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练

作品数:10 被引量:118H指数:6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腰椎
  • 3篇椎间盘
  • 3篇后路
  • 2篇盘移位
  • 2篇椎间盘移位
  • 2篇微创
  • 2篇疗效
  • 2篇内窥镜
  • 2篇近期疗效
  • 2篇窥镜
  • 2篇脊柱
  • 2篇分化
  • 2篇成骨
  • 1篇信号
  • 1篇信号通路
  • 1篇性关节炎
  • 1篇胸腰椎
  • 1篇胸腰椎后路手...
  • 1篇腰椎后
  • 1篇腰椎后路

机构

  • 8篇四川大学华西...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海南医学院附...
  • 1篇泸州医学院附...
  • 1篇武汉市六七二...

作者

  • 10篇徐练
  • 8篇孔清泉
  • 5篇宋跃明
  • 5篇李晓龙
  • 4篇曾建成
  • 2篇杨进
  • 2篇刘立岷
  • 2篇赵亮
  • 2篇刘浩
  • 2篇胡帅
  • 2篇刘印
  • 2篇唐俊
  • 2篇何舰
  • 2篇牟帅
  • 2篇唐涛
  • 1篇周忠杰
  • 1篇龙丹
  • 1篇杨梅
  • 1篇龚全
  • 1篇李胜富

