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光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农业部淡水鱼类遗传育种和养殖生物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基因
  • 2篇鲇形目
  • 2篇系统发育
  • 2篇免疫应答
  • 2篇克隆
  • 2篇基因克隆
  • 2篇半滑舌鳎
  • 2篇ITS
  • 1篇芽孢
  • 1篇芽孢杆菌
  • 1篇尼罗
  • 1篇尼罗罗非鱼
  • 1篇转录
  • 1篇转录因子
  • 1篇转录因子C-...
  • 1篇罗非鱼
  • 1篇酶学性质
  • 1篇酵母
  • 1篇聚糖酶
  • 1篇壳寡糖

机构

  • 5篇上海海洋大学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大连海洋大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2篇青岛大学

作者

  • 6篇杨光
  • 2篇李建林
  • 2篇李红霞
  • 2篇俞菊华
  • 2篇唐永凯
  • 2篇卢中华
  • 2篇徐跑
  • 2篇沙珍霞
  • 2篇阮瑞霞
  • 2篇陈亚东
  • 2篇陈学杰
  • 1篇仇雪梅
  • 1篇盛军

传媒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渔业科学进展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利用核糖体18S和ITS揭示鲇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
为探讨中国淡水鲇形目(Siluriformes)鱼类系统发育关系,采用PCR扩增产物克隆到T载体后进行序列测定,获得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长吻(鱼危)(Leiocassis longi...
杨光徐跑俞菊华
关键词:鲇形目ITS系统发育
枯草芽孢杆菌壳聚糖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及酶学性质被引量:2
2017年
构建了枯草芽孢杆菌CH_2菌株(Bacillus subtilis CH_2)壳聚糖酶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 PIC9K-CH2-Cns,在毕赤酵母GS115(Pichia pastoris)中进行重组表达,获得了有生物学活性的重组壳聚糖酶,对重组壳聚糖酶的酶学特性及酶解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重组壳聚糖酶的分子量为29 k D,粗酶的比酶活达到133.60 U/mg,纯化后重组蛋白的比酶活为338.08 U/mg;该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50℃,最适pH为4.5,酶动力学常数Vmax=24.39(μmol/mg)·min^(-1),Km=5.48 mg/m L;Fe2+、K+等对其酶活力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其中Mn^(2+)能使酶活力提升2.4倍,Ag^+、Mg^(2+)、Hg^(2+)、EDTA、EGTA和SDS等存在时则对其酶活力有强烈抑制作用。利用重组壳聚糖酶酶解壳聚糖,酶解产物主要为聚合度2~10的壳寡糖,且分布均匀。以上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CH_2菌株壳聚糖酶基因在毕赤酵母GS115中成功表达,获得了一种内切型的高酶活力重组壳聚糖酶,该重组酶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酶解产物均一等特点,可被应用于海洋甲壳质加工应用中。
杨光盛军陈亚东沙珍霞
关键词:壳聚糖酶壳寡糖毕赤酵母酶学性质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c-Jun基因的克隆及免疫应答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AP-1家族转录因子c-Jun基因(Jun proto-oncogene)及其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尚无报道。本研究根据半滑舌鳎转录组数据库中预测的c-Jun序列,通过RACE技术和PCR扩增方法获得了半滑舌鳎c-Jun基因c DNA全长2093 bp,CDS区域共981 bp,编码326个氨基酸,5'UTR区域377 bp,3'UTR区域735 bp。SMART分析显示,C-JUN蛋白具有2个结构域:AP-1家族典型结构域Jun,以及高度保守的亮氨酸拉链结构域(BRLZ)。经蛋白多序列同源比对、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半滑舌鳎c-Jun与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c-Jun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显示,c-Jun基因在半滑舌鳎不同组织中普遍表达,在卵巢中表达量最高。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人工感染半滑舌鳎后,c-Jun基因在肝脏、脾脏、头肾、小肠、鳃、血液中表达量都出现不同程度上调,其中,鳃中变化最明显:感染12 h后表达量达到0 h时的13.20倍。使用LPS、PGN、Poly I:C和WGP病原模拟物刺激半滑舌鳎外周血淋巴细胞,结果显示,WGP诱导c-Jun基因上调表达,而LPS与Poly I:C均下调基因表达。以上实验结果表明,c-Jun基因在半滑舌鳎的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于孟君孙璐明陈亚东陈学杰杨光刘洋仇雪梅沙珍霞
关键词:半滑舌鳎病原感染免疫应答
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MyoD1和MyoD2基因特征及差异被引量:7
2010年
