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新

作品数:10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缺血
  • 3篇蛋白
  • 3篇心肌
  • 2篇蛋白表达
  • 2篇远程
  • 2篇再灌注
  • 2篇烧伤
  • 2篇缺血预处理
  • 2篇缺血再灌注
  • 2篇细胞
  • 2篇细胞因子
  • 2篇麻醉
  • 2篇灌注
  • 2篇CD14
  • 1篇蛋白激酶
  • 1篇蛋白激酶C
  • 1篇电切
  • 1篇动物
  • 1篇动物实验
  • 1篇心肌保护

机构

  • 9篇兰州军区乌鲁...
  • 3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作者

  • 10篇王新
  • 6篇李申一
  • 5篇黄建成
  • 5篇雷毅
  • 4篇钱箬筠
  • 3篇张龙芳
  • 3篇陈玉林
  • 3篇李友良
  • 3篇钱若筠
  • 2篇郇京宁
  • 2篇贲道锋
  • 1篇刘旺
  • 1篇彭铖
  • 1篇陈绍洋
  • 1篇周谊
  • 1篇曾凡本
  • 1篇杨哲
  • 1篇熊利泽
  • 1篇杨晓武

传媒

  • 3篇心血管康复医...
  • 3篇西北国防医学...
  • 2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广东医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3
  • 2篇200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烧伤大鼠肺泡巨噬细胞CD14蛋白表达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2003年
目的 :探讨严重烧伤对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AM)CD14膜蛋白 (mCD14)表达变化及其对AM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2 0 %Ⅲ度烧伤大鼠检测早期外周血LPS浓度。AM以烧伤血清及LPS刺激 ,再分别以抗CD14抗体作用 ,免疫组化检测mCD14蛋白表达变化 ;ELISA检测培养液中TNFα和IL - 6浓度。结果 :烧伤血清和LPS刺激后 ,mCD14蛋白表达从 1h起就开始增加 ,2h达峰值 ,尔后逐渐减弱 ,上述改变在 12h内持续 ,细胞因子分泌相应增加 ;抗CD14抗体阻断CD14作用后 ,mCD14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 ,细胞因子分泌亦相应减少。结论 :严重烧伤后随LPS增加 ,激活内毒素信号传导通路 ,使AM分泌细胞因子增加 ,此作用可以被抗CD14抗体所阻断 。
李友良郇京宁陈玉林贲道锋王新
关键词:烧伤肺泡巨噬细胞CD14蛋白表达细胞因子膜蛋白
激活K阿片受体与远程预处理诱导心肌缺血耐受的作用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比较K阿片受体激动剂U50488H预处理与远程预处理诱导心肌缺血耐受对心肌梗塞(MI)范围与心肌酶的影响。方法:3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四组(各组8例):对照组、U50488H组、远程缺血预处理(RPC)组和选择性K阿片受体阻断剂(Nor-BNI)+U50488H组。对照组心肌缺血前1.5h静脉给予戊巴比妥钠30mg/kg;RPC组在心肌缺血前1.5h静脉给予戊巴比妥钠30mg/kg麻醉动物后,行双后肢短暂缺血预处理2次(充气式压力止血带环扎双后肢腘窝上1/3,压力26.6kPa,每次10min,间隔10min);U50488H组在心肌缺血前105min静脉注射U50488H1.5mg/kg,余同RPC组;Nor-BNI+U50488H组在预处理前15min给予Nor-BNI2mg/kg,余同U50488H组。各组最后制作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完全闭塞45min,松开结扎圈再灌注2h。依据美蓝、TTC组织染色,观察各实验组MI质量比、肌钙蛋白T、心肌酶的变化。结果:U50488H可模拟RPC对心肌的保护作用,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的MI[(0.15±0.11)g∶(0.29±0.11)g],肌钙蛋白T[冠脉阻闭45min(3.86±1.19)ng/ml∶(9.16±2.82)ng/ml],心肌酶的含量,P均<0.01。该作用可被选择性K阿片受体阻断剂Nor-BNI所阻断。结论:RPC诱导心肌缺血耐受与K阿片受体激活具有密切关系,激活K阿片受体是RPC诱导心肌缺血耐受的机制之一。
王新雷毅黄建成钱箬筠杨哲李申一
关键词:缺血预处理心肌缺血肌钙蛋白T
芬太尼延迟性预处理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心肌保护作用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术前给予芬太尼对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择期在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共60例,心功能Ⅱ~Ⅲ级(NYHA标准)。随机被分为芬太尼预处理组和对照组:芬太尼预处理组术前2d给予0.3μg/kg.h芬太尼泵微量持续注射,分别在术前,主动脉开放1h、6h、12h、24h、48h采集血标本,测定肌钙蛋白I(cTnI)水平;并记录术中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闭时间、停跳液量、复跳方式、ICU停留时间等指标以及计算在ICU停留期间正性肌力药物得分。结果:芬太尼组血清cTnI整体升高水平低于对照组,其中在主动脉钳夹开放后6h、12h、24h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均<0.05);芬太尼组在ICU停留的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在进入ICU后12h、24h、48h的正性肌力药物使用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术前给予阿片受体激动剂芬太尼的延迟预处理对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曾凡本雷毅王新黄建成钱箬筠李申一张有宏
