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瑞

作品数:13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冶金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金属学及工艺
  • 8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冶金工程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5篇合金
  • 5篇贝氏体
  • 4篇热稳定
  • 4篇热稳定性
  • 4篇合金钢
  • 3篇轴承钢
  • 3篇微合金
  • 3篇微合金钢
  • 2篇原位
  • 2篇力学性能
  • 2篇孔洞缺陷
  • 2篇贝氏体组织
  • 2篇CU
  • 2篇GCR15轴...
  • 2篇力学性
  • 1篇等离子
  • 1篇等温
  • 1篇等温处理
  • 1篇低倍组织
  • 1篇低合金

机构

  • 13篇北京科技大学

作者

  • 13篇张瑞
  • 6篇杨善武
  • 4篇贺信莱
  • 4篇张立峰
  • 4篇孙超
  • 3篇吕海青
  • 2篇张波萍
  • 2篇杨文
  • 2篇王宪
  • 2篇郭晖
  • 2篇杨小刚
  • 1篇张莹
  • 1篇李树森
  • 1篇罗艳
  • 1篇王祎

传媒

  • 2篇北京科技大学...
  • 2篇材料热处理学...
  • 2篇第十八届(2...
  • 1篇稀有金属材料...
  • 1篇物理学报
  • 1篇金属热处理
  • 1篇炼钢
  • 1篇河北冶金
  • 1篇第二届全国连...
  • 1篇2008年全...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碳钢中贝氏体组织在A_1温度以下重加热过程中的演化与热稳定性被引量:3
2013年
通过原位追踪金相观察、维氏硬度测试、透射电子显微术、电子背散射衍射等实验手段研究了低碳钢中贝氏体组织在550~675℃范围内重加热过程中的演化与热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贝氏体组织通过回复与再结晶方式演化为多边形铁素体,在该过程中粒状贝氏体首先演化为多边形铁素体,然后多边形铁素体再吞噬贝氏体铁素体,贝氏体铁素体表现出了高于粒状贝氏体的热稳定性;在回复过程中,贝氏体铁素体中相邻铁素体板条之间的小角度晶界部分撤除,铁素体板条发生倾转与合并;贝氏体组织在重加热过程中的演化存在一个稳定阶段,处于回复与再结晶之间,其持续时间随温度的降低而显著延长.
孙超杨善武王宪张瑞郭晖
关键词:低碳钢贝氏体热稳定性
低碳贝氏体钢在重复加热中组织演变的原位观察被引量:2
2010年
采用光学金相和扫描电镜技术相结合的原位观察方法研究了一种低碳贝氏体钢在600℃等温过程中的组织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在等温过程中低碳贝氏体钢中的组织是以类似于变形金属的回复和再结晶的方式向平衡组织转变,最终的转变产物为多边形铁素体。回复阶段在微观上主要表现为贝氏体板条内的位错重新分布形成胞状亚晶。在整个等温过程中,原奥氏体晶界是比较稳定的,在铁素体长大时有可能被穿越。而再结晶后形成的铁素体组织是以一种"包晶"的方式逐渐吞噬其他非平衡组织而长大。
张瑞杨善武贺信莱
关键词:低碳贝氏体钢原位观察
510L汽车大梁钢的角部横裂纹控制研究
采用低倍组织观察、扫描电镜分析等手段对510L钢角部横裂纹铸坯试样进行了剖析,研究其角部横裂纹产生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并测试了510L钢连铸坯的高温力学性能,获得600~1250℃范围内铸坯的高温强度、热塑性和随温度的变化...
杨小刚张立峰李树森杨文张瑞罗艳
关键词:角部横裂纹高温力学性能
文献传递
GCr15轴承钢盘条孔洞缺陷分析及改善被引量:5
2014年
对GCr15高碳铬轴承钢热轧盘条的低倍组织孔洞缺陷进行SEM电镜分析,说明孔洞缺陷的产生与钢中碳、铬元素的分布存在直接关系。GCr15轴承钢在凝固组织的二次枝晶间形成碳、铬偏析生成粗大的M3C、M7C3等共晶碳化物。由于扩散时间及温度的限制,该碳化物未能充分均化固熔在轧制后的拉伸带状组织中,所以酸蚀后的轴承钢热轧盘条断面出现低倍组织孔洞缺陷。为了改善该缺陷,共进行了8组高温扩散试验,结果表明:热轧盘条的低倍组织孔洞缺陷在1 100℃高温扩散后得到明显改善。
董志强张立峰张治广张瑞王升千张莹王季凌
关键词:轴承钢孔洞缺陷
GCr15轴承钢连铸坯显微组织研究
