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东华

作品数:45 被引量:85H指数:6
供职机构:西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重点学科“森林保护学”建设项目国家林业局重点科技推广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轻工技术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7篇专利

领域

  • 21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 4篇轻工技术与工...
  • 3篇医药卫生
  • 2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9篇油茶
  • 9篇炭疽
  • 9篇菌株
  • 8篇根瘤
  • 7篇炭疽病
  • 6篇油茶炭疽病
  • 6篇茶炭疽病
  • 5篇树种
  • 5篇炭疽菌
  • 5篇土壤
  • 5篇群落
  • 5篇群落结构
  • 5篇抗旱
  • 4篇豆科
  • 4篇豆科树种
  • 4篇台湾相思
  • 4篇种苗
  • 4篇胁迫
  • 4篇根际
  • 4篇根际土

机构

  • 45篇西南林业大学
  • 7篇国家林业局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江苏农牧科技...
  • 1篇腾冲县林业局

作者

  • 45篇张东华
  • 41篇伍建榕
  • 30篇刘丽
  • 16篇马焕成
  • 15篇闫晓慧
  • 7篇洪英娣
  • 6篇王芳
  • 6篇胡世俊
  • 6篇周利平
  • 4篇张俊忠
  • 4篇郭瑞超
  • 4篇曾小红
  • 4篇武自强
  • 4篇冯玲
  • 3篇张威
  • 3篇沙桦欣
  • 2篇郑艳玲
  • 2篇韩长志
  • 2篇高瑾
  • 2篇邓佳

传媒

  • 2篇生物学杂志
  • 2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西南农业学报
  • 2篇经济林研究
  • 2篇中国生物防治...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教学研究
  • 1篇山东农业科学
  • 1篇化学试剂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果树学报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草业科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大理学院学报...
  • 1篇西部林业科学
  • 1篇现代园艺
  • 1篇中南林业科技...

