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芝华

作品数:15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艺术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历史地理
  • 4篇艺术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建筑科学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文人
  • 2篇身份
  • 2篇晚明
  • 2篇文徵明
  • 2篇风尚
  • 1篇宣德炉
  • 1篇宜兴紫砂
  • 1篇宜兴紫砂壶
  • 1篇山海
  • 1篇山海经
  • 1篇赏鉴
  • 1篇奢侈消费
  • 1篇社会
  • 1篇生命史
  • 1篇收藏
  • 1篇书房
  • 1篇书桌
  • 1篇图书
  • 1篇图文关系
  • 1篇品味

机构

  • 15篇江西省社会科...

作者

  • 15篇刘芝华
  • 1篇刘佳佳

传媒

  • 5篇美术学报
  • 5篇农业考古
  • 1篇中国典籍与文...
  • 1篇南京艺术学院...
  • 1篇艺术评论
  • 1篇中国美术研究
  • 1篇上海地方志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真赏斋图》卷与华夏身份的构建
2015年
本文通过比较文徵明的两幅《真赏斋图》卷,发现嘉靖二十八年的《真赏斋图》卷采用了雅集图的构图方式,是一种程式化构图,而嘉靖三十六年的《真赏斋图》卷更为真实地反映了真赏斋的周边环境。这一差异缘于两幅画作的创作意图不同。嘉靖三十六年的《真赏斋图》卷反映了华夏对于身份塑造的主体诉求的意图更为强烈。作为收藏家,华夏希望以赏鉴者的身份,而不是好事者的身份留存于世。
刘芝华
关键词:文徵明华夏
从图文关系看《本草图谱》的编撰
2019年
既往对《本草图谱》的研究,更为关注的是其图像来源《金石昆虫草木状》,而忽视了二者之间最大的差异,即图说文字的有无。这可能跟《本草图谱》的编撰意图有关。《本草图谱》的编撰,既为了区别于《金石昆虫草木状》,又为了区别于其文字主要来源《本草纲目》。《本草图谱》的编撰,兼具欣赏与实用的目的。但其图像与文字分属于不同的体系,造成二者的冲突,这可能是《本草图谱》最终没能完成的缘由。
刘芝华
关键词:本草纲目
三清茶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被引量:2
2021年
三清茶是乾隆皇帝最为喜爱的茶饮之一。本文通过对三清茶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深入挖掘三清茶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三清茶本质上虽是为文人所不屑的花果茶,但这不代表乾隆皇帝不熟谙文人的品茶之道。相反,乾隆皇帝提出“水之高下为茗饮之本”的观点,并利用称重这一方式,将玉泉山水定为天下第一泉,从而实现江南精致的品茶之道向北京转移的目的。三清茶的这一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进而通过重华宫茶宴传播开来。
刘芝华
制造“文人绣”:以韩希孟《宋元名迹方册》为主的论析被引量:5
2017年
韩希孟是顾绣发展史上最负盛名的代表性人物。本文即以韩希孟创作的《宋元名迹方册》为例,探讨在顾绣商品化生产的历史背景下,其创作的历史意义。虽然韩希孟创作《宋元名迹方册》的直接原因是顾绣仿作品的出现,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宋元名迹方册》与商品化生产的顾绣,作为日用品、陈设品的顾绣区分开来。韩希孟采取的策略是塑造《宋元名迹方册》的"文人"传统,这跟晚明文人将绣画视为画的认知是分不开的。韩希孟的策略表面上看是为了区别于商品化生产的顾绣,但实质上仍是服务于商品化生产,为顾绣增添了一层"文人"色彩。
刘芝华
关键词:顾绣
方志对嘉定竹刻的书写与塑造
2018年
