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辉
- 作品数:148 被引量:228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矿业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基于耳石微化学特征甄别黑鲷放流群体和野生群体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 2022年
- 基于耳石微化学特征研究甄别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放流群体和野生群体的可行性,并根据该特征对象山港捕获的黑鲷成鱼进行了群体判别。研究结果显示,向天然海水中加入适当淡水后形成养殖海水,养殖海水的Ba离子浓度显著高于天然海水(P<0.05);养殖黑鲷的耳石核心位置的Ba/Ca比值(C)、全耳石Ba/Ca比值(X)及Ba元素变异系数(CVI)均显著高于野生黑鲷(P<0.05)。耳石上的Ba/Ca比值可作为识别养殖黑鲷和野生黑鲷的微化学标志。以此为标志对象山港捕获的20尾黑鲷成鱼进行群体判别,结果表明2尾黑鲷为放流群体。
- 张翼张辉姜亚洲凌建忠刘尊雷李圣法
- 关键词:黑鲷耳石钡
- 锶元素对黑鲷幼鱼耳石的标记效果分析被引量:17
- 2018年
- 通过开展不同锶浓度养殖水体的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幼鱼耳石浸泡标记实验,验证利用该方法开展黑鲷幼鱼耳石指纹标记的可行性。研究结果显示:经7 d的浸泡标记,4个处理组幼鱼在特定耳石区位的Sr/Ca值均显著增加,形成了明显的耳石元素指纹标记;各标记处理组的标记成功率均为100%。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处理组和对照组黑鲷幼鱼在标记实验期间的生长率和死亡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表明该标记方法不会对受试黑鲷幼鱼产生显著负影响。浸泡标记处理可使受试幼鱼肌体内的锶浓度明显提升;标记结束17 d后,各处理组幼鱼肌体内的锶浓度大幅下降,18 mg·L^(-1)标记组幼鱼肌体内的锶浓度可降至对照个体水平。
- 张翼姜亚洲徐开达蒋宏雷焦海峰张辉程家骅李圣法
- 关键词:黑鲷耳石锶
- 用于头足类攀附聚集的仿海藻礁石群
- 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头足类攀附聚集的仿海藻礁石群,包括礁石群主体,礁石群主体包括多个呈蛋形结构的礁石块,多个礁石块堆积呈拱形结构的礁石群主体,礁石群主体的表面铺设有至少一柔性金属网,柔性金属网是由柔性金属丝编织而成的网格状...
- 杨林林袁兴伟张辉张翼 高小迪 朱越 宋小晶凌建忠
- 一种六角边型稚贝放流中间暂养器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六角边型稚贝放流中间暂养器,包括一六角边型容器,六角边型容器包括包括一箱体,箱体是一开口向上的正六边形箱体,箱体内安装有支架,支架包括六个周向排布的连接杆,连接杆的一端相互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与箱体的角...
- 许敏 宋小晶 王斐李惠玉 朱越张辉李建生肖黎
- 富锶水体处理对大黄鱼耳石和肌体中锶含量的影响被引量:7
- 2019年
- 利用富锶水体处理的大黄鱼(Larimichthy scrocea)耳石元素标记是小规格鱼体规模化标记的一种技术手段,而标记完成后鱼体中的锶残留量是否符合食品食用安全是增殖放流评估中重要一环。通过开展富锶水体对大黄鱼鱼苗的浸泡标记实验,探究受试鱼苗耳石Sr/Ca值对富锶水体标记过程的响应方式,研究耳石元素指纹标记稳定性,分析标记过程对受试鱼苗肌体和主要脏器中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为期7d、锶浓度含量3倍于天然海水的富锶水体的浸泡标记,受试鱼苗在特定耳石区段的Sr/Ca值显著增大,形成了与对照组个体在该耳石区段Sr/Ca值上的极显著差异(P<0.01);该差异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可视做上述处理过程所产生的耳石元素指纹标识。浸泡标记处理后,受试鱼苗肌肉、鳃、肝脏和肾中的锶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锶含量逐渐下降;在天然海水中暂养59d后受试鱼苗肌肉和上述脏器中的锶含量均可衰减至对照组的水平。
- 张辉姜亚洲袁兴伟张翼蒋宏雷焦海峰程家骅李圣法
- 关键词:大黄鱼标志放流锶耳石肌体
- 带有拱形金属支撑的镂空养殖网笼
- 本实用新型提供带有拱形金属支撑的镂空养殖网笼,包括多个网笼主体,网笼主体包括一框架,框架是一长方体结构的框架,框架内填充有礁石,框架的侧壁安装有竖直等间距排布的纵杆,框架的顶部和框架的底部分别安装有纵横交错的横杆;框架的...
