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观世

作品数:4 被引量:26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2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篇油藏
  • 2篇盐岩
  • 2篇碳酸盐岩
  • 2篇缝洞
  • 2篇缝洞型
  • 1篇地下河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油田
  • 1篇油田储层
  • 1篇杀菌
  • 1篇剩余油
  • 1篇酸化
  • 1篇碳酸盐岩缝洞...
  • 1篇碳酸盐岩油藏
  • 1篇注水
  • 1篇物理模拟
  • 1篇裂缝
  • 1篇井筒
  • 1篇井网
  • 1篇井中

机构

  • 4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油长庆...

作者

  • 4篇丁观世
  • 2篇侯吉瑞
  • 2篇赵凤兰
  • 2篇李巍
  • 1篇姜康
  • 1篇檀朝东
  • 1篇李秋实
  • 1篇刘中春
  • 1篇刘天宇
  • 1篇斯文
  • 1篇张磊

传媒

  • 1篇钻采工艺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石油化工高等...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13
  • 1篇2012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可视化仿真模拟实验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可视化仿真模拟实验装置;包括有模型主体、背光源、监测装置和驱替系统;模型主体的下部设有模拟地下河的第一刻画缝洞,在第一刻画缝洞上方设有模拟孤立溶洞的第二刻画缝洞和模拟竖井的第三刻画缝洞,...
侯吉瑞丁观世李巍刘中春赵凤兰
文献传递
CCUS-EOR油藏井筒地面一体化生产协同管控系统设计研究
2025年
针对当前CCUS-EOR数字化系统中注入、驱油、埋存、采出、集输、回注各环节的数据和功能模块分散独立、协同性差等问题,设计了CCUS-EOR油藏井筒地面一体化生产协同管控系统。按照工业互联网顶层设计要求,采用微服务和容器化技术,构建了CCUS-EOR管控系统的架构和标准化的数据模型,设计了数据与模型管理、方案设计、生产运行三个功能单元,包括生产监控、油藏动态、注采井筒、地面集输、协同调控、数据管理等应用模块。研究表明:构建的CCUS-EOR生产协同管控系统可实现CCUS-EOR全流程数据融合、生产监控、工况诊断、完整性预警、协同决策、智能调控,为CCUS-EOR安全生产和提高采收率提供数据和平台支撑。
丁观世丁观世檀朝东檀朝东李秋实刘天宇冯钢
关键词:管控系统
酸化杀菌技术研究及在注水井中应用
2012年
从油藏物性着手,结合化验手段分析出地层渗透率下降是由于水质变化和细菌污染所引起,需要对油层进行酸化、杀菌以解堵增注。酸化液体系主要包括预处理液、前置液、氧化杀菌液、主体酸、后置酸,在确定酸化液体系后,开展了酸化液性能评价的室内实验,实验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酸化液的腐蚀性、杀菌性、防二次伤害及穿透性,实验结果表明该酸化液体系能满足文87区块的酸化增注要求。以室内实验为依据开展现场应用,文87-8井在施工前注入压力为36MPa、日注入量为33m3,施工后注入压力为21MPa、日注入量为70m3,酸化液的各组分体积为:预处理液4m3、前置液8m3、氧化杀菌液5m3、主体酸15m3、后置酸4m3、顶替液12m3,矿场实践表明该酸化液体系能满足文87区块的酸化增注要求。
张磊赵凤兰斯文姜康丁观世
关键词:酸化杀菌缓速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剩余油类型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6
2013年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具有储集空间特殊、连接方式复杂、流体流动规律复杂等的特点,这些特点导致水驱开发后剩余油特征差异很大。文中通过可视化物理模拟实验,模拟了不同缝洞组合模式的油藏底水驱替开发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缝洞型油藏剩余油分为:连通性差的孔洞剩余油、绕流油、阁楼油和油膜。与其他缝洞连通较差的孔洞几乎可以认为是封闭孔洞,因其无法进行油水置换从而形成剩余油;流体沿最低流动阻力方向流动导致重力效应降低,故在溶洞与裂缝出口处形成绕流油;沟通溶洞的裂缝在溶洞的低部位,故注入水无法达到顶端与油发生置换而形成阁楼油;受岩石表面润湿性、原油黏度以及温度的影响,在溶洞和裂缝表面易形成油膜。
李巍李巍侯吉瑞李海波丁观世
关键词:缝洞型油藏物理模拟剩余油影响因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