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宏娟

作品数:8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文学
  • 2篇政治法律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华人学者
  • 3篇海外华人学者
  • 2篇意识形态
  • 2篇文学
  • 2篇文学观
  • 2篇文学观念
  • 2篇海内外
  • 2篇大陆学者
  • 1篇代文
  • 1篇丹心
  • 1篇雕龙
  • 1篇心态
  • 1篇政党
  • 1篇中国古代文论
  • 1篇中国现代小说
  • 1篇中国现代小说...
  • 1篇女性
  • 1篇女性写作
  • 1篇批评家
  • 1篇热血

机构

  • 8篇暨南大学
  • 1篇新加坡国立大...

作者

  • 8篇吴宏娟
  • 1篇王赓武
  • 1篇王宣

传媒

  • 3篇东南亚研究
  • 2篇华文文学
  • 1篇世界华文文学...
  • 1篇南方文坛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栉风沐雨终不悔 热血丹心谱华章——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部分专家访谈录被引量:1
2007年
王宣吴宏娟
关键词:华侨华人研究华侨华人问题文化教育
姿态还是心态?——由海外“张学”看海外华人批评家的边缘立场
2010年
张爱玲的传奇文学生命,尤其是她被中国大陆学界重新接受的过程,可说纠合着海外华人批评家与大陆学者的多重冲突和矛盾。从1961年海外华人学者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次为张爱玲发出“荒野的呐喊”开始,到90年代大陆亦掀起“张热”,在张爱玲逐渐为大陆文学界所接受的过程中,海外华人学者的“奔走呼告”,总给人一种“突围”的印象,只不过,
吴宏娟
关键词:海外华人学者批评家边缘立场《中国现代小说史》大陆学者心态
美在“参差的对照”—比较视野中的海外“张学”
本文以海外张爱玲研究为对象,运用比较的方法,从四个层面对海内外“张学”进行考察。首先,在意识形态的对抗中,围绕关于《秧歌》与《赤地之恋》、张爱玲与鲁迅的争论,分析双方各自的立场和批评策略。其次,在文学观念的冲突中,集中于...
吴宏娟
关键词:意识形态文学观念
文献传递
《东南亚研究》杂志五十年(1959—2009)——历史沿革、阶段特点与编辑方针被引量:1
2010年
自1959年创刊至今,《东南亚研究》杂志已经走过了50年的历程。文章通过梳理杂志的历史沿革,统计相关数据,分析不同时期杂志的办刊思想、编辑方针及特点,以对杂志创刊以来的发展作出一个尽量客观的全貌式说明。
吴宏娟
关键词:历史沿革
论“张学”中的海内外意识形态对抗
2010年
"张学"中的意识形态对抗,实际上是其研究主体——海内外华人学者的意识形态立场差异。文章通过分析关于《秧歌》和《赤地之恋》的争论,概括出双方意识形态对抗的表现:海外是在与研究对象意识形态契合基础上的艺术攻略,而大陆则是在对研究对象艺术承认掩隐下的意识形态松动;并进一步在对张爱玲与鲁迅文学史地位的辩论中,揭示双方意识形态对抗的深层原因:文学传统深层"人性"与"国民性"的分歧,由此得以从"张学"的角度透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文学与政治的复杂关系,凸显海外华人学者的不同学术理念及其影响。
吴宏娟
关键词:海外华人学者意识形态
文论雕“龙”——黄维樑的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与实践
2012年
海外华人批评家黄维樑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与实践。其研究重点主要围绕《文心雕龙》展开,主要有二:中国文论的体系建设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应用;其研究方法——中西比较由于难以摆脱西方的思维框架,走的实际上是以西释中的路子,而其思维方式则具有明显的普遍性倾向。这些都凸显了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中的古今结合与中西结合的难题,以及黄维樑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的重大失误所在。
吴宏娟
关键词:中国古代文论
从意识与技巧之争看海内外文学观念差异——以张爱玲的女性写作为例
2009年
着眼于张爱玲研究中的意识与技巧之争,从张爱玲的女性写作切入,探讨海内外学者在意识与技巧关系问题上的差异:大陆学者多是就意识而谈意识,将张爱玲甘于"第二性"弱者的女性立场,以"补充"的姿态"纳入"中国新文学女性文学传统;海外华人学者在重视技巧的同时,将技巧联系意识,借张爱玲的女性写作技巧对中国男性主流文学传统进行破坏和颠覆。在双方文学观念冲突的背后,则是其各自文学研究方法——社会历史批评与文化研究方法的历史落差。
吴宏娟
关键词:大陆学者海外华人学者女性写作文学观念
东南亚的政党与国家被引量:2
2012年
当欧洲的封建王朝承认其领土内拥有共同文化和历史的人民可以自组国家的时候,政党就变得日益重要。这些政党尽管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但都致力于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富裕、强大和统一。随着英国、法国、荷兰等帝国势力的撤退,这一模式被带到世界其他地方。在东南亚,帝国势力撤退后留下的国家既没有共同文化也没有相似历史,因此,许多由当地政治领袖创建的政党就试图利用国家机器来建构民族国家。本文主要考察这种"引进"的民族国家模式在东南亚如何催生各种各样的政党,这些政党又为何需要强大的国家来塑造未来的民族。各种经验表明,在民族国家中能发挥影响力的政党,对正努力将自己看作新生民族的人们及其生活,可能起着分化与破坏作用。
王赓武吴宏娟吴金平
关键词:政党民族国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