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波
- 作品数:8 被引量:52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中国石油大学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原油组分对采出水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5
- 2009年
- 采用界面张力仪、表面粘弹性仪和浊度仪,研究了原油组分对桩西采出水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各组分在模拟油中的浓度相同时,沥青质的界面张力最小,蜡组分的最大,胶质的居中;在相同的剪切速率下,沥青质的界面剪切粘度最大,蜡组分的最小,胶质的居中。原油组分浓度增加,组分模拟油油水界面张力减小,界面剪切粘度增加,乳状液稳定性增强。分离组分模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强弱顺序依次为:沥青质组分>胶质>蜡组分。
- 崔波罗伟
- 关键词:原油组分界面剪切粘度乳状液稳定性
- 一种超临界CO<Sub>2</Sub>微乳液及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超临界CO<Sub>2</Sub>微乳液及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以重量百分比计,该超临界CO<Sub>2</Sub>微乳液的原料组成包括:表面活性剂4.5×10<Sup>-3</Sup>wt%-16.5×...
- 张娟李翼崔波林梅钦董朝霞
- 文献传递
- 超临界CO2微乳液降低最小混相压力研究
- 提高石油采收率潜力评价结果表明,通过气驱提高采收率可占地质储量的13.2%,其中50%适合注入CO2驱替。CO2注入油藏如果能够与地层中的原油达到混相,将可以使CO2驱的采收率大幅度提高。然而我国大多数油藏CO2驱的最小...
- 崔波
- 关键词:最小混相压力细管实验
- 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09年
- 系统地阐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形成机理和概念,讨论了能形成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设计和选择。介绍了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电子顺磁共振(EPR)、核磁共振(NMR)、紫外可见光谱(UV-VIS)、X射线小角散射(SAXA)、中子小角散射(SANS)和动态光散射(DLS)等近代测试方法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结构特性研究中的应用,并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研究应用进行了展望。
- 崔波林梅钦董朝霞李明远罗伟
- 关键词: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表面活性剂结构特性
- 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流变性影响因素研究被引量:9
- 2009年
- 采用稳态流变性测定方法,对不同条件下(溶胀时间、溶胀温度、交联聚合物浓度、NaCl浓度)的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的流变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溶胀时间的增加,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表现出明显的胀流性,溶胀时间较长时,分散体系的胀流性减弱。溶胀温度较高时,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在较短溶胀时间内即表现出较明显的胀流性。微球浓度增加,分散体系的胀流性先增强后减弱,直至表现出剪切变稀的假塑性流体特征。随着NaCl浓度的增加,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表现出的胀流性先增强后减弱。
- 崔波罗伟
- 关键词:交联聚合物溶液聚合物微球流变性假塑性
- 固体颗粒对油水界面性质及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27
- 2009年
- 采用界面张力仪、表面粘弹性仪和Zeta电位仪,研究了固体颗粒对胜利原油油水界面性质及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颗粒的存在使得油水界面张力及界面剪切粘度增加,O/W型乳状液的稳定性增加,而且随固体颗粒浓度增加,乳状液稳定性增强;在0.21—500μm范围内,固体颗粒粒径减小,其与原油形成的O/W乳状液稳定性增强,乳状液内部油珠表面Zeta电位负值增加。
- 罗伟赵永鸿林梅钦郭继香崔波
- 关键词:界面剪切粘度ZETA电位乳状液稳定性
- 三种聚合物体系流变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研究并比较了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交联聚合物溶液(LPS)和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的流变性质,为其进一步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稳态流变性测定方法对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LPS和HPAM的流型以及体系流变行为的时间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交联聚合物微球分散体系和LPS表现为高于临界剪切速率的胀流性和负触变性,HPAM表现为假塑性和非依时性。
- 崔波
- 关键词:交联聚合物微球交联聚合物溶液HPAM流变性假塑性
- 超临界CO_2微乳液体系的浊点压力研究被引量:7
- 2013年
- 由超临界CO2、水、表面活性剂二-(2-乙基己基)磺基琥珀酸钠(AOT)和助表面活性剂乙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形成超临界CO2微乳液。采用容积可变的高压可视相态釜,考察了温度、水含量和AOT含量对超临界CO2微乳液体系浊点压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低水含量(水含量不高于1.210%(w))时,超临界CO2微乳液体系的浊点压力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高水含量(水含量为1.620%(w))时,超临界CO2微乳液体系的浊点压力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AOT含量的增加,超临界CO2微乳液体系的浊点压力先降低后升高。不同温度下,AOT含量与超临界CO2微乳液体系浊点压力的变化关系相一致。
- 崔波董朝霞李翼林梅钦
- 关键词: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表面活性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