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志伟

作品数:43 被引量:286H指数:8
供职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0篇医药卫生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7篇污染
  • 5篇热线
  • 4篇舆情
  • 4篇酒店
  • 4篇军团菌
  • 4篇空调
  • 3篇星级
  • 3篇疫情
  • 3篇影响因素
  • 3篇中毒
  • 3篇食物
  • 3篇食物中毒
  • 3篇输入性
  • 3篇卫生状况
  • 3篇流行病
  • 3篇流行病学
  • 3篇军团菌污染
  • 3篇空气污染
  • 3篇集中空调
  • 3篇病毒

机构

  • 40篇广州市疾病预...
  • 4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广东药学院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疾病预防...
  • 1篇广州市胸科医...
  • 1篇茂名市人民医...
  • 1篇广州市荔湾区...
  • 1篇广州市天河区...
  • 1篇江门市疾病预...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广东药科大学
  • 1篇重庆市卫生健...

作者

  • 40篇王志伟
  • 15篇杨轶戬
  • 12篇江思力
  • 9篇钟嶷
  • 8篇郭重山
  • 8篇王伟鸿
  • 8篇彭志丽
  • 7篇马晓薇
  • 6篇肖新才
  • 6篇刘查田
  • 5篇谢朝军
  • 5篇杨智聪
  • 5篇周自严
  • 4篇郑睦锐
  • 3篇陈建东
  • 3篇刘慧
  • 2篇李小晖
  • 2篇顾菁
  • 2篇王娟
  • 2篇冯晶

