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崔晓丹

作品数:28 被引量:79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基础研究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2篇专利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6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17篇土壤
  • 10篇污染
  • 7篇重金
  • 7篇重金属
  • 7篇耕地
  • 6篇农田
  • 5篇土壤重金属
  • 4篇农田土壤
  • 4篇镉污染
  • 4篇耕地土壤
  • 4篇富硒
  • 4篇富硒土壤
  • 3篇地球化
  • 3篇地球化学
  • 3篇地质
  • 3篇土壤PH
  • 3篇土壤硒
  • 3篇土壤重金属污...
  • 3篇重金属污染
  • 3篇金属污染

机构

  • 28篇江苏省地质调...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通大学

作者

  • 28篇崔晓丹
  • 20篇廖启林
  • 20篇任静华
  • 18篇许伟伟
  • 18篇范健
  • 16篇李文博
  • 10篇郝社锋
  • 8篇黄顺生
  • 8篇汪媛媛
  • 6篇朱锦旗
  • 6篇刘玲
  • 5篇金洋
  • 3篇华明
  • 3篇黄标
  • 2篇朱伯万
  • 2篇汤志云
  • 2篇蒋波
  • 2篇肖灵
  • 2篇崔晓丹
  • 2篇陈刚

传媒

  • 3篇中国地质
  • 3篇土壤
  • 3篇地质学刊
  • 2篇物探与化探
  • 2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环境工程学报

