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飞
- 作品数:11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 圣王的秩序:荀子政治哲学解读被引量:2
- 2013年
- 荀子政治哲学建基于其早年学术积累和所处时代之思想、文化、政治、社会境况等因素对其宇宙观、价值观及其思想中各种概念、命题与问题意识的影响之上。按天人之分和性恶论的观念,荀子将建构政治理论的着眼点放于对现实中的人性、政治起源与本质的探讨之上。为解决其预设的各种问题,荀子在重视礼治之价值的同时,继承各种思想资源和自身对现实社会情境的思考,致思于理想秩序的图景,构建出圣王政体。因荀子政治哲学诞生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基础之上,此种社会与思想资源早已限制了荀子构建政治理论时的视野,致使其学说在未来实践或与其他思想碰撞后必然暴露出在其理论框架下无法解决的诸多问题。
- 马飞蔡杨
- 关键词:荀子天人之分性恶说隆礼
- 以道尊君与诠法--慎到政治哲学再阐释
- 2020年
- 老子学说中的一些模糊之处和内在张力,为慎到建构自己的政治哲学提供了空间。慎到重新诠释了道的内涵,并提出理是道的分殊,是每件事物和事物关系的先天特性。在法道实践的进路上,慎到更重视彻底因循事物自然状态的意义。正是缘于这些观念,慎到理解和建构的社会与政治活动原则和理想状态,与老子有很大差异。慎到把以君主独尊为特征的封建等级制、君主应使用的统治术,以及作为社会规则的礼法视为社会政治之理的重要内容。他用道家的形而上学论证了尊君和封建等级制的正当性,提出君主应当运用去贤去忠和因众借势等手腕来维护和增强权势。慎到还用道诠释了法的权威性,并且认为法是衡量百姓活动是否达到自然无为状态及政府行为是否适当的标准。
- 马飞
- 关键词:慎到
-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思想的生成逻辑探析
- 2020年
-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曾多次阐发协商民主的思想。这些思想涉及协商民主之价值、主体、形式及增进协商民主效能的文化条件培育等内容。它们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其固有理念和追求影响下,为解决近代中国面临的政治衰败和外患等问题而提出的关于政治联盟和民主政治的一些观念和制度等,是党构建革命统一战线和民主联合政权过程的产物。
- 马飞
- 关键词: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生成逻辑
- 极权路上的陷阱:商鞅学派学说的演变与误区被引量:1
- 2016年
- 商鞅学派学说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前后存在一定差异。商鞅的学说由变法宗旨、绝对君主制和鼓励农耕之法等部分构成。在此基础上,商鞅后学提出变易史观进一步论证了变法的必要性,同时,他们修正了法的价值追求,强化了绝对君主政体的极权性,并将农耕与战争联系在一起。商鞅学派的学说促进了一套极权主义统治体系和治理方法的形成。这个可以吞噬一切的巨大"黑洞",损害了人的许多基本需要,造成了大量的人道主义灾难。由于商鞅学派理论中的诸多误区,他们促成的统治体系的寿命终究是短暂的,并且其中绝大多数内容是我们今天在审视传统政治文化时必须要摒弃的东西。
- 马飞
- 关键词:政治学说绝对君主制
- 理想国的典制:《礼记·王制》思想阐释
- 2015年
- 《礼记·王制》是战国的一些儒者为供后世之王者参酌取法之用,在继承三代一些政制之良法美意的同时,独具儒者之匠心重构而出的儒家理想政治制度之蓝图。该书作者意在在维护原有王道理念和封建制的基本结构之基础上,通过对政体、人事制度、教化之道、司法制度和财政赋役制度的改进,使封建之礼一方面能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增加其获得实践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使之成为纠正弊端显露的现实政制的理想模式,引导大家向往。《礼记·王制》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尊奉儒学之后代的政治社会制度安排。自政治学视角全面解读《王制》,并给予其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应有之定位,能够拓展我们对古代中国一些思想与政治实践起源的理解。
- 马飞
- 关键词:理想国典制封建制政治制度
- 抗日根据地的参议会与政治整合——以陕甘宁边区为中心被引量:1
- 2017年
- 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在争取自治正当性的同时,在政治整合与抗战动员上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在排除这些障碍的过程中,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陕甘宁边区通过各级参议员选举和参议会活动,加深了一般民众对根据地政权的感情,提升了他们的抗战热情。通过"三三制"参议会的设计和实践,制约原地方精英对根据地政权认同的障碍被清除。他们被有效地整合入政权内,对根据地政权的巩固、建设以及支持敌后抗战起到重要的作用。
- 马飞
- 关键词:政治整合
- 井冈山根据地革命文化的传统基因探析被引量:2
- 2018年
- 井冈山根据地的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在推进土地革命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马列主义革命思想的中国化改造,激活乡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革命因子,以及借助传统民俗文化形式进行革命动员等进路和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许多元素熔铸于革命文化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下的土地革命思想、乡土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革命因子以及革命动员所依托的传统民俗文化形式等,共同构成了井冈山根据地革命文化的传统基因。
- 吴祖鲲马飞
- 关键词:井冈山根据地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训政之路的重建:国民党扩大会议派政治理念研究被引量:1
- 2017年
- 在1930年代初的反蒋运动中,国民党扩大会议派曾设计过一种与孙中山晚年、广东和南京国民政府奉行的训政模式相迥异的训政思路。在有关建立训政秩序的路径、训政体制设计以及通往宪政的训政任务内容和程序等安排上,扩大会议派意在以武力做后盾的同时,通过精英协商渠道确立训政秩序;他们设计的训政秩序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并通过较为缜密的法治化设计来确保训政基本规则的落实和民主的推进。站在何者更有助于训政价值目标实现的角度来衡量,相较于南京政府的训政思路,扩大会议派的训政路线其实更符合国民党训政的价值追求,更有利于达到训政理念所预期的效果。
- 马飞
- 关键词:政治理念
- 孙中山的最后奋斗:1920年代中叶的国民会议运动再研究被引量:3
- 2018年
- 1920年代中叶的孙中山北上谈判及国民会议运动,是社团政治与改造议会思潮兴起、国民党寻求与民众团体结盟,以及直奉战争后反直各方合作善后的语境下,国民党期望与一些北洋势力和民众团体通过协商合作,在使自己于未来政权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前提下,建立联合政权的一次艰难尝试。但因国民党缺乏足够军事实力、其自我定位与段祺瑞和张作霖等的看法存在较大距离、国民军和民众团体对国民党的支持力度有限,以及国民党奉行的政治激进主义路线与不少北洋军人的保守观念存在扞格等,国民会议运动未达预期目的。
- 马飞
- 关键词:孙中山联合政权
- 国民政府前期地方自治的难局解析被引量:1
- 2012年
- 地方自治是国民党训政前期重要的政治举措。文章通过对国民政府"县市自治初期实践"、"地方自治淡化时期"直至1930年代中后期"改自治为保甲"这三个阶段的演进过程予以揭示,阐述了国民党的地方自治政策如何背离地方自治的应有之意,并进而对于地方自治完全失败的成因进行了探讨。
- 马飞
- 关键词:国民党政府地方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