关键词:芬太尼体外循环缺血预处理
蛋白激酶C在远程预处理诱导脊髓缺血耐受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在下肢缺血预处理诱导脊髓缺血耐受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7/12在解放军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临床实验室进行。取28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4组(n=7):①对照组: 阻断肾下腹主动脉20 min,制作兔脊髓缺血模型。②预处理组:用充气式压力止血带阻断双下肢腘窝上1/3,压力200 mm Hg(1 mm Hg=0.133 kPa), 循环两次,每次10 min,间隔10 min,最后一次处理后30 min同前造摸。③拮抗剂组:静脉给予蛋白激酶C拮抗剂chelerythrine 5 mg/kg,1 h后造模。④预处理加拮抗剂组:预处理前30 min静脉注射chelerythrine 5 mg/kg, 余同预处理组。再灌注后4,8,12,24和48 h分别对动物后肢运动功能评分(Tarlov标准,0-4级,共5级,0级为后肢完全瘫痪,4级为运动功能正常)。再灌注48 h,处死动物取脊髓(L5-7),计算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数。结果:经补充后28只动物进入结果分析。①脊髓前角正常神经元数:预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拮抗剂组和预处理加拮抗剂组(69,12,12,8 个,P<0.01)。②神经功能评分:预处理组在再灌注8 h后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预处理加拮抗剂组和拮抗剂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神经功能评分与脊髓前角正常运动神经细胞数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872,P<0.01)。结论:蛋白激酶C拮抗剂chelerythrine能完全阻断下肢预处理对随后脊髓缺血的保护效应,提示蛋白激酶C参与了远程预处理诱导脊髓缺血耐受的形成机制。
雷毅张龙芳熊利泽陈绍洋李申一王新黄建成钱若筠
关键词:蛋白激酶C脊髓缺血再灌注
七氟烷或丙泊酚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诱导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研究吸入七氟烷和静脉靶控注射丙泊酚麻醉诱导对患者血液动力学和脑电双频指数(BIS)的影响。方法: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A组30例:逐渐使呼气末七氟烷浓度达到并维持2.8%~3.4%行吸入麻醉诱导;B组30例:设定丙泊酚血浆浓度3.0μg/ml行静脉靶控诱导。观察两组在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前、后血液动力学和BIS值的变化。结果:两组在麻醉诱导和气管插管前、后BIS值均较基础值降低,达到理想的麻醉深度;两组血液动力学均有明显变化,A组变化更为显著。结论:控制呼气末七氟烷浓度及丙泊酚靶控输注全麻诱导均能提供足够的麻醉深度,但对循环抑制明显。在麻醉诱导期间应密切监测血液动力学变化。
钱若筠李申一王新彭铖杨晓武
关键词:呼气末浓度麻醉诱导脑电双频指数丙泊酚
右美托咪啶对UPPP麻醉苏醒期的影响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啶对OSAS患者麻醉苏醒期的影响。方法:拟行UPPP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啶组(D组)和对照组(C组)。麻醉诱导前D组给予负荷剂量0.5μg/kg静脉注射,10 min内注射完毕,术中以0.3μg/kg.h持续泵注,至呼吸恢复停止。C组以等容生理盐水注射,用法同D组。记录术前(T0)、术毕(T1)、呼吸恢复(T2)、呼之睁眼(T3)、拔管(T4)、拔管5 min(T5)血压、心率。记录异丙酚、瑞芬及芬太尼的用量、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意识完全清醒时间,苏醒期躁动评分,拔管期呛咳评分。结果:MAP在C组组内比较T3~5与T0显著上升(P<0.05),D组T1~4与T0比较显著下降,与C组相比,D组T3~5点MAP、HR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离室时间D组低于C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中异丙酚用量D组低于C组(P<0.01)。D组呛咳评分、躁动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DEX能够有效抑制交感活性,0.5μg/kg静脉注射+0.3μg/kg.h持续泵注用于UPPP患者可提高患者气管导管耐受性,有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提高复苏期安全性。
杨哲钱若筠王新
关键词:麻醉学右美托咪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前列腺电切术中异丙酚咪唑安定靶控输注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2006年
