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通气
  • 2篇综合征
  • 2篇颅脑
  • 2篇麻醉
  • 2篇脑损伤
  • 2篇窘迫综合征
  • 2篇呼吸窘迫
  • 2篇呼吸窘迫综合...
  • 2篇急性呼吸
  • 2篇急性呼吸窘迫
  • 2篇急性呼吸窘迫...
  • 1篇电刺激
  • 1篇电生理
  • 1篇电生理监测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病
  • 1篇药物镇痛
  • 1篇异丙酚
  • 1篇异丙酚镇静
  • 1篇诱发电位

机构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刘晓媛
  • 4篇韩如泉
  • 2篇彭宇明
  • 2篇王保国
  • 1篇董佳
  • 1篇闫婧
  • 1篇曾敏

传媒

  • 3篇国际麻醉学与...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05
  • 1篇200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妊娠合并脑血管病患者临床分析和麻醉处理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分析妊娠合并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麻醉管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妊娠合并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麻醉管理和治疗转归等。结果妊娠期合并脑血管病患者共30例,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5例,包括脑梗死3例、静脉窦血栓2例;出血性脑血管病25例,病变类型包括烟雾病4例、子痫前期1例、动脉瘤4例、动静脉畸形13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剖宫产前神经外科手术治疗5例,剖宫产同期紧急神经外科治疗4例,剖宫产后神经外科手术治疗6例,剖宫产后未进行神经外科处理15例。产科麻醉30例,其中孕中期3例,孕晚期27例(椎管内麻醉16例,全身麻醉11例)。产妇死亡2例,胎儿死亡l例。结论妊娠合并脑血管病的处理,需产科、麻醉科和神经外科密切协作、共同管理。手术时机及麻醉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神经系统症状、颅内病变类型(血肿大小、部位)、孕龄、胎儿成熟度以及妊娠意愿,权衡利弊,适时终止妊娠并进行神经外科手术处理,改善母胎结局。
曾敏闫婧董佳刘晓媛王联杰彭宇明韩如泉
关键词:妊娠脑血管病麻醉
分娩镇痛的进展被引量:5
2001年
刘晓媛王保国
关键词:分娩镇痛药物镇痛局部神经阻滞椎管内神经阻滞
神经电生理和漫射光学在脊髓监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20年
脊髓损伤可使患者致残,降低预期寿命与生活质量,并因此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脊髓功能监测可以及时发现损伤并做出相应的处理,从而有效降低脊髓损伤的发生率。文章主要介绍了目前几种常用的脊髓功能监测手段,包括神经电生理监测(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肌电图)和漫射光学。神经电生理监测是目前最常用手段,漫射光学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在脊髓监测中也有其独特的优势,而未来漫射光学在脊髓监测中的应用也会越来越普遍。
俞美荣刘晓媛韩如泉
关键词:神经电生理监测
呼气末正压通气在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12
2018年
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是青壮年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ARDS在TBI患者中发生率为20%~25%,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ARDS使TBI患者的死亡率升高3倍[1-2]。
俞美荣刘晓媛韩如泉
关键词:颅脑损伤患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呼气末正压通气创伤性颅脑损伤不良预后TBI
脑损伤后肺部并发症:脑与肺的相互作用被引量:3
2018年
背景在脑损伤患者中肺部并发症普遍存在,包括神经源性肺水肿、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lung injury/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LI/ARDS)、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等。目的概括近几年重度脑损伤患者肺部并发症的最新研究结果。内容神经科重症患者发生肺部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有:直接脑损伤、意识水平低下、气道保护能力下降、活动能力下降以及重度脑损伤所继发的神经损害。为了预防和治疗这些危及生命的肺部并发症,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和完善相关的治疗方法。趋向脑损伤患者肺部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具体治疗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俞美荣刘晓媛韩如泉
关键词:脑损伤肺水肿机械通气相关性肺炎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颅脑手术病人不同麻醉深度监测方法的比较被引量:15
2005年
目的观察颅脑手术病人应用异丙酚镇静、芬太尼镇痛及异氟烷麻醉过程中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EPI)及电刺激-循环反应的变化及其在全麻深度监测中的价值。方法择期行颅脑手术病人20例,持续输注异丙酚0.25mg·kg-1·min-1,当异丙酚剂量达5mg/kg时停止输注。静脉注射芬太尼2μg/kg行气管插管,异氟烷维持麻醉。分别于异丙酚剂量达2.5、3.0、3.5、4.0、4.5、5.0mg/kg、静脉注射芬太尼后2min及呼气末异氟烷浓度稳定于0.7、1.0、1.3MAC时给予病人一次强直电刺激(ETS)。记录ETS前后BIS、AEPI及循环反应的变化[包括血压、心率(HR)变化幅度(△SP、△DP、△HR)及其恢复50%、90%的时间(TBP50%、TBP90%、THR50%、THR90%)]。结果BIS、AEPI与镇静程度呈正相关。ETS后BIS、AEPI变化不明显,但SP、DP、HR高于ETS前(P<0.01)。随异丙酚剂量和异氟烷浓度的增加,△SP和△HR逐渐变小,TBP50%、TBP90%、THR50%、THR90%逐渐缩短(P<0.01)。结论BIS、AEPI与镇静深度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不能反映镇痛;强直电刺激-循环反应的幅度可以反映镇痛,其中以△SP最直观。
刘晓媛彭宇明王保国
关键词:颅脑手术病人麻醉深度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强直电刺激异丙酚镇静维持麻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