采用RT-PCR和RACE法,分离了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尼罗罗非鱼(O.niloticus)MyoD1和MyoD2基因全长cDNA。结果显示,2种罗非鱼MyoD1全长均为1090bp,包括5′非翻译区(UTR)137bp,3′UTR50bp,开放阅读框(ORF)903bp,编码300个氨基酸,其中第110~161个氨基酸为bHLH结构,第233~249个氨基酸为helixIII结构;MyoD2全长均为1478bp,包括5′UTR215bp,3′UTR471bp,ORF792bp,编码263个氨基酸,其中第91~142个氨基酸为bHLH结构,第212~228个氨基酸为helixIII结构。2种罗非鱼MyoD1与其他鱼类MyoD1的相似性为73%~92%;MyoD2与其他鱼类MyoD2的相似性为74%~79%。系统发育树显示,MyoD1和MyoD2分属两支,MyoD1所反映的不同鱼类间的亲缘关系符合传统分类。2种罗非鱼的MyoD1、MyoD2cDNA序列之间只存在个别碱基的差别,而氨基酸序列一致;奥利亚罗非鱼MyoD1的2个内含子均比尼罗罗非鱼的长。根据MyoD1内含子2的差异构建鉴别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基因混杂的标记,对形态上典型的15尾奥利亚罗非鱼、18尾尼罗罗非鱼及15尾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reochromis niloticus(♀)]进行鉴定。结果其中1尾奥利亚罗非鱼中在MyoD1位点混杂了尼罗罗非鱼的基因,尼罗罗非鱼和奥尼罗非鱼则与预期的一致。该研究为选择基因纯合的奥利亚罗非鱼和尼罗罗非鱼提供了新的分子手段。
卢中华俞菊华李红霞李建林唐永凯阮瑞霞杨光
关键词:奥利亚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基因特征基因差异
半滑舌鳎RasGRP3基因的克隆和免疫应答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RasGRP3(Ras Guanyl nucleotide Releasing Protein 3)是一种鸟苷酸交换蛋白,差异表达的Ras GRP3蛋白在疾病发生和固有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探究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Ras GRP3基因组成、组织表达及免疫应答特征,根据本实验室半滑舌鳎转录组数据获得的部分Ras GRP3序列,采用RACE(Rapid-Am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技术,克隆了Ras GRP3基因的全长,将测序结果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和同源性分析:半滑舌鳎Ras GRP3基因全长2756 bp,ORF(Open Reading Frame)长度为2244 bp,编码747个氨基酸;推导的半滑舌鳎Ras GRP3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鱼类的Ras GRP3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高,是同源基因。采用q RT-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方法对Ras GRP3基因在健康半滑舌鳎13种组织、鳗弧菌(Vibro anguillarum)感染后不同时间点的6种免疫组织及LPS、PGN、WGP和poly I:C 4种病原模拟物处理的半滑舌鳎外周血淋巴细胞不同时间点中的表达特征进行分析:Ras GRP3基因在健康半滑舌鳎13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性腺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肝、脑和脾,在血液中表达量最低;Ras GRP3基因在鳗弧菌感染后半滑舌鳎6种免疫组织中都表现出不同的表达趋势,其中肝和鳃中上调趋势明显,6 h比0 h上调表达倍数分别为3倍和30倍,在肠、脾、头肾和血液中6 h都出现了下调表达;Ras GRP3在4种病原模拟物处理的半滑舌鳎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整体上调表达,在PGN和poly I:C这2种病原模拟物刺激后表达趋势出现明显上调,在PGN刺激后24 h比0 h上调表达倍数为13倍,在poly I:C刺激后6 h比0 h上调表达8倍。结果表明,Ras GRP3基因参与了半滑舌鳎的免疫应答过程,可能在免疫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陈学杰陈亚东于孟君孙璐明杨光沙珍霞
关键词:半滑舌鳎基因克隆基因表达
利用18S和ITS序列揭示8种鲇形目鱼类的系统发育被引量:11
2010年
为了探讨鲇形目(Siluriformes)鱼类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克隆了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长吻(Leiocassis longirostris)、斑鳠(Mystus guttatus)、革胡子鲇(Clarias gariepinus)、鲇鱼(Silurus asotus)和斑点叉尾(Ictalurus punctatus)6种鱼类的18S和两个内转录间隔区(包括全长ITS1-5.8S-ITS2)基因,结合GenBank中双须缺鳍鲇(Kryptopterus bicirrhis)和脂鳍胡鲇(Dinotopterus cunningtoni)的同源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8种鱼18S的长度为1814~1842bp,同源性达97%以上,5.8S均为157bp,同源性也高达99.36%~100%;(2)8种鱼ITS1长度为335~620bp,其中,黄颡鱼的最长,为618~620bp,斑点叉尾的最短,为335~336bp;ITS2长度为265~459bp,其中,脂鳍胡鲇最长,为459bp,斑点叉尾的最短,约为270bp。ITS1序列的同源性为29.45%~88.21%,其中,革胡子鲇和脂鳍胡鲇同源性最高,鲇鱼和革胡子鲇同源性最低。ITS2序列的同源性为41.59%~94.07%,其中,革胡子鲇和脂鳍胡鲇同源性最高,鲇鱼和革胡子鲇同源性最低;(3)分别以鲤鱼(Cyprinus carpio)18S和ITS为外群,采用NJ法构建18S、ITS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鲇科与胡鲇科的关系最近,鲿科与这两科关系较远,科与另外3科关系最远。鲿科中属和黄颡鱼属的关系较鳠属更近;胡鲇科的胡鲇属和脂鳍胡鲇属是关系很近的两个属;鲇科的鲇属和缺鳍鲇属是关系较远的两属。
杨光俞菊华徐跑唐永凯李建林李红霞卢中华阮瑞霞
关键词:鲇形目ITS系统发育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