通过盐酸水溶液对轴承钢铸坯进行腐蚀,分析铸坯断面凝固组织、电磁搅拌下柱状晶生长情况并统计凝固组织各晶区中一次晶间距和二次枝晶臂间距。实验结果表明:内弧混晶区和柱状晶区总宽度比外弧大9.6 mm,占窄面总宽的4.4%,铸坯...
陈友操王升千张瑞王祎张立峰
关键词:GCR15轴承钢凝固组织枝晶间距
文献传递
低合金钢中贝氏体组织回复与再结晶的原位追踪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对一种低合金钢中的贝氏体组织在550、600和650℃等温过程中的组织演化进行了原位追踪研究。结果表明:贝氏体在A1温度以下通过回复与再结晶方式向多边形铁素体演化,随着等温温度升高,不但整体演化进程明显加快而且演化行为也发生变化。在550℃,新的再结晶晶粒形核于原奥氏体晶界并在长大过程中吞食贝氏体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当温度升高至600℃以上时,一部分贝氏体铁素体转变为粒状贝氏体,继而转变为多边形铁素体;在较高的650℃,预先存在的粒状贝氏体能够发生明显的扩张并吞食贝氏体铁素体。贝氏体的重加热演化过程与形变金属的退火过程有明显区别,其主要原因在于贝氏体中来自于贝氏体相变的高密度位错具有独特的分布方式。
孙超杨善武张瑞王宪郭晖
关键词:贝氏体等温处理再结晶
中厚钢板探伤不合格原因分析被引量:12
2013年
运用低倍及光镜观察组织、普通扫描电镜及Aspex自动扫描电镜研究夹杂物分布等手段分析了A709Gr50F钢板探伤不合试样,检验结果表明:在轧板的厚度中心出现了大量微裂纹,主要影响因素为带状组织及长条状MnS塑性夹杂物。
杨小刚张立峰张瑞杨文
纳米BaTiO_(3)复合Cu_(1.8)S块体的热电性能和力学性能
2022年
采用机械合金化(mechanical alloying,MA)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spark plasma sintering,SPS)工艺制备了一系列Cu_(1.8)S-x%BaTiO_(3)(x=0,0.075,0.1,0.15,0.2)(质量分数)块体材料,研究了复合纳米BaTiO_(3)对Cu_(1.8)S的相结构、微观形貌、热电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纳米BaTiO_(3)的加入不影响Cu_(1.8)S的相结构、晶胞参数和载流子浓度;纳米BaTiO_(3)均匀分布在Cu_(1.8)S基体的晶界处,产生钉扎效应进而细化晶粒并产生气孔。Cu_(1.8)S-0.2%BaTiO_(3)样品在773 K时获得最低的热导率2.2 W·(m·K)^(-1),所有样品的ZT值基本保持不变,约0.39(773 K)。同时Cu_(1.8)S-x%BaTiO_(3)块体样品的维氏硬度由820 MPa(x=0)增加到870 MPa(x=0.2)。本研究表明在Cu_(1.8)S中复合纳米BaTiO_(3)可以在不影响材料热电性能的前提下有效提升块体样品的力学性能,为后续Cu-S体系热电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协同提升提供了思路,有利于制备高机械性能且稳定耐用的Cu-S体系的热电器件。
赵昭梁豆豆吴茵张瑞石建磊赵英浩单帜航周炜张波萍
Cu_(1.8-x)Sb_(x)S热电材料的相结构与电热输运性能被引量:3
2021年
Cu_(1.8)S基热电材料因其丰富的原料储备、低毒性及优良的电学和热学性能而成为具有应用潜力的热电材料.本文采用机械合金化(mechanical alloying,MA)结合放电等离子烧结(spark plasma sintering,SPS)工艺制备了一系列Cu_(1.8–x)Sb_(x)S(x=0,0.005,0.02,0.03,0.04)块体材料,研究了不同Sb掺杂量对Cu_(1.8–x)Sb_(x)S相结构、微观形貌及热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b含量的增加,Cu_(1.8–x)Sb_(x)S材料相结构由单相Cu1.8S转变为多相共存,其块体均呈p型导电特征.样品Cu_(1.77)Sb_(0.03)S在723 K时取得最高ZT值约为0.37,比未掺杂Cu_(1.8)S(0.33)提高了12%.
赵英浩张瑞张波萍尹阳王明军梁豆豆
关键词:热电材料机械合金化放电等离子烧结
高温扩散对GCr15轴承钢低倍组织孔洞缺陷的改善
本文针对高碳铬轴承钢GCr15的低倍组织孔洞缺陷进行SEM电镜分析,表明该缺陷的产生与钢中C、Cr元素的分布存在直接的关系。高碳铬轴承钢在凝固组织的二次枝晶间形成C、Cr偏析生成粗大的M3C、M7C3等共晶碳化物。由于扩...
张瑞王升千张莹王季凌张立峰董志强张治广
关键词:轴承钢低倍组织高温扩散孔洞缺陷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