了中、晚侏罗世源自北侧蒙古-阿霍茨克大洋关闭导致的近南北向挤压、早白垩世期间遍及东亚的区域性伸展以及晚白垩世短暂的构造反转事件。
张进曲军峰刘建峰王艳楠赵衡赵硕张北航郑荣国云龙杨亚琦牛鹏飞
关键词:中亚造山带蛇绿混杂岩低温热年代学
吕梁山—华北克拉通中部中生代基底卷入褶皱系统被引量:7
2021年
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的吕梁山的形成代表了华北克拉通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挤压变形事件,为了更好地理解该期变形的样式、时代、机制和背景,对吕梁山地区开展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同时搜集了前人的低温热年代学工作.结果表明,吕梁山是一个中生代期间形成的发育有典型单褶(monocline)构造的陆内基底卷入型大型褶皱系统.早前寒武纪造山作用在基底中形成早期面理(片麻理、片理、劈理以及节理),这些面理在后期近东西向挤压作用下再次活动形成了基底断裂,并导致了上覆沉积地层褶皱变形,吕梁山不同地区褶皱的古应力场方向总体为SE(122°)~NW(302°).吕梁山单褶构造的构造样式、形成机制以及分布,与北美西部的Laramide造山带中的厚皮构造相似,形成的构造环境也类似.吕梁山褶皱及其单褶构造总体形成于晚侏罗世期间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低角度俯冲的环境中,该期俯冲也导致了华北克拉通同期陆内挤压变形.
张北航张进曲军峰赵衡王艳楠李锦轶牛鹏飞赵硕郑荣国李岩峰云龙张义平惠洁
关键词:LARAMIDE中生代构造地质学
阿拉善地块东部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性质及归属被引量:3
2022年
阿拉善地块是一个被造山带和断裂带围限的前寒武纪微陆块,其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性质和归属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根据笔者最近在阿拉善地块东部地区获取的研究资料,结合阿拉善地块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对阿拉善地块东部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的性质和归属进行了讨论,认为阿拉善地块东部地区出露的2.64 Ga的斜长角闪岩和~2.5 Ga的TTG片麻岩,明确指示阿拉善地块东部也存在新太古代变质基底。这些新太古代变质岩石的锆石Hf同位素模式年龄主要集中在3.38~2.88 Ga之间,与阿拉善地块东部的叠布斯格岩群和巴彦乌拉山岩群中古元古代锆石的Hf模式年龄(3.4~2.6 Ga)一致,表明阿拉善地块东部经历了古太古代晚期—新太古代早期的陆壳生长事件和~2.5 Ga的岩浆-变质事件。此外,阿拉善地块东部的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还记录了2.3~2.0 Ga的岩浆事件和~1.95 Ga、~1.85 Ga的岩浆-变质事件,与阿拉善地块西部和华北克拉通变质基底具有相似的地壳演化历史。对比分析锆石年代学数据和Hf同位素组成的结果表明,阿拉善地块东部早前寒武纪变质基底所记录的古元古代中晚期岩浆-变质事件与孔兹岩带极为相似,指示阿拉善地块很有可能在古元古代时期作为孔兹岩带的西延部分卷入到了这一古元古代造山带中。
牛鹏飞曲军峰张进张北航赵衡
关键词:古元古代
阿拉善东北缘晚中生代以来陆内变形、古应力特征及构造背景被引量:6
2021年
