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傅守祥

作品数:158 被引量:700H指数:15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哲学宗教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141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4篇文化科学
  • 54篇文学
  • 21篇哲学宗教
  • 11篇艺术
  • 10篇政治法律
  • 4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医药卫生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4篇大众
  • 43篇大众文化
  • 43篇文化
  • 20篇审美
  • 16篇文学
  • 13篇女性
  • 12篇艺术
  • 11篇文化产业
  • 9篇世俗
  • 8篇女性主义
  • 8篇文化批评
  • 8篇消费主义
  • 8篇美学
  • 8篇化生
  • 7篇人文
  • 7篇文化经济
  • 7篇文化生态
  • 7篇文明
  • 7篇范式
  • 5篇文学经典

机构

  • 39篇华东政法大学
  • 34篇浙江大学
  • 34篇温州大学
  • 28篇中国传媒大学
  • 16篇浙江行政学院
  • 8篇中共浙江省委...
  • 6篇浙江传媒学院
  • 5篇浙江财经大学
  • 4篇山东大学
  • 3篇湖州师范学院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黑龙江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新疆大学

作者

  • 153篇傅守祥
  • 10篇应小敏
  • 3篇李馨
  • 3篇魏丽娜
  • 1篇林琳
  • 1篇傅守祥
  • 1篇胡雯
  • 1篇钱蓓慧
  • 1篇高捷
  • 1篇魏丽娜

