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玲玲

作品数:9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黄土高原
  • 3篇刺槐
  • 2篇有机碳
  • 2篇碳密度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分析
  • 1篇电泳
  • 1篇性状
  • 1篇芽诱导
  • 1篇有机碳密度
  • 1篇幼林
  • 1篇幼龄
  • 1篇栽培
  • 1篇栽培模式
  • 1篇韧皮部
  • 1篇日变
  • 1篇日变化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物胁迫

机构

  • 9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新疆大学

作者

  • 9篇张玲玲
  • 4篇苏印泉
  • 3篇刘艳
  • 3篇许喜明
  • 2篇张敏
  • 2篇何德飞
  • 2篇杨梅
  • 2篇张胜
  • 2篇姜晓丹
  • 1篇王建
  • 1篇赵忠
  • 1篇刘昭军
  • 1篇郭军战
  • 1篇张博勇
  • 1篇费昭雪
  • 1篇王健
  • 1篇高海霞
  • 1篇宗建伟
  • 1篇郭军站

传媒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北方园艺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西北林学院学...
  • 1篇陕西林业科技
  • 1篇浙江林业科技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13
  • 4篇2012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碱性副品红染色法检测木质部导管栓塞技术改进
2024年
染色法是测量导管长度、直径、导管分布以及栓塞脆弱性的重要方法。在测量导管栓塞时,染色压力和时间条件将极大地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为准确利用染色法测定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导管栓塞状况,本研究通过使用充气组(人为栓塞100%)以及冲洗组(完全去除栓塞)对碱性副品红染色法进行了压力、时间条件的改良。结果表明,当压力在0.04kpa,染色时间60min时,实验结果最为准确可靠。在此压力下染色过程不会冲开栓塞导管,配合60 min的染色时间可对未栓塞导管进行充分染色。另外,本研究通过诱导组,利用离心机法对枝条诱导不同程度的栓塞与染色法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在该染色条件下,可以很好地反映茎段的栓塞状况,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后续试验中,使用碱性副品红染色法研究木质部栓塞时可以沿用此压力及时间条件。
张玲玲
关键词:木质部刺槐栓塞染色法
文冠果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研究被引量:21
2012年
应用DPS统计软件,对文冠果12个数量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前5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70.26%,根据各性状对主成分影响作用大小及主要指标组合,将12个生物学性状分为5类,分别称之为树形因子、叶形因子、果形因子、花序因子和综合因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12个数量性状聚为6大类。2种分析共同揭示了这几类因子对文冠果的作用。
郭军战张敏费昭雪张玲玲姜晓丹杨梅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数量性状
四倍体刺槐枝条韧皮部总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建立及应用被引量:2
2013年
采用TCA/丙酮法对四倍体刺槐枝段韧皮部全蛋白质进行提取,通过对IPG胶条pH梯度、分离胶浓度的选择,上样量、等电聚焦条件的优化,建立起四倍体刺槐枝段韧皮部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研究结果表明:采用TCA/丙酮法提取四倍体刺槐枝段韧皮部全蛋白质,选用pH4-7的17 cm IPG胶条,考马斯亮蓝染色上样量550μg,等电聚焦IEF聚焦总伏小时数从60 000 Vh提高到80 000 Vh,并采用12%的分离胶对四倍体刺槐枝段韧皮部全蛋白进行双向电泳,能得到背景清晰、蛋白质点数相对较多,分离度高且重复性好的电泳图谱。利用建立的体系进行双向电泳分离蛋白质,能直接挖点送质谱分析。采用该体系分析四倍体刺槐硬枝扦插生根愈伤组织阶段蛋白质表达差异,共筛选出83个差异蛋白质点,其中上调蛋白15个,新产生蛋白22个,下调蛋白22个,缺失表达24个。
张胜赵忠刘昭军张博勇宗建伟张玲玲
关键词:四倍体刺槐韧皮部双向电泳
垂丝海棠无菌体系建立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以垂丝海棠为试材,研究了外植体消毒的影响因素、芽诱导启动最适的培养基和植物生长激素浓度组合。结果表明:每年4~8月取材的幼嫩外植体灭菌效果最好,单芽茎段用75%酒精30s+0.1%HgCl2消毒6min、叶片采用75%酒精30s+0.1%HgCl2消毒8min效果最佳,花瓣作为外植体,染菌率高,不利于无菌体系的建立;正交实验表明,芽诱导启动的最适培养基及激素浓度组合为:WPM+6-BA 1.0mg/L+NAA 0.5mg/L,启动率为87%。
张玲玲郭军站张敏杨梅姜晓丹
关键词:垂丝海棠外植体消毒
