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艳红

作品数:5 被引量:42H指数:3
供职机构:江门市中心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自我
  • 2篇卒中
  • 2篇脑卒中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聚集
  • 1篇血小板聚集功...
  • 1篇氧疗
  • 1篇依从
  • 1篇依从性
  • 1篇引流
  • 1篇愈合
  • 1篇伤口
  • 1篇上肢
  • 1篇上肢功能
  • 1篇上肢功能障碍
  • 1篇偏瘫
  • 1篇偏瘫患者
  • 1篇自我效能
  • 1篇自我效能感
  • 1篇卒中患者

机构

  • 5篇江门市中心医...

作者

  • 5篇杨艳红
  • 2篇曹民娟
  • 2篇冯青嫦
  • 2篇彭美娟
  • 1篇李超英
  • 1篇陈卫敏
  • 1篇刘健
  • 1篇梁银爱
  • 1篇凌紫云
  • 1篇卢秋华
  • 1篇余健敏

传媒

  • 1篇现代医学与健...
  • 1篇护理实践与研...
  • 1篇国际护理学杂...
  • 1篇循证护理
  • 1篇护理学杂志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3
  • 1篇201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基于微信APP的追踪护理管理在癫痫病人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究基于微信APP的追踪护理管理模式对癫痫病人出院后服药依从性、自我效能感及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6月医院收治的102例癫痫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追踪护理管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出院后服药依从性、自我效能感、康复效果和癫痫再发作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服药依从性、一般自我效能感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躯体功能、社会功能、认知能力评分、情感健康和及行为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观察组出院后12个月癫痫再发作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微信APP的追踪护理管理模式应用于出院后癫痫病人中,可明显提高病人出院后服药依从性、自我效能感及生活质量,同时,降低病人癫痫再发作风险。
杨艳红曹民娟崔秀琴
关键词:癫痫服药依从性自我效能感康复效果护理
局部氧疗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对慢性伤口患者创面愈合的影响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探讨局部氧疗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对慢性伤口患者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江门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慢性创口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采用档案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伤口护理干预, 研究组患者给予局部氧疗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创面愈合率、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情况、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施局部氧疗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干预后, 研究组患者治疗5 d、10 d、15 d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治疗5 d、15 d的肉芽组织生长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植皮术后的皮片及皮瓣生长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局部氧疗联合封闭式负压引流干预可有效抑制慢性伤口患者的创面细胞的死亡及感染细菌的繁殖, 加快创面愈合进程, 进而提升创面愈合率及临床治疗效果。
梁银爱杨艳红
关键词:局部氧疗封闭式负压引流慢性伤口创面愈合
强制性运动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9
2012年
目的:观察强制性运动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56例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两组患者急性期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待生命体征稳定后给予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运动疗法,包括被动活动关节、坐位平衡、站立平衡、步态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再学习训练等治疗;治疗组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包括限制健肢的使用,集中、重复、强化训练患肢,把训练内容转移到日常行为中。两组每天训练1 h,每周5 d,4周后对两组进行康复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疗效明显,可促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
曹民娟彭美娟杨艳红冯青嫦卢秋华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障碍
吲哚布芬在急性脑梗死合并高危消化道出血风险患者中的应用观察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吲哚布芬在急性脑梗死(ACI)合并高危消化道出血风险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提升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江门市中心医院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96例ACI合并高危消化道出血风险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ACI急性期基础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治疗的同时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基础治疗的同时采用吲哚布芬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AGM)、血栓素B2(TXB2)、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全血低切黏度(LBV)、全血高切黏度(HBV)、血浆黏度(PV)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ACI合并高危消化道出血风险患者采用吲哚布芬治疗有利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且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
李超英林嘉辉杨艳红赵政辉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消化道出血吲哚布芬阿司匹林血小板聚集功能
认知康复护理介导的自我服药程序在卒中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认知康复护理介导的自我服药程序在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6例伴有轻-中度认知障碍的脑卒中患者(观察组)及42例非脑卒中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自我服药程序干预服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在应用自我服药程序过程中所经历的平均时间和最终实现自我服药程序的通过率。结果观察组自我服药程序第1~3阶段经历时间为(6.2±2.3)d、(4.2±1.3)d和(9.8±3.3)d,对照组为(9.7±3.2)d、(6.4±2.7)d和(4.7±2.3)d,观察组第1~2阶段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第3阶段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最终实现自我服药程序的通过率分别为83.3%(30/36)、35.7%(15/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认知康复护理介导的自我服药程序应用于卒中后轻-中度认知障碍患者,可提高服药依从性成功率,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彭美娟冯青嫦刘健余健敏凌紫云杨艳红陈卫敏
关键词:脑卒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