年份

  • 4篇2025
  • 5篇2024
  • 7篇2023
  • 4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通过深翻耕解决镉污染耕地被弃耕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过深翻耕解决镉污染耕地被弃耕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确定耕地土壤污染深度,污染聚集在20cm以浅、40cm以上土质相同的耕地土壤进行深翻耕;步骤2、选定合适的深翻耕设备,确保单片犁刀垂直切深...
廖启林范健许伟伟任静华郝社锋李文博刘玲崔晓丹徐宏婷刘玮晶
一种清除农田中残留镉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借助大生物量植物柳树吸收、清除农田中残留镉的方法,属于农用地土壤镉污染修复与治理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镉污染农田进行翻耕、碎土和整平;2)将柳树插条插栽至所述镉污染农田中,所述柳树插条的品...
廖启林朱锦旗郝社锋任静华许伟伟范健刘玲崔晓丹葛礼强
江苏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被引量:10
2019年
基于江苏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的土壤Se含量数据,结合相关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研究资料,总结土壤中Se分布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分析江苏有限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潜力与对策。结果显示:在均匀覆盖全省的24186个表层土壤样品中,富硒土壤(Se含量≥0.4 mg/kg)占比<3%;全省土壤Se分布不均匀,耕层土壤富硒趋势相对明显,其中宜溧地区是全省富硒土壤分布最集中的地段,属于原岩风化残积型富硒土壤,当地已产出天然富硒大米与茶叶;全省富硒土壤有6个成因类型,成土母质与土壤类型差异是导致Se分布不均匀的重要因素;全省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较大,开发过程中要做好生态富硒产业与重金属污染防治等统筹兼顾的5项规划,并尽早解决土壤-植物系统Se分布迁移的控制因素等4个技术瓶颈。
廖启林崔晓丹任静华贺新星范健李文博汪子意周强
关键词:富硒土壤
江苏典型农田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初步研究
2024年
采用改进的BCR形态分析4态法和相关土壤理化指标检测手段,测定江苏典型农田区459个土壤样品的Cd、Hg、Pb、As、Cr、Ni、Cu、Zn的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残渣态含量及其全量等指标,以及常量元素含量和pH、总有机碳(TOC)和阳离子交换量(CEC),通过地球化学参数统计、相关分析和数据对比,探讨江苏农田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其相关规律,结果显示:①Cd以可交换态和可还原态为主,占比大于75%;Hg和Cr以残渣态为主,占比大于90%;Pb、As、Ni、Cu、Zn以可还原态和残渣态为主,占比大于87%;各重金属可氧化态占比均小于8.5%;②重金属形态组分同其全量之间多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r普遍大于0.5,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Cd同其全量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可交换态Cd同稻米Cd的正相关性明显优于Cd全量;③pH、TOC、CEC、Si、Al、Na、K等都是影响重金属形态分布的重要因素,不同重金属及其形态受控因素有差异,如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Cd与pH、K之间存在较显著负相关性,而可氧化态Cu、Zn与TOC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④局地存在相近或相同的Cd、Cu、Zn、Se物质来源或富集机制,致使可交换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Cd、Cu、Zn与Se之间多具有显著正相关性;⑤Hg的形态分析合格率只有4.6%,不适合BCR形态分析法,而除Hg之外的其他重金属的形态和全量分析均不可或缺。
汪媛媛廖启林李文博徐宏婷崔晓丹刘玮晶李文婷周强
关键词:重金属形态农田土壤
一种清除农田中残留镉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借助大生物量植物柳树吸收、清除农田中残留镉的方法,属于农用地土壤镉污染修复与治理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镉污染农田进行翻耕、碎土和整平;2)将柳树插条插栽至所述镉污染农田中,所述柳树插条的品...
廖启林朱锦旗郝社锋任静华许伟伟范健刘玲崔晓丹葛礼强
田块尺度上的农田土壤Cd污染分布不均匀性被引量:5
2019年
长江三角洲地区存在田块尺度上农田土壤Cd污染分布不均匀的现象。相关土壤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结果显示,当土壤Cd>1.0 mg.kg^-1时,其田块中土壤Cd分布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在一块面积不足0.13 hm^2的田块内土壤Cd含量最大可相差几十倍,且同时存在轻度、中度、重度污染。长条状田块土壤中Cd污染分布有近似的指数衰减趋势,距离源头最近地段土壤Cd污染最严重。旱地较水田土壤中Cd污染分布更不均匀。Cd污染分布不均匀主要表现在田块的水平方向上,在田块土壤垂直方向上Cd污染主要聚集在表层20 cm以上土层。与Cd相反,Cu、Pb、Zn、As、Cr等重金属在田块土壤中则以相对均匀分布为主。微地貌的差异、人工干扰不均衡等是导致田块土壤Cd污染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原因。
廖启林任静华许伟伟李文博范健金洋崔晓丹汪媛媛
关键词:农田土壤CD污染
一种自动施加颗粒状凹凸棒石环境修复材料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涉及环境修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自动施加颗粒状凹凸棒石环境修复材料的装置,包括移动车,所述移动车的顶部右侧固定连接有储料箱,所述移动车的顶部后侧设有输送组件,所述移动车的顶部左侧固定连接有保护箱,所述保护箱的内...
廖启林汪媛媛范健崔晓丹许伟伟刘玲徐宏婷刘玮晶
江苏太湖地区水稻全株Cd、Hg、Pb分布富集特征
2025年
为有效防控耕地重金属污染,对江苏太湖地区获取的42套水稻全株样品Cd、Hg、Pb等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土壤-水稻系统元素分布分配及其相关性等,探讨水稻全株(根、秆、茎、叶、枝、皮、米等全部器官)Cd、Hg、Pb分布富集特征。结果显示:太湖地区水稻全株Cd、Hg、Pb分布富集存在显著差异,水稻器官中以稻米富集Cd、Hg、Pb的能力最弱。在Cd、Hg、Pb中,水稻吸收Cd的能力最强,水稻全株Cd的生物富集系数(BCF)比Hg高35倍、比Pb高42倍;水稻全株Cd分布具有显著的单向逐渐降低特征,顺序为根→秆→茎→叶→枝→皮→米,Cd均量从10.61 mg·kg^(-1)逐渐降到0.62 mg·kg^(-1),其BCF均值从5.941降到0.325,各水稻器官之间的Cd含量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稻米Cd主要受控于土壤Cd、pH、总有机碳(TOC)等及根系吸收;水稻全株Hg分布呈现叶、根相对富集特征,各水稻器官Hg均量为0.0044~0.0276 mg·kg^(-1),其BCF均值为0.020~0.124,富集能力排序为米<秆<皮<茎<枝<根<叶,稻米Hg主要受控于土壤TOC、Hg等及茎、叶吸收;水稻全株Pb分布呈现根、叶相对富集特征,各水稻器官Pb均量为0.10~8.25 mg·kg^(-1),其BCF均值为0.002~0.178,富集能力排序为米<茎=秆<枝=皮<叶<根,稻米Pb主要受控于土壤Pb、TOC等及茎、叶、根系吸收。因此,当地防控水稻Cd污染要重点关注土壤环境,而防控水稻Hg、Pb污染既要关注土壤环境,还要或更要关注大气环境。
李文博廖启林范健黄顺生任静华崔晓丹刘玮晶徐宏婷
关键词:CDHGPB
一种联合清除污染耕地高浓度残留镉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联合清除污染耕地高浓度残留镉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采用重金属活化剂对重度镉污染耕地土壤进行重金属活化处理,促进土壤Cd能更快被植物吸收,重金属活化剂为草酸;步骤2、向步骤1处理后的耕地土壤加...
廖启林郝社锋许伟伟任静华范健刘玲汪媛媛崔晓丹李文婷徐宏婷李文博
淮安市土壤pH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2025年
对淮安市2004、2019年土壤地球化学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土壤pH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9年研究区土壤pH值范围是4.66~9.46,均值为7.95,整体表现为南低北高,变异系数为0.095,属于弱空间变异性。地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9年研究区土壤pH的变异函数的最优理论模型均为指数模型,块金系数分别为0.283和0.352,表明受人为因素和结构性因素共同影响,土壤pH值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冷热点分析结果显示,2019年较2004年土壤pH高值区明显增多,土壤pH低值区范围进一步扩大,空间集聚分布更显著。相关分析表明,研究区土壤pH值空间变异的主要控制因素为地貌类型和土壤类型,分别能独立解释研究区40.9%和21.7%的土壤pH值空间变异。此外,土壤pH与钙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氮、硫、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近15年来研究区黄泛区土壤出现轻微碱化现象,洪泽湖泛滥平原区、里下河浅洼平原区土壤出现酸化现象,需要采取相应措施,调控土壤pH。
李文婷黄顺生许伟伟任静华崔晓丹刘玮晶
关键词:土壤PH空间自相关影响因素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