黄土高原千阳人工侧柏林有机碳的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采取分级调查的方法对黄土高原侧柏人工林碳汇进行研究,对比侧柏不同林龄生态系统及邻近荒地生态系统碳汇情况,分析造林对当地碳储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幼龄林有机碳比例较大的部分,均在树体的末端部位,其后,逐渐向树干、三级根、三级枝中转移。侧柏的叶、果等碳氮比低,凋落后易于分解,且有机碳含量比例较大,有利于补充土壤有机碳库。侧柏林下土壤0~30 cm含碳量较高,与其下土层相比差异显著。造林前期,因人工整地造成水土流失,有机碳有降低趋势,但随着人工林的生长郁闭,土壤中的有机碳逐步增加,对土壤总碳库补充增加明显,改善了土壤有机碳储量。且随着地上部分的增长,人工林生态系统总体含碳量较荒地大为提升。通过拟合,得到侧柏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与林龄的拟合方程:,拟合结果说明:随着林龄的增长侧柏人工林碳吸收呈上升趋势。
张玲玲苏印泉刘艳何德飞高海霞王建许喜明
关键词:黄土高原侧柏人工林有机碳
黄土高原刺槐人工幼林碳密度动态变化被引量:2
2013年
为研究黄土高原幼龄人工刺槐林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动态变化规律,对刺槐林地在造林后4个阶段(造林2、4、6、9 a)生态系统各层次的有机碳储量进行了持续的监测与调查。结果表明:造林在2 a内对林地有机碳储量影响微小;造林2 a后,林地生态系统各层次有机碳密度均会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呈规律性变化,其中土壤层和乔木层为生态系统有机碳的主要来源,土壤层有机碳密度及其在林地有机碳密度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减小,乔木层有机碳密度呈相反变化趋势。由此,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随着林龄的增大而增加,与荒地相比,林地有机碳密度分别增加了6.2%、5.21%、21.81%和38.20%,表明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在造林后会逐步发挥其显著的碳汇能力。
刘艳苏印泉张玲玲王健许喜明
关键词: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毛白杨人工老龄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研究
2012年
为评价黄土高原毛白杨人工林的碳汇能力,以45a生的老龄毛白杨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3块林地和2块临近荒地生态系统不同层次有机碳密度的调查得出,45a的毛白杨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为16.775kg.m-2,与荒地对比总有机碳密度增加了113.75%,平均每年增长2.53%,林地各层次有机碳密度大小依次为土壤层>乔木层>枯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分别占总有机碳密度的70.63%、27.11%、2.07%、0.14%和0.05%,表明土壤层与乔木层为林地生态系统有机碳的主要来源。说明在毛白杨人工林造林后期有显著的碳增汇效应。
许喜明刘艳张玲玲苏印泉
关键词:黄土高原毛白杨有机碳密度
梭梭qRT-PCR内参基因的筛选及稳定性分析
2023年
研究旨在探明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不同非生物胁迫下稳定表达的内参基因,为后续梭梭抗逆性相关基因功能研究奠定基础。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技术从梭梭转录组数据库中检测了GAPDH、EF1-α、UBC、RPL32、ALB、50S-1721、50S-1063、RPⅡ、H3、PP2A、SOD、HSC70、TUA和TUB 14个候选内参基因在热胁迫、干旱、盐、ABA和昼夜节律条件下的表达变化,利用geNorm、NormFinder、BestKeeper和RefFinder软件对梭梭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进行评价,最终筛选出合适的内参基因,并通过对梭梭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lase,PEPC)基因表达分析,验证不同内参基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4种软件分析得到的最优内参基因存在差异,在RefFinder网站上综合排序分析表明,在ABA处理和昼夜节律下,ALB是最优内参基因,RPⅡ基因在干旱胁迫下表达最稳定,TUB和RPⅡ基因在盐胁迫下最适用,H3基因在热胁迫下表达最为稳定。各种胁迫下最适宜的内参基因为ALB和RPL32。计算几何平均值得14个候选内参基因的综合稳定性排名,其中排名前2位的基因分别为SOD和RPL32。综上,SOD和RPL32可作为梭梭qRT-PCR标准化的内参基因。
张玲玲王淑冉张胜
关键词:梭梭非生物胁迫内参基因QRT-PCR
杜仲不同栽培模式的光合、水分生理及负离子效应对比被引量:6
2012年
以人工栽培的杜仲Eucommia ulmoides为试材,探讨了两种栽培模式杜仲林的负氧离子含量及光合生理指标的日变化。通过分析净光合速率与光合、水分生理指标关系并拟合得:P=71.87 Cond-2.28 Tr-0.07 Ci+8.86 T-154.572。结合其日变化趋势,分析杜仲的光合、水分生理变化对负氧离子的影响,得出,湿度对负离子含量的影响最大,其关系为I=0.053 H-0.319。通过深入研究杜仲的环境效应以及光合、水分生理特性。近一步探讨不同模式杜仲的适应性、环境效用以及其负氧离子含量变化的生理机制。
张玲玲苏印泉何德飞
关键词:光合生理日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