嘉定竹刻始于朱松邻,这是清代志书对嘉定竹刻的书写与塑造的结果。嘉定竹刻在清代进入物产之列,且竹刻的创始人物的认定与清代志书对三朱的身份塑造保持一致,其中最为关键的人物是朱缨。这得益于明代嘉定本土士人对朱缨"隐者"身份的塑造。但明代嘉定本土士人有意识地将作为隐者的朱缨与作为匠人的朱缨区分开来。朱缨身份在明代的二重性在清代志书的书写中逐渐统一起来,这可能跟竹刻的收藏者身份发生了转变有关。竹刻的收藏者经历了从非文人到文人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笔筒被塑造成三朱的代表性作品。
刘芝华
明初宫廷茶具探析被引量:1
2023年
明初宫廷茶具的研究,由于受到晚明赏鉴性书籍及茶书论述的影响,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晚明赏鉴性书籍及茶书对明初宫廷茶具的论述反映的是晚明文人审美观之下的一种选择性偏好,并不能真实反映明初宫廷茶具的历史事实。本文在反思晚明文人相关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记载及与宫廷相关的考古出土物,认为高足杯(茶锺)是明初宫廷使用的茶具类型之一,且常与杏叶扁壶、僧帽壶组合在一起。与高足杯有着同一比例的茶盏,其口径在15厘米左右,亦有可能是明初宫廷使用的茶具类型之一,且与大茶壶组合。这一比例远远超过晚明文人偏好的小茶瓯、小茶壶。
刘芝华刘佳佳
关键词:高足杯
从归乐园到洛原草堂:《洛原草堂》卷与白悦
2019年
《洛原草堂》卷是文徵明为白悦所创作的画作,该卷以白氏家族的园林归乐园为描绘对象,同时叠合了真实的园林山水和虚拟的洛阳山水。《洛原草堂》卷受画者白悦通过对园林的重新命名和题跋者的书写,实现了自家园林意义的转变,自家园林不再是祖父白昂荣归之后的生活乐园,而是承载着家族祖先来源记忆的场所。同时,这也奠定了白悦作为家族文化传承者的地位。本文进一步将《洛原草堂》卷和《浒溪草堂》卷作一比较,二者虽在主题、构图、内容方面类似,但因受画者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意义。
刘芝华
关键词:文徵明
清乾隆朝茶具的跨媒材实践被引量:1
2023年
跨媒材实践在中国艺术史上并不鲜见。跨媒材实践在清代宫廷艺术中成为一种自觉,技术更为娴熟。本文以清乾隆朝的茶具为例,对这一现象作一探讨。乾隆朝跨媒材实践的茶具材质受制于功能,主要集中于瓷、漆、玉三种。这三种材质在具体的实践中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不尽一致,有的泯灭了材质之间的边界,有的则彰显了材质的特性。这三种材质的实践不尽然都是出于实用的考虑,有的仅是作为宫廷日常陈设之用。且乾隆朝跨媒材实践的茶具并未局限于当下作品,扩展到了古代器物的重新组合并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一“混搭”风更能体现出乾隆皇帝沟通古今的努力以及审美、心境的变迁。
刘芝华
《山海经》插图在明清传统类书中的流变
2024年
作为现存最早的《山海经》插图,《新刻山海经图》开启了《山海经》的“博物”之旅,这一方式为《三才图会》《古今图书集成》所承继并发展演变。《三才图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山海经》的影响,并为图像正名,将图像的作用上升至传统士人治学的辅助手段这一层面,试图恢复“左图右书”的知识传统。《古今图书集成》则将《山海经》插图重新拉回《山海经》的脉络之下,并以文字为主导,一改《新刻山海经图》以来以图为主导的局面,不仅修正了部分源自《山海经广注》的插图与文字之间的不符之处,而且在插图的选择上更为多元,更能体现当下的认知。
刘芝华
关键词:《古今图书集成》博物
明人书房空间的形塑——以家具为视角被引量:1
2020年
本文从家具的视角探讨明人书房空间的形塑问题。在明人书房空间的形塑过程中,榻、书桌起着关键性作用。在架子床、拔步床出现之后,榻作为卧室空间的卧具被取代,但作为书房空间的卧具延续下来,最终导致了榻、架子床/拔步床成为区隔书房空间与卧室空间的标识性家具。而书桌则经历了从需要借助文房用具及其所处空间来表达自身到自成一体的过程,最终也成为了书房空间的标识性家具。在明人书房空间家具实践中,榻、书桌分别呈现出文人日常生活的不同侧面,文人对榻的选择,更多地呈现其闲适的一面,而对书桌的关注,甚至在书桌上题铭刻字,呈现的是文人读书治学的一面。
刘芝华
关键词:书房书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