目的应用靶控输入技术研究咪唑安定异丙酚对前列腺电切(TULIP)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TURP患者30例,随机分为异丙酚组(P组)及咪唑安定异丙酚组(M+P组),以效应部位浓度(Ce)为靶控浓度,P组靶浓度从0.5μg/ml开始,输注5min后递增,递增梯度为0.2μg/ml。M+P组在TCI前5min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4mg/kg,余同P组,以清醒镇静(OAA/S)评分作为评价指标,记录达到不同分值时Ce值以及对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的影响。结果各组OAA/S评分2分及3分时血流动力学指标及SpO2比较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各生理学参数OAA/S评分4分及5分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2分及3分时组间比较具差异有显著性(P〈0.05),以异丙酚组变化幅度明显,部分需呼吸和循环支持。各评分点异丙酚与咪唑安定组Ce值较单纯异丙酚组Ce值明显降低(P〈0.05)。各评分点同异丙酚Ce值或异丙酚与咪唑安定组Ce值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893,P〈0.05)。结论老年患者行TURP,在理想OAA/S下,异丙酚复合咪唑安定较单独使用异丙酚更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和呼吸功能的平稳。
雷毅张龙芳李申一王新黄建成钱箬筠
关键词:靶控输注清醒镇静咪唑安定异丙酚血流动力学
后肢远程预处理对心肌缺血再灌注与心交感神经损伤的影响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后肢远程缺血预处理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与心交感神经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方法:2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被均分成两组:对照组及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组。两组均制作心肌缺血模型。RIPC组在心肌缺血前行双后肢短暂缺血预处理2次(充气式压力止血带环扎双后肢腘窝上1/3,压力26.6 kPa,每次10 min,间隔10 min),最后一次后肢缺血预处理后再灌注60 min制作急性心肌缺血模型。其方法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完全闭塞45 min,于松开结扎圈再灌注2、4 h时,分别以131碘-间位碘代苄胍(131I-MIBG)、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双核素作放射自显影,其后以美蓝、氯化四唑(TTC)作组织染色,分别确定心肌危险梗塞灶与实际梗塞灶。结果:再灌注4h后,预处理组危险梗塞灶与实际梗塞灶均小于对照组(P<0.01)。131I-MIBG及99mTc-MIBI自显影在同一区域摄取存在差异性,两组131I-MIBG显影缺损面积(40.8±3.2)%,均显著比99mTc-MIBI显影缺损及实际梗塞灶大(P<0.05)。结论:远程预处理能有效阻断心肌缺血再灌注对交感神经损伤的作用;利用交感神经显影剂MIBG显影能客观监测心肌梗塞病变范围和程度,评价远程预处理的心肌保护效应。
雷毅张龙芳周谊李申一黄建成王新钱箬筠
关键词:心肌再灌注损伤交感神经系统放射性核素显像
烧伤早期离体肺泡巨噬细胞CD14蛋白表达对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探讨烧伤血清对离体大鼠肺泡巨噬细胞 (AM )CD14膜蛋白 (mCD14 )表达变化及其对AM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分离并收集大鼠AM ,以烧伤血清及LPS刺激 ,再分别以抗CD14抗体作用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mCD14蛋白表达变化 ,ELISA检测培养液中TNF α和IL 6浓度。结果 烧伤血清和LPS刺激后 ,AM的CD14蛋白表达从 1h起就开始增加 ,2h达峰值 ,尔后逐渐减弱 ,持续 12h ,细胞因子分泌相应增加 ;抗CD14抗体阻断CD14作用后 ,CD14的蛋白表达显著降低 ,细胞因子分泌亦相应减少。结论 严重烧伤后可能随着LPS增加 ,通过激活内毒素信号传导通路 ,使AM分泌细胞因子增加 ,这种作用可以被抗CD14抗体所阻断 ,提示严重烧伤后可以通过调节CD14的作用而减少细胞因子的合成和分泌。
李友良郇京宁陈玉林贲道锋王新
关键词:烧伤细胞因子ELISA
甲壳质医用敷料对兔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被引量:6
2002年
目的探讨外用甲壳质医用敷料对兔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兔深Ⅱ度烧伤模型,创面外用甲壳质敷料,通过伤后不同时相点创面取材,检测羟脯氨酸(OHP)、细胞周期、创面愈合时间及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以外用凡士林组作对照,观察甲壳质对兔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结果甲壳质组创面OHP含量及S期细胞百分明显高于凡士林组;创面愈合时间,甲壳质组优于凡士林组(P<0.05),提示甲壳质对促进创面愈合有帮助。病理形态提示甲壳质组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良好。结论甲壳质有明显的促进创面愈合作用,局部OHP含量增高,S期细胞百分比升高,创面愈合时间缩短。
李友良陈玉林王新刘旺
关键词:创面愈合动物实验病理形态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