传媒

  • 4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华西医学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四川医学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的临床应用进展被引量:2
2014年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腰椎感染、创伤、肿瘤以及腰骶部畸形等疾病的传统术式,其开展历史已近百年。然而,由于传统腰椎融合术需对肌肉等软组织进行广泛剥离和长时间牵拉,致使术后慢性腰痛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近年来,伴随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结合传统腰椎融合术与微创技术的全新手术方式——微创腰椎椎间融合术应运而生。其优势在于能获得与传统腰椎融合术相同或相近手术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椎旁软组织的损伤,同时减少术中失血量,缩短术后住院及康复时间,降低术中、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等。因而近年来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脊柱工作者的青睐。现就该类技术的临床应用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徐练孔清泉
关键词:腰椎微创技术椎间融合术前路后路
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近期疗效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 探讨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7月-2013年1月,采用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57例。男39例,女18例;年龄13~46岁,平均26.7岁。29例有明确腰部外伤史。均为单节段单侧椎间盘突出,其中L4、522例,L5、S135例。离断骨块为侧方型25例,中央型32例;位于L4椎体后下缘9例,L5椎体后上缘13例,L5椎体后下缘8例,S1椎体后上缘27例。均采用症状侧单侧入路(椎板间或椎间孔入路),镜下摘除突出椎间盘、部分或完全切除离断的骨块。结果 术中均准确定位,无神经根损伤、血肿形成及硬膜囊撕裂等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20~85 min,术中透视次数2~15次,术中出血量3~10 mL。术后影像学检查示离断骨块未切除16例,部分切除32例,完全切除9例;椎间盘均彻底摘除。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64个月,中位时间16个月。术后6个月根据Macnab术后疗效评定标准,获优48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94.7%。结论 经症状侧单侧入路经皮脊柱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椎体后缘离断,具有损伤小、对腰椎正常结构破坏小、出血量少、康复时间短等优势,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明确。
左云周孔清泉李晓龙徐练胡帅曾建成宋跃明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近期疗效
重度腰椎滑脱症固定融合节段范围探讨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分析经后路复位治疗的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的病历资料,探讨重度腰椎滑脱症的最佳固定节段范围。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2年3月收治的21例重度腰椎滑脱症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后路椎管减压、双向Schanz钉固定并复位滑椎、椎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结合“不稳定区”概念与脊柱畸形的特点综合判断固定融合范围。对比并分析手术前后椎体滑脱程度、骨盆入射角(PI)、腰骶角及脊柱冠状面畸形情况。临床体检、神经肌电图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状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功能障碍指数分别评估患者手术前后临床及下肢功能活动状况。三维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21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术后12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观察指标如VAS评分、PI角等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儿童重度腰椎滑脱,如未合并结构性脊柱侧凸畸形,建议固定融合至PI角〉60°的上端椎,并尽量保护相应节段脊柱后方韧带复合体,预防相邻节段出现节段性不稳或滑脱。对于成人重度腰椎滑脱,如未合并其他脊柱疾患,复位滑椎后可采用单节段固定融合;如滑脱未复位,建议采用双节段或多节段固定融合。
徐练周忠杰杨进孔清泉刘立岷曾建成刘浩宋跃明
关键词:重度腰椎滑脱症后路复位
胸腰椎后路手术并发隐性脑脊液漏治疗经验总结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 总结胸腰椎后路手术并发隐性脑脊液漏的治疗经验,探讨切口部位引流管留置最佳时间,分析降低脑脊液切口漏出风险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3年1月,胸、腰椎后路手术后发生隐性脑脊液漏的26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5例,女11例;年龄36~59岁,平均48.7岁。术后出现头痛19例;恶心5例,其中呕吐3例。23例引流管通畅、术后2 d内无脑脊液从皮肤切口漏出者,于第3天行夹闭引流管试验,其中21例无脑脊液切口漏出并拔管;2例出现脑脊液切口漏出,保守处理后第10天拔管。3例术后2 d内出现脑脊液切口漏出且保守处理无效者,再次手术清创、缝合切口,并留置引流管,术后第3天明确无脑脊液切口漏出后拔管。患者拔管后继续卧床3~5 d。结果 患者切口均愈合,愈合时间7~15 d,平均8 d。无1例出现切口感染、持续性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拔管后患者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均立即缓解。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6个月时MRI检查示手术部位无1例出现皮下硬脊膜假性囊肿。结论 切口缝合质量是预防胸腰椎后路手术并发隐性脑脊液漏的关键因素。在保证缝合质量的前提下,可于术后第3天拔管。拔管前行夹闭引流管试验明确有无脑脊液切口漏出,以减少拔管后脑脊液从手术切口漏出的风险。
李晓龙徐练孔清泉杨进宋跃明李涛刘立岷龚全曾建成刘浩
关键词:胸腰椎后路手术引流
成都地区成人股骨头坏死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27
2018年
目的调查成都地区成人股骨头坏死的患病情况及发病特征,并进一步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自行设计调查表格,采用入户或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对544例(797髋)股骨头坏死患者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包括患者一般情况、危险因素、诊断、分期及治疗情况等。并在此基础上,对上述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544例患者,其中男性392例,女性152例,男女之比为2.58∶1;年龄19~90岁,平均55岁;双侧同时发生股骨头坏死253例(46.51%);初次诊断股骨头坏死中国际骨循环学会分期,Ⅰ期3.64%,Ⅱ期6.15%,Ⅲ期8.41%,Ⅳ期81.81%。病因构成为酒精性(52.39%)、激素性(16.18%)、创伤性(11.58%)、先髋发育不良性(5.88%)及其他类型(13.97%)。结论成都地区成人股骨头坏死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疾病分期以Ⅲ~Ⅳ期所占比例最大;酒精或激素的大量摄入是导致成人股骨头坏死的主要原因,其中男性以酒精性为主,女性以激素性为主。
唐涛苟远涛唐俊何舰牟帅赵亮臧振峰徐练杨梅李燕
关键词:股骨头骨坏死成人流行病学
椎间孔入路经皮脊柱内镜治疗无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穿刺点位置选择研究被引量:27
2016年
