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冰

作品数:2 被引量:10H指数:1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植入
  • 1篇植入物
  • 1篇融合节段
  • 1篇融合器
  • 1篇前路
  • 1篇椎间孔
  • 1篇椎间盘
  • 1篇椎间盘退化
  • 1篇椎间融合
  • 1篇椎间融合器
  • 1篇椎间融合器植...
  • 1篇子机
  • 1篇自然科学基金
  • 1篇酶类
  • 1篇节段
  • 1篇颈前
  • 1篇颈前路
  • 1篇降解酶
  • 1篇骨科
  • 1篇骨科植入物

机构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2篇刘洋
  • 2篇王元
  • 2篇张斌
  • 2篇史建刚
  • 2篇孙璟川
  • 2篇王海波
  • 2篇史国栋
  • 2篇孔庆捷
  • 2篇郑冰

传媒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16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椎间盘退化分子机制研究:现状和展望
2016年
背景:椎间盘退化是古老而常见的临床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受到环境和基因等多种因素影响,其发病的机制仍然存在很大的争议。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以往研究对于椎间盘退化分子机制的探讨仍然不够深入,而近年来分子机制研究的有了长足的发展。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分析总结并讨论椎间盘退化的分子机制,为其有效治疗提供基础。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Medline数据库,检索时间:2005年至2015年,检索词分别为"椎间盘、退化、分子机制、环境因素、基因、基质、降解酶、炎症因子、生化环境、治疗"和"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molecular mechanism,environmental factors,Genes,matrix,degradation enzyme,inflammatory factor,biological environment,treatment",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围绕椎间盘退化的机制,从基因、细胞衰老与凋亡、降解酶与基质和炎性细胞因子等方面进行总结,探讨椎间盘退化的发生机制以及可能的有效方式。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153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52篇文章。结果表明独特的结构和生化特性使得椎间盘易于发生退化。传统的观念认为环境因素(如职业、吸烟)是诱发椎间盘退化的主要因素,而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基因对椎间盘退化的影响才是最重要的。细胞外基质生成减少,降解酶增加,炎症因子的过表达共同造成椎间盘整体结构的破坏,加速椎间盘退化进程。椎间盘退化的有效治疗需要对其分子机制有详细的理解。尽管目前对于椎间盘退化的分子媒介有了进一步认识,椎间盘内复杂的生化环境对治疗仍是巨大的挑战。
张斌史建刚史国栋刘洋郑冰孔庆捷王海波孙璟川王元
关键词:椎间盘椎间盘退化酶类分子机制降解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变化与效果的关系被引量:10
2016年
背景: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颈椎椎间孔狭窄通常需要手术方式治疗,其方式主要包括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融合以及颈后路椎间孔减压,何种为最佳的方式仍未有定论,随着融合器技术革新,使得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成为目前的主流治疗方式。目的:确定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经颈前路椎间融合器植入治疗后疗效与椎间孔相关参数变化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采用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治疗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型颈椎病132例,评价治疗前后颈部疼痛和臂部疼痛的目测类比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及患者影像学变化。结果与结论:132例治疗后获得平均25(4-2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治疗前后颈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椎间盘前端高度、椎间盘后端高度、椎间孔高度、椎间孔前后径、椎间孔面积、融合节段的Cobb角,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椎间盘后端的高度与椎间孔的面积正相关(r=0.427,P=0.000),而融合节段Cobb角的增加则与椎间孔的大小负相关(r=-0.273,P=0.003)。椎间孔的面积与臂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负相关(r=-0.502,P=0.000)。提示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通过椎间融合器的植入能够使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椎间孔显著变大,并获得良好的疗效。椎间孔的大小与轴性疼痛负相关。椎间盘高度的重建对扩大椎间孔十分必要,然而融合节段曲度的增加对扩大椎间孔并无帮助。
张斌史建刚史国栋刘洋郑冰孔庆捷王海波孙璟川王元
关键词:骨科植入物椎间孔融合节段融合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