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鹏
- 作品数:10 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胰腺癌神经侵犯机制及应对策略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0年
- 胰腺癌的神经侵犯(PNI)是胰腺癌的独立预后指标及术后复发转移的重要相关因素,但目前为止,其机制仍未完全明了。本文综述了近来在神经侵犯机制中相关因素的最新进展,包括诸如神经分布,临床病理因素,淋巴管及血管,细胞因子,黏附分子,一些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以及黏蛋白在神经侵犯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此外,也对胰腺癌诊治手段的进步进行了概述总结。
- 程鹏金钢胡先贵
- 关键词:胰腺癌神经侵犯
- 沉默糖原合成激酶3β表达对胰腺癌PANC1细胞生长及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沉默糖原合成激酶3β(GSK3β)的表达对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设计并合成靶向GSK3β的3个siRNA(siRNA-GSK3β)及阴性对照siRNA(siRNA-NC),分别转染PANC1细胞。通过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GSK3β mRNA表达量,筛选基因沉默效果最佳的siRNA进行后续实验。采用MTT法检测转染细胞的增殖。采用RT-PCR法检测转染细胞Wnt/β-catenin通路成员Wnt、β-catenin、C-myc、CyclinD1mRNA;Hedgehog通路成员Shh、Smo mRNA;PI3K/Akt/mTOR通路成员PI3K、Akt、mTOR、4E-BP1、p70S6K mRNA以及EMT相关分子Slug、Snail、Twist、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 mRNA的表达。结果转染siRNA-NC的PANC1细胞GSK3β mRNA表达量为1.00±0.15,3个转染siRNA-GSK3β的GSK3β mRNA表达量分别为0.25±0.08、0.62±0.09、0.70±0.11,转染siRNA-GSK3β细胞均显著低于转染siRNA-NC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001 )。转染后siRNA-GSK3β组细胞的增殖显著低于转染siRNA-NC组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后siRNA-GSK3β组细胞的Wnt、β-catenin、C-myc、CyclinD1、PI3K、Akt、mTOR、4E-BP1、p70S6K、Slug、Snail、N-cadherin、Vimentin mRNA表达量分别为0.28±0.04、0.47±0.05、0.37±0.05、0.62±0.08、0.22±0.03、0.47±0.06、0.65±0.08、0.39±0.04、0.56±0.07、0.33±0.05、0.46±0.07、0.55±0.06、0.38±0.04,均显著低于转染siRNA-NC组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hh、Smo mRNA表达量分别为1.10±0.13、1.05±0.11,与转染siRNA-NC组细胞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wist mRNA表达量为0.62±0.08,低于转染siRNA-NC组细胞,E-cadherin mRNA表达量为2.12±0.25,高于转染siRNA-NC组细胞,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沉默PANC1细胞GSK3β基因表达后能够通过Wnt/β-catenin、PI3K/Akt通路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并抑制其上皮间质转化过程。
- 宋博马洪运李森邵卓宋彬郝俊程鹏金钢
- 关键词:胰腺肿瘤糖原合成酶激酶3Β上皮间质转化
- 胰腺癌周围神经丛侵犯机制中的癌诱导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管侵犯的研究
- 目的:研究新生淋巴管在胰腺癌周围神经丛侵犯机制中的意义,并进一步探讨淋巴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对胰腺癌淋巴道转移作用。
方法:收集本院行胰腺癌根治术的70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采集胰腺肿瘤、癌旁...
