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夏

作品数:5 被引量:214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水稻
  • 2篇孕穗
  • 2篇孕穗期
  • 2篇生育
  • 2篇生育时期
  • 2篇穗期
  • 2篇小麦
  • 2篇耐冷
  • 2篇耐冷性
  • 2篇不同生育时期
  • 1篇低温冷害
  • 1篇低温灾害
  • 1篇冬小麦
  • 1篇性状
  • 1篇孕穗期耐冷性
  • 1篇灾害
  • 1篇灾害影响
  • 1篇生理变化
  • 1篇水稻品质
  • 1篇水稻品种

机构

  • 4篇中华人民共和...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吉林省农业科...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 5篇王夏
  • 4篇孙忠富
  • 4篇宋广树
  • 2篇杜克明
  • 1篇孙蕾
  • 1篇刘妍
  • 1篇张彦

传媒

  • 3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冬小麦低温灾害影响与诊断方法研究
为探索小麦低温灾害的影响及诊断方法,本研究于2010011年在北京市小汤山国家精准农业示范基地进行了播期品种试验,分别于2008009年、2010年在河南省商丘市农科所试验基地进行了播期品种密度试验、人工霜箱低温胁迫模拟...
王夏
关键词:冬小麦低温灾害
文献传递
不同生育时期低温处理对水稻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3
2011年
为了研究吉林省水稻生育中后期低温对稻米品质的影响,对目前吉林省主要水稻栽培品种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低温处理下主要营养物质的变化进行研究,进而对水稻生产栽培和抗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根据吉林省水稻生产中后期的气候特点,对吉林省7个主要水稻栽培品种在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进行空气低温处理,分析不同生育时期低温与稻米品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对稻米品质影响最大的时期是灌浆期,其次是抽穗期,最小的是孕穗期;同时,不同水稻品种间耐冷性具有明显差异,低温处理下同一品种3种营养物质含量在不同生育时期的差异与品种的耐冷性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同一生育时期3种营养物质的降低幅度之间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在水稻灌浆期采取相应的栽培管理措施,对提高稻米的营养品质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选育优良的水稻品种是增强水稻耐冷性提高水稻品质的一种有效途径。
宋广树孙忠富王夏刘妍
关键词:水稻孕穗期抽穗期灌浆期
吉林省主栽水稻品种孕穗期耐冷性比较被引量:2
2011年
为了对吉林省水稻品种进行合理布局,降低低温冷害风险,对目前吉林省主要水稻栽培品种孕穗期的耐冷性进行研究。选用目前吉林省的7个主栽水稻品种(‘长白9’,‘长白16’,‘吉粳803’,‘吉粳105’,‘吉粳88’,‘吉粳83’,‘吉粳81’)进行孕穗期16℃低温处理,通过线性内插法确定了低温处理6-14天连续9天的水稻空壳率,进一步利用统计回归方法建立了16℃低温处理下不同水稻品种处理天数与空壳率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品种在处理10-13天时水稻空壳率达到最高,随后无明显变化。其中耐冷性弱的‘长白19’的空壳率最早达到最大值,并且冷水反应比较敏感。耐冷性最强的‘吉粳81’,冷水反应比较迟钝。其余的品种介于二者之间。因此,品种间耐低温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选育耐低温品种是提高水稻耐冷性的一种有效途径。
宋广树孙忠富王夏张彦
关键词:水稻孕穗期空壳率
东北中部地区水稻不同生育时期低温处理下生理变化及耐冷性比较被引量:58
2011年
研究水稻不同生育时期低温条件下各种生理指标的变化,选育耐低温水稻新品种,对于东北地区的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东北中部地区目前主要栽培的15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进行低温处理,分析苗期、孕穗期、抽穗期和灌浆期4个不同生育时期各个品种过氧化物酶(POD)、丙二醛(MDA)、脯氨酸(Pro)和叶绿素(Chlorophyll)4种生理指标含量变化与耐冷系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利用不同生理指标隶属函数的加权平均值(D值)对不同水稻品种的耐冷性进行分类划分。结果表明,每个生育时期的低温处理下,过氧化物酶、脯氨酸、叶绿素均呈下降趋势,丙二醛则呈上升趋势,并且4种指标的变化幅度与水稻耐冷系数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各种指标的D值与耐冷系数之间相关系数达到极显著,并且高于每一个单一指标。因此,D值可以更有效的对水稻进行耐冷评价和分级。
宋广树孙忠富孙蕾杜克明王夏
关键词:水稻低温冷害脯氨酸
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32
2011年
为探索气候变化背景下小麦种植适宜的播期和播量组合,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于2008—2009年在河南省商丘市进行了不同品种(‘矮抗58’和‘豫农949’)、不同播期(10月6日、10月13日、10月20日、10月27日和11月3日)和不同播量(60kg/hm2、120kg/hm2和180kg/hm2)3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矮抗58’比‘豫农949’产量高597.30kg/hm2;半冬性品种‘矮抗58’最高产量出现在10月6日,弱春性品种‘豫农949’最高产量出现在10月20日,10月20日以后随播期推迟小麦产量显著下降;10月6日、10月13日、10月20日播期下以60~120kg/hm2播量的小麦产量较高,10月27日、11月3日播期下以120~180kg/hm2播量的小麦产量较高。通过对播种期和密度的组合分析,2个品种的适宜播期在10月中上旬,播量60~120kg/hm2较为适宜。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小麦全生育期缩短,但缩短天数少于播期推迟天数,密度对生育期的影响不大;适期播种有利于提高群体茎蘖数和叶面积指数,适当晚播可以减少无效分蘖和无效叶面积,提高成穗率。品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达显著水平,而播期、播期与密度的交互作用达极显著。
王夏胡新孙忠富杜克明宋广树任德超
关键词:播期播量小麦群体性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