传媒

  • 10篇医学动物防制
  • 8篇热带医学杂志
  • 3篇实用预防医学
  • 2篇环境与健康杂...
  • 2篇中国卫生统计
  • 2篇华南预防医学
  • 2篇中国社会医学...
  • 1篇疾病监测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预防医学情报...
  • 1篇中国卫生工程...
  • 1篇循证医学
  • 1篇中国健康心理...
  • 1篇环境卫生学杂...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4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07-2016年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8
2018年
目的调查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律和特点,为有效应对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7—2016年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的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6年广州市共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920起,发病62 562例,死亡65例。未分级事件和传染病事件分别占总报告事件数的83.04%和93.04%,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数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198,P<0.05。事件发生场所为学校的占事件总数的74.41%,事件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1.08(0~168.41)d,首例病例发生时间至接报时间的中位数为6.32(0~86.72)d,两者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433,P<0.001。结论 2007—2016年传染病为广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事件类型,主要发生场所为学校。报告时间越早,疫情持续时间越短,应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早报告、早处置,以减少事件扩散范围和危害。
马晓薇冯晶甄若楠王志伟谢朝军陈建东李泳光廖鑫龙肖新才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流行病学特征
广州市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微生物卫生状况分析被引量:14
2009年
目的:调查分析广州市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微生物卫生状况,为卫生管理提供依据,预防和控制由空调细菌污染所带来的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方法:按照《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要求,对5家公共场所集中空调运行期间,采集集中空调送风口空气样品,检测空气中的细菌总数、真菌总数、β-溶血性链球菌。结果:除β-溶血性链球菌外,广州市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送风口有细菌总数、真菌总数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细菌总数合格率为71.4%,细菌总数检出范围为27-930 cfu/m^3,最高超标近1倍;真菌总数合格率为85.7%,真菌总数检出范围为7-6000 cfu/m^3,最高超标11倍。结论: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应加强微生物卫生管理。
李小晖郭重山钟嶷刘慧周自严杨轶戬江思力王志伟
关键词: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集中隔离者焦虑/抑郁状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1
2020年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集中隔离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及其影响因素,为优化集中隔离工作的健康宣教、心理疏导、改善集中隔离者的生活体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电子问卷,对广州市27个集中隔离点年龄在18~70岁的隔离者以短信邀请的方式发放电子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隔离处置情况、自我感知隔离对其心理影响、媒介使用和信息获取情况、抑郁筛查量表(PHQ-2)、广泛性焦虑量表(GAD-2)、社会支持、应激感受量表(PSS-10)等。结果:回收到来自21个隔离点的320名隔离人员的合格问卷。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放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应激感知得分提高、负面主观感知是产生焦虑的危险因素[OR=1.126,OR95%CI(1.042,1.217);OR=5.636,OR95%CI(2.525,12.583)];应激感知得分提高、负面主观感知、使用多种媒介信息获取渠道是产生抑郁的危险因素[OR=1.095,OR95%CI(1.009,1.187);OR=7.829,OR95%CI(3.301,18.571);OR=5.825,OR95%CI(1.750,19.389)]。结论:新冠肺炎疫情下集中隔离者的焦虑/抑郁状态发生率较高,而对隔离的负面主观感知和高应激程度是焦虑/抑郁状态发生的显著危险因素。
陈希陈胤先陈博文敖惠瑜杨韵鸥罗业飞刘方华王志伟何蔚云罗新妮
关键词:焦虑抑郁
2007年度广州市星级宾馆客房卫生质量监测结果及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星级宾馆客房的卫生状况,提高客房内空气及公共用品用具的卫生质量。方法对广州市区内的35家星级宾馆的客房空气质量、噪声、照度及公共用品的消毒效果进行卫生监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将细菌学部分的检验结果与2002年度作比较。结果2007年度空气质量指标中合格率最低的是CO2,仅78.99,空气细菌数的合格率为80.36,公共用品用具中洁具类的合格率最高为98.13,2007年度的空气细菌数及公共用品用具的合格率均明显高于2002年度。结论目前广州市星级宾馆客房的卫生状况较SARS发生前已有明显的改善,但仍应加强卫生管理工作。
王志伟钟嶷杨轶戬江思力王伟鸿
关键词:星级宾馆卫生质量