- 程鹏
- 关键词:神经侵犯D2-40CK19淋巴管密度
- 文献传递
- 动物外科手术教学中的医学生心理困境的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在动物外科手术教学中,医学生会面临较多的心理困境,从而影响课程的学习效果。我们以调查问卷形式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动物外科手术课程的态度是端正的,但部分人认为课程有难度,有心理压力。另外,医学生对动物和自身的安全有较多顾虑,且其自身心智因素方面也表现出一些问题,易产生消极想法;对今后临床外科手术的学习缺乏信心。所以,在动物外科手术教学中亟需加强针对性的心理学教育,以培养心理素质佳的优秀外科医生。
- 程鹏杨长伟陈郑礼赵志青
- 关键词:动物外科医学生心理因素
- Seminar教学法在普外科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观察评价SEMINAR教学法在临床普外科教学中的应用实施方法和效果。方法将46名至普外科实习五年制本科生分为传统组与实验组各23组,前者给予传统讲学模式,后者应用Seminar模式,对比考核结果 ,并开始Seminar模式评价。结果教学后,传统组与实验组CTDI-CV评分高于教学前,实验组(329±35)分高于传统组(308±31)分,实验组理论、操作考核分分别为(84±13)分、(88±10)分高于传统组(73±18)分、(78±1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eminar教学学生多倾向于正面。结论 SEMINAR教学法在临床普外科教学中比传统教学法的优势,而且能加强学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能力。
- 程鹏牛云飞吴曦楼征沈洪兴
- 关键词:外科教学SEMINAR教学法
- 加强医学生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患者隐私保护教育被引量:7
- 2015年
- 临床见习及实习是医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但医学生在怎样与患者交流方面既无系统的理论知识也无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常常发生无意的侵权行为。本文针对医学生见习、实习教学的特点提出建议。
- 杨长伟何大为程鹏吴曦陈郑礼沈洪兴赵志青
- 关键词:医学教育隐私权
- 胰腺癌神经丛微转移的双重免疫组化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利用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研究胰腺癌神经丛微转移机理。方法我院2006年1月至2007年1月期间对44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施行胰腺癌扩大根治术,采用D2-40和CK19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胰周神经丛中淋巴管微转移、周围神经丛侵犯等进行观察。结果 D2-40标记淋巴管呈棕黄色管腔样结构。胰周神经丛组织内淋巴管多与血管及神经束伴行,而胰周神经束附近的淋巴管均呈明显管腔样结构。CK19染色使胰腺癌细胞胞浆呈红色,清晰显示毛细淋巴管内肿瘤细胞侵犯现象。胰周神经丛侵犯30例(68.2%),21例(47.7%)在胰腺癌周围神经丛组织中的淋巴管内发现肿瘤细胞侵犯,胰周神经侵犯现象与其中的淋巴管侵犯现象存在明显相关性(P=0.003)。结论应重视胰腺导管腺癌术中对可能受侵的神经丛,尤其是肠系膜上动脉周围神经丛的廓清。此外,联合D2-40和CK19的双重免疫组化技术为研究胰腺癌周围神经丛微转移机理提供了新的方法。
- 程鹏金钢胡先贵张怡杰刘瑞邵成浩何天霖李刚经纬宋彬
- 关键词:胰腺肿瘤微转移新生淋巴管
- 机器人手术教学在普通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为了提高普通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临床教学效果。方法我们将基于机器人手术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初步应用到普外科临床教学中,将107名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分两组:传统方法手术教学组(51人)和手术机器人教学组(56人)。将两组相关教学效果用SPSS软件统计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该教学模式在普通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能使培训的住院医师更仔细观察腹部的解剖,普外科疾病特征和手术操作的细节,提升他们的学习腹部手术的兴趣,优化临床教学效果。结论运用该教学模式可提升普通外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教学的实际效果。
- 程鹏李丽胡先贵张浩赵志青
- 关键词:手术机器人住院医师普通外科手术教学
- 手术机器人系统在胰腺外科医师手术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5年
- 将手术机器人系统应用到临床教学难点之一的胰腺手术教学中,发现该手术系统在这种高难度手术教学中的应用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能使年轻医师观察胰腺解剖和手术的细节,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对胰腺手术学习的自信心,故该系统对于胰腺外科手术教学有开创性的意义。
- 程鹏胡先贵杨长伟张浩卓冬兰赵志青金钢
- 关键词:手术机器人年轻医师胰腺外科
- 新生淋巴管在胰腺导管腺癌周围神经丛微转移过程中的机制研究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研究新生淋巴管在胰腺导管腺癌周围神经丛微转移过程中的作用与机制。方法收集2005年9月至2006年10月长海医院行胰腺癌扩大根治术的30例胰腺导管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采集胰腺肿瘤、癌旁、胆管下段、胰尾、肠系膜上动脉(SMA)旁组织(含胰周神经丛)以及区域淋巴结标本。常规病理检查,采用双重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毛细淋巴管,计算淋巴管密度(LVD)。结果胰内和(或)胰周神经丛浸润25例(83.3%),其中胰内合并胰周神经丛浸润20例,单纯胰内神经浸润5例,无单纯胰周神经丛浸润病例。神经浸润与患者年龄、性别、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JPS临床分期相关(P〈0.05)。癌组织内的平均LVD为每视野(4.2±3.4)个,显著少于癌旁的(11.3±6.9)个及正常胰腺组织的(10.8±4.4)个(P〈0.01),正常胰腺组织与癌旁组织平均LV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例胰腺癌患者在非癌组织清晰可见肿瘤浸润淋巴管,而且胰周神经丛浸润与淋巴管肿瘤浸润间亦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胰腺导管腺癌周围神经丛浸润的发生率较高,神经浸润与JPS临床分期、淋巴管浸润有明显相关性,提示胰腺导管腺癌存在通过新生淋巴管途径扩散转移的可能性。
- 程鹏金钢胡先贵陈颖刘瑞张怡杰邵成浩周颖奇
- 关键词:淋巴管D2-40微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