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艳龙

作品数:12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2篇机械工程
  • 2篇电子电信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4篇肿瘤
  • 4篇光学
  • 4篇光学表面
  • 4篇放疗
  • 2篇胸部
  • 2篇胸部肿瘤
  • 2篇胸部肿瘤放射...
  • 2篇肿瘤放射
  • 2篇肿瘤放射治疗
  • 2篇摆位
  • 2篇成像
  • 2篇成像系统
  • 1篇电子线
  • 1篇咽肿瘤
  • 1篇药物
  • 1篇药物合理使用
  • 1篇医院管理
  • 1篇有效性
  • 1篇照射
  • 1篇照射剂量

机构

  • 8篇四川大学华西...
  • 4篇华西医科大学
  • 1篇崇州市中医院

作者

  • 12篇吴艳龙
  • 8篇钟仁明
  • 7篇柏森
  • 4篇杜斌
  • 4篇付培树
  • 1篇陈林
  • 1篇周晓娟
  • 1篇何垠波
  • 1篇李平
  • 1篇李晓玉
  • 1篇张洪
  • 1篇廖建发
  • 1篇朱智慧
  • 1篇王雪桃
  • 1篇陈林
  • 1篇刘志慧

传媒

  • 3篇中国西部科技
  • 1篇四川肿瘤防治
  • 1篇中华放射肿瘤...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国西部科技...
  • 1篇肿瘤预防与治...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0
  • 4篇2007
  • 1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图象引导放疗匹配区域(Clipbox)及匹配方式初探被引量:2
2007年
本文探索在不同临床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图象引导放疗匹配区域(Clipbox)及匹配方式。采用方法是:选取鼻咽癌,肺癌,腹盆腔肿瘤各10例,每例各10次图象引导放疗做离线分析。匹配区域(Clipbox)分为大(包括全部CBCT图象),中(在PTV外放适当距离),小(只包括PTV)。匹配方式分别选择骨,灰度。大匹配区域,方式用灰度匹配时间(250秒左右)太长,未使用.不同匹配区域及匹配方式的匹配结果以三位医师手动匹配结果平均值为标准,计算符合率。
付培树吴艳龙
关键词:匹配方式
光学表面成像系统监测主动呼吸控制系统(ABC)的有效性
目的 用光学表面成像系统Catalyst监测主动呼吸控制系统(ABC)的有效性.方法 6例肺部孤立转移病灶患者,采用SBRT技术治疗(12Gy×4次),用立体定向框架固定(胸壁裸露以获取体表图像),并用主动呼吸控制系统(...
钟仁明叶程伟商强高芳照苏鲁陈林吴艳龙杜斌柏森
鼻咽癌放疗中CBCT引导的使用频率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 分析CBCT引导下鼻咽癌放疗疗程中的摆位误差,评估CBCT的使用频率。方法 收集放疗全疗程(7周)使用CBCT引导且每周使用频率≥3次的初治IMRT患者26例。将每周的摆位误差分为每周首次误差(Ef)及除每周首次外的后续误差(Ec),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比较每周Ef之间、Ec之间、Ef与Ec之间差异。结果 7周Ef的两两周间比较左右(ML)、上下(SI)、前后(AP)方向均相近(P〉0.05);7周的Ec两两周间比较ML、SI方向上也均相近(P〉0.05),但AP方向不同(P〈0.05);7周中同一周次Ef与Ec比较ML和SI方向各周均相近(P〉0.05),AP方向第1周Ef与Ec间不同(P〈0.05),其余各周Ef与Ec之间均相近(P〉0.05)。结论 鼻咽癌IMRT中,ML和SI方向摆位误差在全程都比较稳定,AP方向摆位误差仅在第1 周与后面几周之间有差异;建议除特殊情况外,可在放疗第1周每天进行CBCT扫描,后续几周的放疗中可每周扫描1次以减少CBCT的使用频率。
李晓玉钟仁明周继丹吴艳龙柏森
关键词:X线计算机
光学表面成像系统在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实用性
目的 评估光学表面成像系统CatalystSweden)在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纠正摆位误差的临床实用性.方法 本研究包括了我单位2015年2月到8月的10例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病人的87个放射治疗分次.10例病人均采用仰卧位热...
叶程伟商强苏鲁杜斌高芳照吴艳龙钟仁明柏森
光学表面成像在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实用性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评估光学表面成像(OSI)系统在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纠正摆位误差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病人11例(113例次放射治疗),其中男性8例(89例次有效照射),女性3例(24例次有效照射);年龄46~77岁,平均年龄59岁。原发性肺癌6例,转移性肺癌3例,食管癌2例。均采用仰卧位热塑体膜固定,双手抱肘交叉放于前额。病人首次治疗前行锥形束CT(CBCT)扫描纠正摆位误差后,用OSI系统获取体表图像作为参考图像。从第二次治疗开始以参考图像为准用OSI系统进行预摆位,然后行CBCT扫描验证。记录两个系统每次扫描配准得出的误差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CBCT配准的分次间摆位误差平移方向x(左右)、y(头脚)、z(前后)和旋转方向rx(PIT)、ry(ROL)、rz(ROT)的结果分别为(-0.83±3.15)mm、(-1.40±3.89)mm、(0.71±2.08)mm和(0.29±0.76)°、(0.36±0.81)°、(0.10±1.00)°;OSI系统配准的分次间摆位误差分别为(0.01±1.34)mm、(-0.12±1.26)mm、(-0.26±1.19)mm和(-0.14±0.57)°、(0.10±0.60)°、(-0.25±0.69)°。