陆内变形及其构造背景是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的狼山地区中生代以来发育多期陆内变形,是研究陆内变形的理想地区。通过在狼山地区开展1∶5万构造地质填图,根据大量的野外观测、详细的测量和构造切割叠加关系,结合前人所做锆石年代学和低温热年代学工作,厘定出狼山地区自晚侏罗世以来发育6期陆内变形。断层面矢量数据反演显示不同期次构造变形形成于不同的构造应力场。先存构造和欧亚板块边缘自晚侏罗世以来不同方向的增生是控制狼山地区陆内变形的主要因素。晚侏罗世—晚白垩世,狼山地区的构造变形主要受古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进入新生代,狼山地区开始受到青藏高原构造演化的影响。
张北航张进曲军峰赵衡牛鹏飞惠洁
关键词:晚中生代新生代陆内变形古应力
中国中东部中生代古构造应力场特征与背景
2025年
中生代是中国中东部重要的演化阶段,发育有不同阶段鲜明和丰富的陆内变形。通过统计分析基于断层滑动矢量反演得到的古构造应力场数据,进一步细化了前人关于中国东部古构造应力场的划分方案,将我国中东部的中生代演化划分为4个阶段,即中、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早白垩世、早白垩世、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古构造应力场区域性特征可以用来约束主要构造阶段的环境与背景。统计表明,中、晚三叠世北方以近南北向缩短为主而南方由于旋转以及多板块的作用,显示不同方向的古构造应力场,三叠纪早期还发育有不同性质的韧性变形,古亚洲洋关闭后的陆内变形、华北与扬子板块的碰撞、扬子与印支地块的碰撞以及东、西华夏地块之间的作用是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变形以及不同古构造应力场的背景;中侏罗世—早白垩世在总体一致的西北西-东南东向区域应力场条件下,叠加了蒙古-鄂霍茨克造山带的作用,同期的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的俯冲是主控因素;早白垩世的区域性北西-南东向伸展指示具有一致的背景,古太平洋板块的回撤可能是主控因素;早白垩世末—晚白垩世初在中国中东部存在一期短暂的北西-南东向缩短,从南向北,变形的时代依次变年轻,指示欧亚大陆东缘存在一期从南至北的构造作用,可能与外来地块的碰撞作用有关。中国中东部中生代的陆内演化或者变形与不同时代来自不同方向的板缘作用有重要关系,当然也不排除其他因素的可能性。
张进张进赵衡刘玉刚赵衡曲军峰王振义曲军峰赵硕
关键词:中国中东部古构造应力场中生代
中亚造山带中部大型韧性走滑双重构造的形成、机制与涵义被引量:3
2023年
大型走滑双重构造是造山带中重要构造,它可以发育于造山带演化的不同阶段,同时也是陆内变形的重要方式。大型走滑双重构造的形成具有特殊的边界条件,在不同类型造山带演化过程中起到的作用也不一样,然而目前还缺少足够的认识。中亚造山带是全球显生宙规模最大的增生型造山带,大规模的走滑作用在该造山带的演化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在该造山带中段的阿拉善地区识别出了一个大型的近东西向的走滑双重构造,该双重构造由7~8条不同方向的次级韧性剪切带组成,东西长约500 km,南北宽约350 km,面积约200000 km^(2)。形成一个巨大的S-C like构造,发育时间为古生代末期—早中生代,区域运动学性质为韧性右行走滑,单条剪切带的走滑位移10~60 km,累积走滑距离250~500 km。它是中亚造山带南缘晚古生代末期—早中生代巨型韧性剪切系统的一部分,也是古亚洲洋关闭后中亚造山带整体变形的一部分。该走滑双重构造分别连接了西侧天山以及东侧兴蒙造山带不同类型的走滑变形,它的形成与较热的岩石圈以及不均一的造山带组成有关,而走滑双重构造的作用也是造成造山带内部结构均一化的过程。结合造山带的类型,一般走滑双重构造多发生在增生型造山带,而碰撞型造山带一般由于较冷的岩石圈而相对缺乏此类构造。阿拉善大型走滑双重构造是中亚造山带中少有报道的大型构造,它是造山带不均一的物质组成、强烈的岩浆作用以及华北克拉通的阻挡而造成的应变集中所导致,它不仅是连接中亚造山带东西的枢纽,而且也是构建中亚造山带结构的重要约束。