年份

  • 4篇2024
  • 14篇2023
  • 8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提高豆科树种抗干、热能力的T49MA菌株及其根瘤化种苗的培养方法
一种提高豆科树种抗干、热能力的T49MA菌株及其根瘤化种苗的培养方法,涉及一种生物菌种资源,尤其是一种能有效提高干热河谷地区豆科树种快速生长及具有优良抗旱能力即抗干、热能力的菌株及其根瘤化种苗的培养方法。本发明的T49M...
马焕成伍建榕曾小红周利平张东华郭瑞超
干热河谷根瘤菌对台湾相思无菌苗生长的影响
2016年
为了探讨不同根瘤菌对台湾相思幼苗的影响,采用分离自干热河谷地区野生豆科树种根瘤的根瘤菌菌株接种到台湾相思盆栽无菌幼苗上,60天后,测定台湾相思幼苗的苗高、地径,并对其结瘤情况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接种不同根瘤菌菌株对台湾相思幼苗的苗高及地径生长的影响是不同的,且与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无关,其中接种菌株swfu-02对台湾相思幼苗的生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其结瘤率也最高,可初步评选为促进台湾相思幼苗生长的根瘤菌菌株。
王芳高瑾张东华马焕成伍建榕
关键词:干热河谷台湾相思根瘤菌
云南油茶炭疽病病原鉴定及发病规律研究被引量:3
2023年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14个省份,油茶炭疽病的大量发生与流行对云南省油茶产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研究通过鉴定云南省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以及探究其病害发生发展规律,以期为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文中采用形态学特征结合分子系统学方法对云南主要油茶产区的炭疽病菌进行种类鉴定,并验证其致病性,同时对油茶炭疽病的传播途径、侵入途径等发生发展规律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三地区油茶炭疽病菌主要为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C.gloeosporioides和C.karstii;越冬试验表明,病原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的形式越冬,病果和病叶残留的分生孢子每果达115100个,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在室内干燥条件下,分生孢子可存活14个月;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低于10℃或高于35℃均不能萌发;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宜空气相对湿度为100%,低于75%则不能萌发;病菌可直接侵入或从伤口侵入;在22~29℃并保湿的条件下,潜育期为88~99 h.分析各试验结果发现,引起云南省油茶炭疽病的病原菌并不是单一的,并且温度和湿度是影响炭疽病菌孢子萌发的主要因素,病果和病叶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
吴峰婧琳陈健鑫王芳张东华伍建榕
关键词:病原鉴定越冬孢子萌发发病规律油茶炭疽菌
一种提高豆科树种抗干、热能力的A56WU菌株及其根瘤化种苗的培养方法
一种提高豆科树种抗干、热能力的A56WU菌株及其根瘤化种苗的培养方法,涉及一种生物菌种资源,尤其是一种能有效提高干热河谷地区豆科树种快速生长及具有优良抗旱能力即抗干、热能力的菌株及其根瘤化种苗的培养方法。本发明的A56W...
马焕成伍建榕曾小红周利平张东华郭瑞超
滇西红花油茶褐斑病病原鉴定、致病性及主要生物学特性研究被引量:7
2012年
为了给腾冲红花油茶(Camellia reticulataf.simpex Sealy)褐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实地调查与室内分离、鉴定及接种试验,对腾冲红花油茶褐斑病病原菌及其致病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红花油茶褐斑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科)的拟盘多毛孢属茶褐斑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guepini。该菌种在人工针刺接种条件下均能在大棚内表现出典型症状。并将发病叶片再分离,得到同样的病原。该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温度为10~30℃,最适25℃;产生分生孢子的温度为20~25℃,最适25℃;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为15~30℃,最适28℃。该病菌在pH4~8条件下均能生长和产孢,产生分生孢子最适pH5~6,分生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最适pH5。该菌对生长势弱或有伤口的植株有很强的致病性,并为红花油茶褐斑病病原学、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
伍建榕林梅穆丽娇杨光富段成波张东华
关键词:褐斑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紫茎泽兰发酵前后挥发油成分变化及其抑菌活性
2023年
分析紫茎泽兰微生物发酵前、后挥发油成分及其抑菌作用,为利用紫茎泽兰开发发酵饲料提供依据。利用GC-MS从紫茎泽兰发酵前、后挥发油中分别鉴定出40、43个化合物,含氧单萜类成分含量发酵后明显降低,从11.58%降低到7.12%,倍半萜烯类成分及含氧倍半萜烯类成分发酵后含量有所升高,分别由发酵前的28.9%、41.89%上升为发酵后的34.72%和46.32%。发酵后挥发油中柠檬烯、石竹烯等抑菌活性成分含量有所升高;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发酵后挥发油对粪肠球菌的抑菌活性较好,抑菌圈直径达到16.40 mm,且发酵后挥发油对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沙门氏菌的抑菌圈直径都要高于发酵前;发酵前、后挥发油的MIC、MBC值范围为2.5~10.0μL/mL。本研究为资源化利用紫茎泽兰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刘洋胡世俊张东华皋玉功闫晓慧
关键词:紫茎泽兰挥发油微生物发酵化学成分抑菌活性
森林病理学精品课程建设与探索被引量:3
2013年
为提高林业综合性人才培养水平,针对林业高等院校森林保护专业及林学专业《森林病理学》课程发展现状,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条件及课程建设等方面,总结和探讨了《森林病理学》精品课程的建设思路和建设过程。建设中应注重青年教师培养,加强教师团队质量;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模式不断改进,逐渐使课程形成一定的教学特色;编写本课程相对应的教材,完善教材体系;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并进行教学实践,实现了课程教学的资源共享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积极性;课程考核采取综合评定的方式并强化学习过程的重要性,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师队伍质量、丰富了教学手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伍建榕刘丽韩长志洪英娣张东华张俊忠
关键词:森林病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一种淡紫紫霉属真菌菌株及其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淡紫紫霉属真菌菌株及其应用,所述的淡紫紫霉属真菌菌株分类命名为<I>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I>,保藏单位: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保藏日:...
洪永生伍建榕马焕成魏玉倩洪英娣马翔张东华闫晓慧
文献传递
尖孢镰刀菌对秀丽隐杆线虫生物学特性及表达转录组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vsporum对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生物学特征的影响,明确线虫响应尖孢镰刀菌侵染的关键通路。【方法】将尖孢镰刀菌活性孢子和灭活孢子分别与秀丽隐杆线虫共培养,测定C.elegans寿命、体长、运动能力、繁殖力以及咽泵运动速率等基本生物学特征;进行全基因组测序,通过GO和KEGG分析明确线虫响应尖孢镰刀菌侵染的关键通路和生物学功能。【结果】尖孢镰刀菌活性分生孢子与线虫共培养可导致线虫寿命下降,虫体显著缩短,线虫繁殖力显著降低;但共培养并未对线虫的咽泵运动速率及运动能力产生明显影响。GO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先天免疫反应和氧化还原酶活性等生物学功能方面;KEGG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代谢外源性物质的细胞色素P450和脂肪酸代谢等通路。【结论】尖孢镰刀菌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基本生命活动有不利影响,这为深入探讨线虫响应尖孢镰刀菌的天然免疫机制及与植物免疫的相似性,从而寻找植物相关抗病基因奠定了基础。
易杏盈肖月张东华刘丽闫晓慧伍建榕
关键词:尖孢镰刀菌秀丽隐杆线虫生物学特征天然免疫转录组致病机制
一株樊庆笙氏红球菌及其获取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株樊庆笙氏红球菌(<I>Rhodococcus qingshenggii</I>)Srq‑21及其获取方法与应用,属于微生物应用技术领域。樊庆笙氏红球菌(<I>Rhodococcu sqingshenggi...
刘丽程欢董雅凤张东华伍建榕李进斌
文献传递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