目的应用全腹三维重建CT测定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Half-Half技术治疗无脱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穿刺位点距离和穿刺水平角度范围,为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技术提供更全面精确的临床参考数据;通过术前测定的数据研究椎间孔入路PELD(transforaminal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TD)临床实践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至2015年10月,我院应用PETD治疗的6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包括全腹三维重建CT、腰椎三维重建CT和腰椎MRI),其中男38例,女27例;年龄25-73岁,平均(37.58±7.14)岁。术前通过全腹三维重建CT测定和明确以下影像学指标:椎间盘突出节段、穿刺入针点距离棘突的体表水平距离(D1)、关节突腹侧缘水平连线与皮肤交点距离棘突中点距离(D2)、横断面上入针最大水平角度α、横断面上入针最小水平角度β(穿刺时既不受小关节突阻挡,也不损伤内脏)。应用术前测定的数值指导PETD临床实践,结合术中穿刺位置情况,来判定测定的数值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并计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比率大小。结果术前全腹CT测量D1距离在L(1-2)至L5-S1水平分别为8.4-10.9 cm、9.6-12.7 cm、11.1-14.3 cm、12.4-15.7 cm、13.6-15.9 cm,随目标节段的下降,旁开距离逐渐增大,且受患者体重指数的影响(P〈0.05)。D2距离同样受患者体重指数的影响(P〈0.05),在L1-2至L5-S1水平分别为12.2-15.9 cm、12.7-16.3 cm、13.4-17.6 cm、14.9-18.4 cm、15.1-18.5 cm。入针最大水平角度在L(1-2)至L5-S1水平分别为17°-29°、14°-25°、11°-22°、6°-18°、6°-13°,不同体重指数患者入针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侧入针最小水平角度在L(1-2)至L(3-4)水平分别为13°-16°、7°-13°、2°-5°,在下腰椎L(4-5)和L5-S1节段则分别为2°-4°�
刘印孔清泉徐练李晓龙蔡鹏宋跃明
关键词:椎间盘移位影像学评估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方法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对55例(79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患者进行疗效分析,其中男21例,女34例,单侧31例,双侧24例,平均年龄51岁(19-76岁)。按Crowe分型,Ⅰ型21例27髋,Ⅱ型17例26髋,Ⅲ型12例20髋,Ⅳ型5例6髋。主要临床表现为髋部疼痛及跛行。分别通过Harris评分及X线检查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指标。结果平均手术时间(118±15)min,平均出血量(345±91)m L,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6±8)个月,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月Harris评分分别为(48.8±11.8)分、(71.8±5.9)分、(90.2±4.0)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肢体较术前平均延长(2.2±0.7)cm。X线检查提示所有患者假体位置均安放良好。随访期内有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坐骨神经牵拉损伤表现,4周后自行恢复,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脱位、深静脉血栓、异位骨化、假体周围感染及骨折、假体松动及下沉等并发症。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的近期疗效确切,可有效解除患者疼痛、改善其功能。
何舰徐练唐涛苟远涛唐俊牟帅臧振峰赵亮
关键词: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近期疗效
miR-93-5p靶向调控Smad5表达抑制小鼠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的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mi R-93-5p是否通过靶向调控其预测靶基因Smad5的表达,从而抑制小鼠MSCs C3H10T1/2细胞的成骨分化。方法构建Smad5 3’-UTR-荧光素酶报告载体(pmi R-RB-REPORTTM),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观察mi R-93-5p对Smad5 3’-UTR荧光素酶活性的影响,鉴定Smad5是否为mi R-93-5p的靶基因。将mi R-93-5p mimics(M组)与mi R-93-5p inhibitor(In组)及其对应的阴性对照组mi R-93-5p mimics阴性对照(MC组)与mi R-93-5p inhibitor阴性对照(In C组)分别转染至C3H10T1/2细胞中,并进行成骨诱导培养,48 h后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q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Smad5在m RNA及蛋白水平的相对表达量;14 d后通过茜素红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外钙盐的沉积情况,了解mi R-93-5p对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的调控效应。结果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显示,mi R-93-5p能与Smad5 m RNA3’-UTR特异性结合,抑制其荧光素酶活性(P<0.05)。q RT-PCR检测示,M组及In组Smad5的m RNA相对表达量与对应阴性对照组MC组及In 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示,M组及In组Smad5蛋白相对表达量与对应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组较MC组表达量下调,而In组则较In C组表达量上调。茜素红染色示,M组钙盐沉积较MC组明显减少,而In组则较In C组钙盐沉积明显增多。结论Smad5是mi R-93-5p的靶基因,mi R-93-5p可通过靶向调控Smad5的表达,抑制小鼠C3H10T1/2细胞成骨分化。
徐练李晓龙刘印孔清泉龙丹李胜富
关键词:C3H10T1/2细胞SMAD5成骨分化小鼠
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马尾神经损伤患者的经皮内窥镜治疗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评价经皮内窥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 )伴马尾神经损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华西医院收治的 LDH 合并马尾神经损伤患者96例。采用经皮内窥治疗69例,于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末次随访按 Nakano 等的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6例,其中男38例,女28例,平均随访时间16(9~36)个月,腿痛 VAS 评分术前(7.68±1.12)分,术后末次随访(1.01±0.81)分,腰痛 VAS 评分术前(7.51±1.21)分,术后末次随访(1.63±1.42)分,腿痛与腰痛 VAS 评分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按 Nakano 评分进行疗效评定:优23例,良21例,可18例,差4例。术后3个月随访 MRI 均见受压迫的神经减压良好、突出的髓核摘除彻底。结论经皮内窥镜对 LDH 伴马尾神经损伤治疗是一种可行的微创技术,能够彻底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胡帅孔清泉徐练李晓龙左云周曾建成宋跃明
关键词:腰椎椎间盘移位脊髓疾病微创性
调控成骨细胞分化及骨形成关键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4
2014年
目的综述在成骨细胞分化及骨形成过程中起关键调节作用的相关信号通路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与成骨细胞分化及骨形成信号通路相关的文献,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目前已发现多条信号通路参与了成骨细胞分化及骨形成的调节,其中BMP-Smads、Wnt/β-catenin、Notch、Hedgehog、FGF信号通路的作用最关键。这些信号通路不但自身具有较复杂的调控机制,而且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而组成了一个更复杂而精细的调控网络,共同参与成骨细胞分化及骨形成的调节。然而,由于相关动物实验技术不成熟,临床试验研究较少,其详细作用机制体系仍不十分明了。结论对成骨相关信号通路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将有望彻底揭开成骨细胞分化及骨形成过程的完整分子机制,从而为临床有效防治成骨分化及骨形成异常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徐练孔清泉
关键词:MSCS成骨细胞分化骨形成信号通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