张进曲军峰赵衡张北航赵硕张义平惠洁
关键词:中亚造山带陆内变形
阿拉善地区二叠纪-三叠纪构造变形环境与属性:问题与争论
2025年
【研究目的】二叠纪—三叠纪是中亚造山带演化的关键阶段,形成了一系列不同性质、机制和时代的变形,可能代表了古亚洲洋俯冲-碰撞-陆内3个重要演化阶段的产物。近年来的工作在中亚造山带中段的阿拉善地区识别出大量的二叠纪—三叠纪变形,但是对这些变形的解释和认识存在很多争论,导致对古亚洲洋关闭时限产生不同认识。【研究方法】系统介绍目前已知阿拉善不同地区二叠纪—三叠纪变形,厘定了该时期阿拉善地区的构造序列和特点。【研究结果】中二叠世晚期(270~260 Ma),在阿拉善北部形成广泛分布的线性褶皱与逆冲构造。晚二叠世末—三叠纪初,形成卷入整个阿拉善地块与中亚造山带的大型韧性剪切变形;晚三叠世,形成了切割造山带的大型左行走滑变形。以上3期变形的切割关系在阿拉善东北部狼山、中部杭乌拉、西部霍布哈尔等地区最典型。系统分析碰撞阶段和陆内阶段的变形特点,认为晚二叠世变形代表了古亚洲洋关闭碰撞阶段的变形,晚二叠世末—三叠纪初的变形代表了造山带形成之后,Pangea超大陆形成的巨型剪切变形,是中亚造山带形成后经历的第一期陆内变形,而晚三叠世变形代表了受控于板块周缘陆陆碰撞的远程效应。【结论】古大洋消失后的碰撞阶段变形与陆内变形有一定的差异,从变形角度可以有效限定古亚洲洋不同阶段的演化。以阿拉善地区为代表的中亚造山带在洋陆转换阶段内连续经历不同性质、不同方向变形的叠加,也是增生型造山带的重要特征。
张进张进赵衡张北航赵衡杨亚琦曲军峰赵硕张义平曹鹏刘建峰郑荣国
关键词:造山带古亚洲洋
河西走廊西段花海断裂几何学、运动学及区域构造意义被引量:5
2021年
花海断裂位于河西走廊西段花海盆地内,总体走向NNW⁃SSE,长约38 km,为一条隐伏断裂,研究其空间展布、运动性质和活动历史对于理解青藏高原北缘的构造变形和扩展方式有重要意义.基于卫片解译、野外实地和槽探,结合光释光测年和地球物理资料,发现沿双泉子、大泉至小泉一带,发育一段长约8 km的地形陡坎,代表断裂控制下褶皱作用的地形表现.沿陡坎走向向南,断裂一直隐伏延伸至宽滩山和黑山以北.现有资料分析表明,断裂经历了早白垩世的正断、晚白垩的逆冲运动.新生代以来,断裂继承了之前的逆冲运动并一直持续至全新世中晚期.高原北缘的侧向扩展,使得作为三危山与阿尔金断裂之间块体边界的三危山、干峡山、宽滩山和塔尔湾−登登山−池家刺窝断裂发生以左旋走滑为主兼有逆冲的变形,导致了边界断裂控制山体的隆升,而内部的块体受压剪作用向北东运动.花海断裂的逆冲运动即是该次构造活动事件的响应.
云龙张进徐伟刘志成张竞嘉赵衡张北航
关键词:青藏高原新生代活动历史构造学
内蒙古阿拉善地块东北缘狼山枕状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锆石U-Pb年龄及构造背景被引量:1
2019年
狼山地区位于内蒙古阿拉善地块东北缘,其构造背景一直存在争议。报道狼山地区枕状玄武岩的锆石U-Pb年龄、地球化学研究成果。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玄武岩中的锆石大多为捕获基底的锆石。根据锆石特征及侵入玄武岩的花岗岩年龄,得出玄武岩年龄为254~252Ma,属于二叠纪晚期。枕状玄武岩具有贫碱低钾的特征,亏损Nb、Ta、Ti、P,富集Rb、Ba、U等元素,富集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具弱负Eu异常,显示岛弧玄武岩特征。初步认为玄武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为古亚洲洋向南俯冲的产物,指示阿拉善地块北缘在二叠纪晚期为大陆边缘弧,为研究阿拉善地块东北缘晚古生代构造背景提供了证据。
艾米尔丁·艾尔肯解国爱张进曲军峰田荣松赵衡李法浩李甜
关键词:枕状玄武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