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婷
- 作品数:6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化学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 白藜芦醇-大麦醇溶蛋白复合纳米颗粒的光稳定性、缓释行为及抗氧化能力被引量:10
- 2015年
- 采用液-液分散法自组装制备了白藜芦醇-大麦醇溶蛋白复合纳米颗粒,其平均粒径为(135.0±2.5)nm,白藜芦醇包封率为90.4%,负载率为18.8%;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结果显示纳米颗粒表面光滑,呈较规则的圆球状.考察了复合纳米颗粒载体形式对白藜芦醇光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紫外光下暴露18 h,与游离白藜芦醇相比,纳米颗粒中的白藜芦醇稳定性提高了26%.通过模拟胃肠道环境考察了复合纳米颗粒的白藜芦醇缓释行为,结果表明,2 h内白藜芦醇在模拟胃液中的释放率为35%,随后释放速率减慢,6 h后的释放率为56%;在模拟肠液中2 h内白藜芦醇的释放率为42%,且在4 h内的释放行为遵循零级释放特征,6 h后的释放率为88%.对游离态白藜芦醇和复合纳米颗粒形式的白藜芦醇抗氧化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1,1-二苯基-2-苦肼基(DPPH)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纳米颗粒形式的白藜芦醇比游离形式在清除氢过氧自由基方面能力稍强(IC50值分别为0.4182 mmol/L和0.4378 mmol/L);Hep G2细胞抗氧化模型实验进一步证实白藜芦醇在形成复合纳米颗粒后其抗氧化能力略有增强.
- 管骁殷婷韩飞
- 关键词:白藜芦醇自组装
- 大麦醇溶蛋白的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研究被引量:2
- 2016年
- 以大麦粉为原料制备大麦醇溶蛋白,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粗蛋白质量分数高达92.63%,且主要以醇溶蛋白B组分(相对分子质量36~43 k)与C组分(相对分子质量45~60 k)为主。大麦醇溶蛋白的红外光谱图呈现典型的蛋白谱图特征,1 650、1 535及1 448 cm^(-1)处的吸收峰,分别反映了蛋白质酰胺Ι、酰胺Ⅱ、酰胺Ⅲ的特征结构。蛋白中游离巯基的含量为4.27μmol/g,总巯基含量为24.1μmol/g,二硫键含量为9.9μmol/g,表面疏水性为283.93,蛋白中主要氨基酸组成包括谷氨酸与脯氨酸,氨基酸模式不理想。原子力显微镜结果显示大麦醇溶蛋白分子呈椭球状,尺寸大小约5.1 nm。
- 管骁赵欣殷婷
- 关键词:理化性质
- 复合纳米颗粒中白藜芦醇-大麦醇溶蛋白相互作用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为阐明大麦醇溶蛋白包覆白藜芦醇形成纳米颗粒的分子机制,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吸收光谱以及傅里叶红外光谱和差示扫描量热技术等研究了白藜芦醇与大麦醇溶蛋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白藜芦醇与大麦醇溶蛋白分子的相互作用,对其内源性荧光具有猝灭作用,结合差示扫描量热的结果,推测二者通过静态猝灭过程形成了新的复合物;计算出两者之间的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分别为K_(A(298K))=2.21×10~5 L·mol^(-1),K_(A(310K))=1.53×10~4 L·mol^(-1)和n_(298K)=1.23,n_(310K)=0.94;依据热力学参数和傅里叶红外光谱判断白藜芦醇与大麦醇溶蛋白之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和氢键相互作用;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原理,计算出白藜芦醇与大麦醇溶蛋白的结合距离为3.25nm,能量转移效率为0.227;同步荧光检测结果表明白藜芦醇结合大麦醇溶蛋白分子后对其构象产生了明显影响,且该影响是由色氨酸残基所处环境的疏水性变化所致。
- 管骁刘静殷婷李景军廖丽丽
- 关键词:白藜芦醇相互作用
- 不同制备方法对水溶性大豆多糖理化性质的影响
- 温豆粕为原料,采用超声波、微波和微波-超声波协同技术分别萃取水溶性大豆多糖(soluble soybean polysaccharide,SSPS).对不同提取工艺得到的SSPS进行分子结构、单糖组成以及相对分子质量的测...
- 殷婷管骁
- 关键词:水溶性大豆多糖分子结构单糖组成分子量
- 一种多酚-大麦醇溶蛋白纳米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公开一种多酚-大麦醇溶蛋白纳米颗粒及制备方法,所述多酚-大麦醇溶蛋白纳米颗粒的粒径为50-400nm,多分散性系数低于0.14,为核壳结构,所述核为多酚类化合物,所述壳为大麦醇溶蛋白,大麦醇溶蛋白和多酚类化合物的量...
- 管骁殷婷李海洲
- 文献传递
- 大麦醇溶蛋白负载白藜芦醇自组装纳米颗粒及其性质研究被引量:9
- 2015年
- 采用液-液分散法自组装大麦醇溶蛋白纳米颗粒,重点考察了溶剂(异丙醇)浓度、大麦醇溶蛋白浓度、溶液p H值及离子强度等因素对自组装纳米颗粒粒径和Zeta电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选择溶剂(异丙醇)浓度为55%,蛋白质浓度为66 mg/m L,分散液p H值为7.0,离子强度为0时,自组装出粒径为(70.0±1.8)nm,Zeta电位9 m V的大麦醇溶蛋白纳米颗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备了白藜芦醇-大麦醇溶蛋白复合纳米颗粒,考察了芯材比对复合纳米颗粒粒径、包封率及载药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芯材比为1∶5时,自组装复合纳米颗粒的粒径为(135.3±2.5)nm,Zeta电位为(18.91±0.02)m V,包封率为90.4%,载药率为18.8%。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大麦醇溶蛋白纳米颗粒以及白藜芦醇-大麦醇溶蛋白复合纳米颗粒均为表面光滑的球形颗粒;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结果表明,复合纳米颗粒中白藜芦醇与大麦醇溶蛋白之间还存在较强的氢键与静电相互作用。
- 殷婷管骁
- 关键词:白藜芦醇自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