传媒

  • 7篇中共浙江省委...
  • 5篇浙江社会科学
  • 4篇深圳大学学报...
  • 4篇探索
  • 4篇温州大学学报...
  • 4篇江苏行政学院...
  • 3篇社会科学战线
  • 3篇观察与思考
  • 3篇中国图书评论
  • 3篇淮阴师范学院...
  • 3篇宁夏党校学报
  • 3篇艺术百家
  • 3篇杭州(生活品...
  • 2篇解放军艺术学...
  • 2篇兰州学刊
  • 2篇长白学刊
  • 2篇内蒙古社会科...
  • 2篇哲学研究
  • 2篇文学评论
  • 2篇决策探索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8篇2021
  • 7篇2020
  • 6篇2018
  • 7篇2017
  • 6篇2016
  • 6篇2015
  • 9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5篇2010
  • 9篇2009
  • 6篇2008
  • 20篇2007
  • 9篇2006
  • 7篇2005
  • 22篇2004
  • 6篇2003
15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经典美学的危机与大众美学的崛起被引量:17
2007年
在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笼罩下,日常生活的意义被放大为文化的中心并被神圣化,而昔日的现代性的神圣价值则被日常化;技术和市场在文化领域的强力介入使当今时代出现了一种明显的文化泛化与审美泛化的趋势。从经典艺术美的陶冶到关注身体感觉和生理欲念的快感美学,从经典艺术的“人”之代言到当代文化的大众体验,从经典艺术的文字想像到大众文化的图像复现,从经典艺术的观念幻象到大众文化的身体喜剧,经典美学迅速进入了自身的当代转型和现实重构,其文化立场和理论视域理应做出全面调整。
傅守祥
关键词:消费主义审美泛化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与文化产业——批判理论的批判与中国语境的规范
2004年
大众文化的崛起与文化产业的兴盛带来了许多理论话题与现实问题。西方有影响的文化理论与批评话语引进新中国后,刺激了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开展,也解决了一部分中国的大众文化现实问题,至今仍是我们走向中国大众文化理论所必须汲取的话语资源。但我们要警惕和防止以“他者”的文化眼光来遮蔽中国本土的问题情况,或把西方社会的文化问题硬性移植到中国而变成“假想敌”。
傅守祥
关键词:伯明翰学派文化经济文化批评
大众文化的现代性悖论:技术物性的固化与日常感性的想像
2006年
在大众文化审美形象化和欢乐身体化的今天,大众文化语义学维度的审美思考却越来越匮乏甚至一度消失。人的存在确实需要现代经济和技术,但又不能仅限于现代经济和技术:如果说大众文化带有很大的技术“物性”,那么人不是物;如果说大众文化诱惑、满足、填塞着人的日常感性欲望,那么人不仅仅是日常感性的存在;如果说大众文化造就着一个市场秩序似的标准化感受,那么人是不能完全被标准化的。在日常感性得到较好满足的先进国家,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显得很理直气壮,然而,在日常感性相对匮乏的中国大陆,大众文化的具体效益还是相当复杂的。
傅守祥
关键词:大众文化市场逻辑
精神的异变与心灵的救赎——论俄瑞斯忒斯主题在奥尼尔《悲悼》三部曲中的现代性呈现被引量:2
2007年
作为一个颇有争议的文学母题,作为古希腊文化对人类命运与生存境况的特别关注,俄瑞斯忒斯主题始终内涵着古老而又常青的生命回响和神圣启示,各个时代诸多戏剧家借助它展现和寄寓其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现实悖谬的反抗。美国戏剧之父奥尼尔在其著名悲剧《悲悼》三部曲中,为古老的俄瑞斯忒斯主题注入了现代心理学因素,从而更深刻地探索到了人类灵魂的最隐秘处,从潜意识层面反映出人类精神上的生存困境,并以重塑自由意志和自愿选择受难的方式,最终从根本上实现了对命运的抗争和对心灵的救赎。
傅守祥
关键词:《悲悼》
诗性正义与活用经典——兼论外国文学经典研究的立场、方法及路径被引量:3
2016年
外国文学经典是世界文化传承的核心,反映了特定时代的人类精神风貌和文明状态,体现了某一作家在特定文化情境中的生命体验与情感想象。文学经典的共同特征是思想的穿透力、情感的深刻性、语言与体裁的独创性、想象的延展性。大数据时代的外国文学经典研究是容量巨大的"话语场",各种力量形成的对话与张力使其文本意义得以不断增殖、演化与传播。善读外国文学经典,在反复精读中领悟其中积淀的深厚内涵,必叫人得自由、持正义、育人性;活用外国文学经典,使之成为有效"介入"生命历程的"秘笈"与"宝典"。阅读因自由而美丽,文学经典因诗性正义而厚德载物。
傅守祥魏丽娜
关键词:外国文学诗性正义活用
大众文化的消费逻辑
2008年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形态,最早产生于西方社会,兴盛于20世纪30年代后的欧美发达国家。改革开放后,尤其是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也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在城市里,大众文化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主要消费内容;而且,从大众文化的发展态势来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以及闲暇时间的大量增加。
傅守祥
关键词:文化工业中国大众文化中国当代文化文化矛盾主导文化
启蒙精神的高度与限度——试论理性悲剧《浮士德》的启示意义被引量:7
2004年
作为一部人类灵魂与时代精神的发展史,《浮士德》既是对"浮士德精神"的颂歌,也是对浮士德式追求的反思;既是对人的自信,也是对人的怀疑;既是对现实生活的肯定,更是对理想生活的呼唤。
傅守祥
关键词:启蒙思想浮士德精神
审美范式的世俗化:艺术哲学的重构与审美风尚的改变被引量:15
2007年
大众文化的主流化发展和审美生活化图景的弥散,使当代美学走出经典美学的认识论路径、本体论路径和心理学路径,进入新的理论整合期,艺术哲学的视野明显扩大并形成与生活世界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审美风尚逐渐偏重功利性,世俗性的审美趣味基本取代了崇高与理想,但是这其中潜藏着的审美文化超越性消退的危机值得关注。随着人们对大众文化内在特征的体认加深,一个多元文化形态协调发展的文化新格局必将到来。
傅守祥
关键词:审美范式世俗化艺术哲学大众文化审美风尚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红楼梦》人物——试论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双性气质”被引量:7
2004年
西方现代心理学和宗教女性主义所标举的“双性气质”理论 ,对理解《红楼梦》主旨及其人物形象有着崭新的意义。以王熙凤和贾宝玉为个案 ,着重分析了“女性的男性气质”和“男性的女性气质” ,认为《红楼梦》所塑造的人物具有超越时代超越社会性别的“双性”人格特征 ,他们集中展现了小说家卓越的艺术追求和人文理想。
傅守祥
关键词:双性气质社会性别角色阿尼玛原型阿尼姆斯原型
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美学转向被引量:3
2011年
20世纪美学从以美的本质为重心转向以审美经验的探讨为重心,在关注艺术美的同时强调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本身的意义。大众文化的主流化发展和审美化弥散,使当代美学走出经典美学的认识论路径、本体论路径和心理学路径,进入新的理论整合期,艺术哲学的视野明显扩大,并形成与生活世界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审美风尚逐渐偏重功利性,世俗性的审美趣味基本取代了崇高与理想,严格自律的审美观念正在被一种泯灭了界限的泛审美观念取代。日常生活意志的感性需求持续高涨和精神崇高性的失落尽管不是绝对对立的,但是这其中潜藏着的审美文化超越性消退的危机值得关注。审美生态的更替与当下关怀的世俗性、身体美学的可能与审美体验的纵深性、大众文化的张力与审美观念的生成性,成为现代性转向后的题中之义。
应小敏傅守祥
关键词:大众文化时代身体美学艺术哲学世俗化
共16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