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晓刚

作品数:7 被引量:4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安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电子电信

主题

  • 3篇丁炔
  • 3篇
  • 2篇脱氯
  • 2篇化合物
  • 2篇还原脱氯
  • 2篇红外
  • 2篇
  • 1篇等效温度
  • 1篇调制传递函数
  • 1篇丁烯
  • 1篇乙烷
  • 1篇异噁唑
  • 1篇荧光
  • 1篇三氟
  • 1篇三氟甲基
  • 1篇杀虫
  • 1篇杀虫活性
  • 1篇射线衍射
  • 1篇碳纤维材料
  • 1篇透过率

机构

  • 7篇西安工程大学
  • 2篇哈尔滨工业大...
  • 2篇浙江省化工研...
  • 1篇蚌埠玻璃工业...
  • 1篇化工研究院

作者

  • 7篇孙晓刚
  • 4篇吕萍
  • 3篇孔小林
  • 2篇李云红
  • 2篇严回
  • 2篇向绍基
  • 1篇宋鹏
  • 1篇宋鹏
  • 1篇韦伟
  • 1篇廉继红
  • 1篇朱冰春
  • 1篇郑长征
  • 1篇姬文娟
  • 1篇孙晓刚
  • 1篇孙海
  • 1篇王栋
  • 1篇苏雪平
  • 1篇张秋颖

传媒

  • 1篇浙江化工
  • 1篇有机氟工业
  • 1篇中国科技成果
  • 1篇农药学学报
  • 1篇江苏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8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红外热像系统性能测试研究
分析了热像仪参数测试仪的基本结构,介绍了热像仪参数测试仪的发展现况,并对热像仪最小可分辨温差、系统调制传递函数和噪声等效温差等参数的测量方法进行了调研,给出了具体的测试方法。
李云红孙晓刚廉继红
关键词:最小可分辨温差调制传递函数
文献传递
含三氟甲基异噁唑啉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杀虫活性被引量:1
2013年
以取代α-三氟甲基苯乙烯和取代的肉桂醛肟为原料,经过1,3-偶极环加成反应,合成了16个未见文献报道的含三氟甲基异噁唑啉结构的目标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和LC-MS确认。初步杀虫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500 mg/L下,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斜纹夜蛾Prodenia litura和粘虫Mythimna sepatara具有一定的杀虫活性,其中ZJ11对粘虫的致死率达100%,即使在100 mg/L下,其致死率仍达80%。
吕萍姬文娟韦伟孙晓刚朱冰春孔小林
关键词:1,3-偶极环加成杀虫活性
制备六氟-2-丁炔的工艺研究被引量:3
2012年
以六氟-2,3-二氯-2-丁烯(R1316)为原料,采用锌粉脱氯还原的方法,研究并制备目标产物六氟-2-丁炔。通过对反应溶剂、温度、时间和原料摩尔配比的考察,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寻找制备六氟-2-丁炔的最优条件。实验发现最优的反应条件是以N,N-二甲基甲酰胺做反应溶剂,80℃下反应3.0 h,摩尔比n(R1316)∶n(Zn)=1.0∶1.0,并在此条件下以工业品为原料制备得到GC纯度≥95%的六氟-2-丁炔,产率69%。
孙晓刚吕萍张秋颖孔小林向绍基郑长征
关键词:锌粉还原脱氯
红外表征含氟气体化合物1-氯-2,2-二氟乙烯和六氟-2-丁炔
2013年
按照文献的方法合成了1-氯-2,2-二氟乙烯和六氟-2-丁炔两种含氟气体,并首次报道了其IR光谱.采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得到的红外数据与实验测得的红外数据在吸收峰位置和吸收强度两方面都-致。并且在理论计算的基础上首次9-3属了实验得到的含氟烯烃1-氯-2.2-二氟乙烯和含三氟甲基的炔烃六氟-2-丁炔这两个含氟气体化合物在中红外(4000~400)cm-,内各官能团振动的红外吸收峰,同时也详细的归属了1-氯-2,2-二氟乙烯和六氟-2-丁炔中各含氟官能团的不同振动形式及其吸收峰的位置。
吕萍孙晓刚孙海严回孔小林向绍基
关键词:红外光谱
含氟化合物R122和R1316锌粉还原脱氯的工艺研究
为了将废弃物资源重新利用起来,实现变废为宝。本论文以浙江省化工研究院(中化蓝天研发中心)在生产制冷剂2,2-二氯-1,1,1-三氟乙烷(R123)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1,2,2-三氯-1,1-二氟乙烷(R122)和副产物2...
孙晓刚
红外热像精确测温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2019年
本项目为基础研究项目,属于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辐射测温领域.红外热像测温技术是当今迅速发展的高新技术之一,已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准军事和民用等领域,并发挥着其他产品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项目在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等项目资助下,以红外热像测温原理为基础,以精确测量目标表面温度场分布为手段,以碳纤维材料、服装面料、红外医学图像为研究对象,建立红外热像测温物理模型及目标温度场和等效温度场的转换模型,在红外热像温度建模及测量技术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下:(1)建立了红外热像测温物理模型.根据热辐射理论和红外热像仪的测温原理,系统分析了各种因素对红外热像仪测温的影响,得到被测物体表面发射率、吸收率、大气透过率、环境温度和大气温度对测温误差影响的关系.
李云红李弘昊宋鹏宋鹏廉继红孙晓刚孙晓刚
关键词:红外热像等效温度大气透过率碳纤维材料辐射测温大气温度
C_(24)H_(16)N_7O_9Sm的晶体合成、结构与性质研究
2013年
用水热合成法合成了配合物C24H16N7O9Sm,并通过X单晶衍射测定了晶体结构.该配合物是以单核零维分子形式存在,中心离子Sm3+分别与邻菲啰啉上的氮原子和硝酸根上的氧原子以双齿螯合方式配位,配位数是10.通过红外、紫外、荧光光谱分析及热重分析,表明标题配合物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292cm-1处有一强的紫外吸收峰,在634nm处的荧光发射峰强度最大,为Sm3+的4 G5/2→6 H9/2的电荷跃迁的特征发射光谱.
严回孙晓刚王栋吕萍郑长征
关键词:稀土配合物晶体结构X射线衍射热重分析荧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