重大传染病防控背景下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疾控)机构人员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组织支持感量表和工作绩效量表对广州市、区级疾控机构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人员基本情况、组织支持感与工作绩效量表得分进行描述性统计,对不同人口学特征人员工作绩效得分进行差异分析,对组织支持感得分与工作绩效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共调查629人,女性409人(65.02%),男性220人(34.98%),以30~49岁居多(54.53%);疾控人员组织支持感总体得分为(3.63±0.84)分,处于中等水平,工作绩效总体得分为(4.06±0.69)分,处于中高水平;不同年龄、学历、工龄、工作类别、婚姻情况、子女情况、已聘任岗位、编制情况、工作类型的人员工作绩效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工作支持、价值认同、利益关心维度得分与任务绩效、人际促进、工作奉献维度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480~0.681,均P<0.01);工作绩效得分与工龄(β'=0.180)、工作支持(β'=0.560)、利益关心(β'=0.155)得分呈正相关关系(调整后R2=0.496,P<0.001)。结论疾控机构人员组织支持感得分处于中等水平,疾控机构人员组织支持感对工作绩效有直接预测作用。
周颖王志伟蔡文锋郑红英陈嘉敏陈伟平张嘉玮
关键词:组织支持感工作绩效
不同质控方式下被访者特征与电子问卷质量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社区居民新冠知识的网络调查
2024年
目的通过电子问卷来收集数据日趋普遍,针对电子问卷质量,分析两种不同质控方式的效果,并探讨被访者特征对电子问卷调查质量的影响,为后续制定电子问卷调查质控标准、提升网络问卷调查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以作答时间(过短则不合格)、质控问题(未选择指定选项则不合格)为标准衡量电子问卷质量,利用5135份社区居民新冠疫情相关知识的网络问卷调查,分析问卷中被访者特征对网络问卷质量的影响。结果以质控问题、作答时长单独为标准时,问卷合格率分别为67.6%和96.1%;两者联合质控的问卷合格率为6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以质控问题为标准时,女性(OR=1.26,95%CI=1.11~1.44)、文化程度高(本科及以上学历,OR=1.46,95%CI=1.15~1.85)者的问卷质量较高;以作答时间为标准时,文化程度高(本科及以上教育水平,OR=0.12,95%CI=0.02~0.39)、学生(OR=0.43,95%CI=0.28~0.64)的问卷质量更低,而年龄更高者问卷质量越高(50岁以上,OR=19.33,95%CI=5.09~93.41)。结论作答时间和质控问题两种质控方法的问卷合格率不同、影响因素差别较大,说明仅使用一种质控方式的质控效果可能不够全面,应考虑结合多种质控方式、设置合理的质控标准。
尚萌琳罗锐彭志丽王志伟顾菁
关键词:数据质量影响因素
广州市室内环境中苯和甲醛的健康风险评价被引量:35
2011年
目的了解广州市室内环境中苯和甲醛的人群致癌风险。方法 2011年7—10月对广州市120个监测点的卧室、客厅、办公室及室外环境中的苯和甲醛浓度进行监测,应用健康风险评价的方法对苯和甲醛的人群致癌风险进行评价。结果卧室空气中的甲醛浓度超过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的限值要求,其他环境中的苯和甲醛浓度低于标准限值。成年男性和成年女性的苯致癌风险值分别为1.39×10-4和1.41×10-4,甲醛的致癌风险值分别为7.81×10-4和7.82×10-4。甲醛的致癌风险高于苯的致癌风险,女性的致癌风险略高于男性,不同人群在不同环境中的苯和甲醛致癌风险值均超过美国环境保护局制定的安全限值(1.00×10-6)。结论广州市室内环境中苯和甲醛对人群存在较大的致癌风险。
冯文如于鸿郑睦锐刘世强蒋琴琴石同幸江思力王志伟
关键词:空气污染健康风险评价甲醛
广州市公共汽车空调车厢内空气污染与防治对策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了解不同监测时段、不同监测路段、不同监测区域的空调公共汽车内空气污染状况,为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不同监测时段、不同监测路段、不同监测区域的空调公共汽车,在开启空调通风系统及车内乘客人数接近的条件下分别测定车厢空气中CO、可吸入颗粒物、NO_2的浓度。结果空调公共汽车内空气中CO及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在不同监测时段、不同监测路段、不同监测区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峰期、繁忙路段、市区车内空气中CO及可吸入颗粒物平均浓度均显著高于非高峰期、非繁忙路段和郊区,其中CO及可吸入颗粒物的最高浓度分别超出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最高容许浓度的2.5倍和3.8倍。NO_2的平均浓度均低于国家标准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结论汽车尾气等因素可造成空调公交车车厢内空气污染,应给予广泛关注并加强控制。
江思力杨轶戬孙兰王志伟周自严冯文如
关键词:CO可吸入颗粒物
广州市三~五星级酒店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调查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调查分析广州市三~五星级酒店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现状并提出改进意见。方法抽检广州市三~五星级酒店22家,检测空调送风管道内表面积尘量、细菌总数、真菌总数、β-溶血性链球菌;空调送风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菌总数、真菌总数、β-溶血性链球菌以及冷却水、冷凝水、沐浴热水检测嗜肺军团菌及血清分型。结果集中空调风管内表面的积尘量、细菌总数及β-溶血性链球菌的合格率均为100.00%,真菌总数的合格率为94.45%;送风中PM10、细菌总数、真菌总数的合格率分别为79.42%、72.55%、88.24%,β-溶血性链球菌的合格率为100.00%;冷却水、冷凝水、沐浴热水嗜肺军团菌的合格率分别为76.82%、98.51%、80.77%,三者合格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血清分型结果总体以LP1型最多。结论广州市三~五星级酒店的卫生状况逐年改善,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应注意日常通风及清洗消毒,相关部门加强监督监测。
王志伟江思力王伟鸿杨轶戬
关键词:酒店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
疾控机构利用微信公众号和官网开展风险沟通的探讨——基于“长春长生”疫苗事件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基于"长春长生"疫苗事件,分析疾控机构对风险事件开展的舆情应对情况,为实施早期舆论引导和风险沟通提供参考。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公众和媒体关于"长春长生"疫苗事件相关信息的搜索量、发布量及疾控机构微信公众号及官方网站的舆情应对内容进行分析。结果公众搜索量和媒体发布量分别呈单峰和多峰分布,媒体发布量首个波峰出现在事件发生后第2 d,公众搜索量峰值出现在事件发生后的第8 d。95.00%受访公众号和52.63%受访官网对本次事件进行了风险沟通,发布时间最短分别是2 d和1 d,中位数是8 d和7.5 d。受访公众号相关文章浏览量最多是100 000次,中位数是79 142次。公众号文章的阅读量与发布时间呈负相关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是-0.494(P<0.05)。结论媒体对风险事件的关注时间早于公众,利用微信公众号和官网开展风险沟通有助于快速将正确信息传递给公众,并且风险沟通时间距离事件发生时间越短,越有利于正确引导风险事件的舆论,减少网络舆情带来的不良影响。
马晓薇刘维斯张林王志伟肖新才
关键词:网络舆情风险沟通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