两系统相减得出的平移方向x(左右)、y(头脚)、z(前后)和旋转方向rx(PIT)、ry(ROL)、rz(ROT)的结果分别为(-0.85±3.42)mm、(-1.29±3.80)mm、(0.98±2.38)mm和(0.42±0.98)°、(0.26±1.16)°、(0.36±1.24)°(P<0.05)。x、y、z三个方向上的平移误差相减后的标准差分别为3.42 mm、3.80 mm、2.38 mm。两套系统在旋转上的差异很小,标准差近1°。Catalyst^(TM)系统c-motion检测到的分次内误差,放射治疗过程中平移方向x、y、z方向分别为(-0.17±1.25)mm、(0.47±1.42)mm、(-0.17±1.96)mm,旋转方向rx、ry、rz分别为(-0.04±0.51)°、(0.13±0.42)°、(-0.19±0.76)°,各个方向最大偏离值(DEV)为(2.54±1.10)mm。结论 OSI系统与CBCT系统在探测与纠正胸部肿瘤放疗摆位误差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OSI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放疗分次内误差,由于胸部放射治疗摆位误差受多�
叶程伟苏鲁商强杜斌吴艳龙柏森钟仁明
关键词:胸部肿瘤摆位误差
光学表面成像系统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临床实用性
目的 评估光学表面成像系统CatalystSweden)在针对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中获取放疗病人摆位数据和纠正摆位误差的临床实用性.材料和方法 本研究包括了我单位2015年2月到8月的6例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病人的77个放射...
叶程伟商强苏鲁杜斌高芳照吴艳龙钟仁明柏森
放疗中下肢的固定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比较分析放疗中几种不同的下肢固定方法的优缺点。材料与方法:对要进行进行下肢放疗的患者分为A,B,C,共3组,采用3种不同的固定方法进行放疗。A组8人采用体模固定;B组8人采用“T”形脚掌固定架固定;C组8人未采用外固定装置,由患者自我控制。A组与B组采用CT模拟定位,做3D放疗计划。C组患者在模拟定位机下确定放疗等中心点,并拍定位片,医生在定位片上确定放疗靶区,计划系统对确定好靶区的定位片进行点扫描,制定其MLC形状。3组计划制定好后利用DICOM图象传送系统传到加速器。放疗前对准标记好的激光定位线,拍验证片(每周一次),每次放疗完后立即进行加速器射野十字中心与激光定位线的复核。所拍验证片与定位片或TPS三维重建射野图进行测量比较。放疗过程中观察3组的皮肤反应。结果:A组患者放疗后的加速器射野十字中心与激光定位线的复核大部分患者未出现移位,B组与C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移位,C组最大移位可达2CM。A组所拍验证片与定位片的比较等中心点平均位移2.8MM;B组平均为2.5MM;C组平均为6MM。B组与C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皮肤反应,A组出现1例放射性皮炎2级。结论:体膜与“T”形脚掌固定架能很好的固定患者的下肢,确保放疗的精确度。
吴艳龙钟仁明付培树
关键词:放疗
CBCT技术在放射治疗摆位中的运用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分析CBCT技术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对放疗精度的影响及注意事项。方法:选取NPC患者23例,胸部肿瘤患者17例,分别采用热塑头模和体模固定,全部行CT模拟定位。放疗时行3次CBCT图像,第一次在摆位后,第二次在根据第一次匹配结果纠正后,第三次在放疗结束后。将扫描图像与CT定位图像匹配,记录并分析匹配结果。结果:NPC患者纠正后放疗精度在左右,前后,头脚方向为(-0.05±0.08)cm(0.01±0.09)cm.(0.01±0.07)cm;胸部肿瘤为(-0.03±0.09)cm,(0.00±0.12)cm,(-0.02±0.12)cmo结论:CBCT能减少分次间的摆位误差,配合良好的固定,正确的匹配区域与匹配方式,保证放疗摆位精度。
吴艳龙钟仁明刘志慧叶程伟陈林何垠波柏森
放疗中下肢的固定
2007年
目的:比较分析放疗中几种不同的下肢固定方法的优缺点,材料与方法:对要进行进行下肢放疗的患者分为A,B,C,共3组,采用3种不同的固定方法进行放疗。A组8人采用体模固定;B组8人采用"T"形脚掌固定架固定;C组8人未采用外固定装置,由患者自我控制。A组与B组采用CT模拟定位,做3D放疗计划。C组患者在模拟定位机下确定放疗等中心点.并拍定位片,医生在定位片上确定放疗靶区,计划系统对确定好靶区的定位片进行点扫描,制定其MLC形状。3组计划制定好后利用DICOM图象传送系统传到加速器,放疗前对准标记好的激光定位线,拍验证片(每周一次),每次放疗完后立即进行加速器射野十字中心与激光定位线的复核。所拍验证片与定位片或TPS三维重建射野图进行测量比较。放疗过程中观察3组的皮肤反应。结果:A组患者放疗后的加速器射野十字中心与激光定位线的复核大部分患者未出现移位,B组与C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移位,C组最大移位可达2CM.A组所拍验证片与定位片的比较等中心点平均位移2.8MM;B组平均为2.5MM;C组平均为6MM。B组与C组患者未出现明显皮肤反应。A组出现1例放射性皮炎2级。结论:体膜与"T"形脚掌固定架能很好的固定患者的下肢,确保放疗的精确度。
吴艳龙钟仁明付培树
关键词:放疗
前列腺癌实际照射剂量与计划剂量的比较
王雪桃吴艳龙朱智慧柏森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