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娟娟
- 作品数:3 被引量:69H指数:2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不同人工植被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变化被引量:6
- 2014年
- 探讨了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植被下土壤总有机碳(TOC)、3种氧化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CMI)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0~100 cm土层,不同人工植被下土壤总有机碳、3种活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但整个土壤剖面总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含量均表现为刺槐>柠条>撂荒地>坡耕地,且差异主要在0~40 cm土层;同一土层,不同人工植被下3种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有效率表现为低活性有机碳(0.67~2.02 g·kg-1,10.47%~33.00%)>中活性有机碳(0.12~1.38 g·kg-1,6.44%~22.52%)>高活性有机碳(0.03~0.68 g·kg-1,2.10%~11.09%)。不同人工植被下有机碳活性越强,则其CMI的差异越大且影响深度越深,相比坡耕地,3种人工植被均显著提升了0~100 cm深各土层高活性有机碳CMI,且平均增幅表现为刺槐(213.9%)>柠条(152.4%)>撂荒(82.6%),中和低活性有机碳CMI只在人工刺槐和柠条林下100 cm深各土层显著增加。综上,人工林植被具有提升100 cm土壤碳库及其质量的潜力,且总体以刺槐效果较佳。
- 安娟娟陈少锋赵发珠杨丽霞韩新辉康迪杨改河
- 关键词:人工植被土壤活性有机碳黄土丘陵区
- 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群落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关系研究被引量:61
- 2014年
- 为探讨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类型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关系,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相关性分析对5种不同植被群落特征、多样性、土壤碳氮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组成主要为菊科、禾本科和豆科,这3大科植物在该区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不同植被类型群落Gleason丰富度指数为30 a撂荒地最大,16 a撂荒地最小,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Sheldon均匀度指数均为30 a刺槐林(Robinia pseudoacacia)最大,16a撂荒地最小;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递减,其平均含量在0~30 cm和30~100 cm土层从大到小为30 a刺槐林>30 a撂荒地>16 a刺槐林>30 a柠条林(Caragana microphylla)>16 a撂荒地,30 a刺槐林表现出较好的土壤碳氮累积效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群落物种多样性与土壤有机质、全氮之间显著相关(P<0.05),表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是影响植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关键生态因子.
- 杨丽霞陈少锋安娟娟赵发珠韩新辉冯永忠杨改河任广鑫
-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植被类型群落多样性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
- 黄土丘陵区典型人工植被土壤碳、氮、磷库动态特征
-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长期人工植被恢复下土壤碳、氮、磷固存效应及其互作关系,本研究选取陕北安塞县退耕还林区典型人工刺槐、柠条林及撂荒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长期不同人工植被下土壤碳、氮、磷全量及其...
- 安娟娟
- 关键词:人工植被黄土丘陵区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