- 许敏宋小晶严利平朱越程晓鹏张辉张翼高小迪
- 一种适用于海藻场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双拖网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海藻场生境的大型底栖动物双拖网,包括拖网主体,拖网主体包括两个网囊,相邻两个网囊通过四根连接杆相互焊接连接;网囊包括前部和后部,网囊的前部包括一长50cm、高40cm、宽50cm的矩形框架,矩形框...
- 许敏肖黎王倩李家胜张辉刘勇刘尊雷李惠玉
- 基于COⅠ基因序列的东、黄海区野生与养殖大黄鱼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8
- 2016年
- 为研究野生与养殖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对大黄鱼8个野生群体及6个养殖群体共336个样本的线粒体COⅠ基因部分序列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分析。实验最终获得序列片段长621 bp,总变异位点38个,简约信息位点23个,单变异位点15个,其中野生群体包含38个变异位点,占总变异的100%,养殖群体包含8个变异位点,占总变异的21.05%。在所有样本中共检测出单倍型34个,单倍型多样性为0.587,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94,野生及养殖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714-0.952、0.000-0.581。大黄鱼养殖与野生两个组群间的遗传分化指数为0.04982,占总变异的4.98%,差异极显著(P〈0.01),组群间群体间的变异占1.46%(P〉0.05),群体内的变异占93.56%(P〈0.01)。以上结果表明,大黄鱼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显著低于野生群体,两者的遗传多样性程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养殖群体间或野生群体间不存在显著的遗传分化,而养殖与野生两大组群间存在着显著的遗传分化。此外,通过对群体遗传结构及进化树的分析表明,东、黄海大黄鱼应属于同一地理种群,但两者间存在较低程度的遗传分化现象,黄海的大黄鱼群体遗传多样性高于东海群体。本研究可为大黄鱼种质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 谌微张凤英王景魏鸿擎姜亚洲张辉凌建忠程家骅马凌波
- 关键词:大黄鱼遗传分化
- 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栖息地适宜性研究
- 2024年
- 为了解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生态学特征,利用2016年5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17年1月(冬季)东海和黄海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结合全球海洋环境数据集(GMED)和哥白尼海洋环境监测系统(CMEMS)中提取的水深、温度、盐度、叶绿素a和溶解氧等环境变量,开展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栖息地季节性分布特征研究。利用增强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BRT)方法确定各环境因子在HSI模型中的权重,通过赋予环境变量权重的算术平均值算法和几何平均值算法构建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交叉验证的方法确定银鲳各季节最适的HSI模型。结果显示:春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水深(43.47%),最适范围为20~33 m;夏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叶绿素a(67.18%),最适范围为5.36~5.90 mg·m^(-3);秋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温度(33.96%),最适范围为21.16~23.81℃;冬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溶解氧(37.65%),最适范围为287.31~297.49 mmol·m^(-3)。在HSI模型的算法选择中,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发现,4个季节银鲳HSI模型均以赋予环境因子权重的算术平均值算法为最适。研究表明,HSI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各季节资源分布和栖息地生境特征,对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分布动态的掌握和预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张辉姜亚洲刘尊雷严利平李建生凌建忠程家骅
- 关键词:黄海南部银鲳栖息地
- 基于框架法的东黄海日本鲭产卵群体形态差异分析被引量:21
- 2011年
- 利用2010年1月至5月在闽南、闽东、温台和烟威渔场采集的254尾产卵期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样品,分析了4个海域日本鲭产卵群体的形态差异。每尾样品先以框架测量法(truss method)测定20个框架的数据;再利用相对生长测定法(allometric method)对框架数据进行标准化,消除个体大小差异对分析的影响。用254尾样品标准化后的框架数据进行的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提取了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为86.63%。第2主成分主要受第二背鳍基底长度和臀鳍基底长度的影响;第3主成分主要受鳃盖腹部末端至腹鳍起点距离的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个日本鲭产卵群体的形态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体型的长短引起的。通过逐步判别分析(Stepwise 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DFA)建立了4个日本鲭产卵群体的判别公式,其判别准确率P1为97.06%~100%,判别准确率P2为97.14%~100%,综合判别率为99.2%。研究结果显示,源自4个海域的日本鲭产卵群体具有显著的形态差异。本研究旨在为东黄海日本鲭种群的划分从形态特征上提供科学依据。
- 刘楚珠严利平李建生吕振波张壮丽张辉李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