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海涛

作品数:4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亚硝化
  • 3篇硝化
  • 2篇低碳氮比
  • 2篇碳氮
  • 2篇碳氮比
  • 2篇自养
  • 2篇氨氮
  • 1篇低碳
  • 1篇多样性
  • 1篇亚硝酸
  • 1篇亚硝酸氮
  • 1篇水中氨氮
  • 1篇脱氮
  • 1篇自养脱氮
  • 1篇细菌
  • 1篇硝酸氮
  • 1篇反应器
  • 1篇
  • 1篇C/N
  • 1篇RDNA

机构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湖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华利嘉环...
  • 1篇郑州青城环境...

作者

  • 4篇王海燕
  • 4篇刘海涛
  • 3篇周岳溪
  • 2篇蒋进元
  • 1篇戴欣
  • 1篇曾清如
  • 1篇张伟华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环境污染治理...

年份

  • 1篇2010
  • 2篇2007
  • 1篇200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亚硝化/电化学生物反硝化全自养脱氮工艺研究被引量:17
2007年
开发出了针对低C/N比高氨氮废水处理的亚硝化/电化学生物反硝化全自养脱氮新工艺,并对新工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新工艺能取得较好的脱氮效果,在溶解氧为0.5—1.2mg·L^-1,pH值为7.5—8.2,温度为17—30℃,进水氨氮浓度不高于1000mg·L^-1,C/N比不高于0.5,HRT不高于32h条件下,亚硝化/电化学反硝化工艺装置运行稳定,亚硝化段膜生物反应器(MBR)出水的氨氮去除率和亚硝氮生成率均能稳定在50%左右,MBR出水中的剩余氨氮和生成的亚硝氮经电化学生物反硝化段(硫碳混合反应器)处理后,最终出水总氮去除率超过95%;出水中的SO4^2-浓度不高于1280mg·L^-1.新工艺最高氨氮负荷为1.11kg·m^3·d^-1。
王海燕葛建团刘海涛蒋进元周岳溪
关键词:亚硝化低碳氮比
亚硝化/电化学生物反硝化全自养脱氮工艺细菌形态及多样性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采用电镜观察和分子生物学手段16S rDNA克隆文库方法对亚硝化/电化学生物反硝化全自养脱氮工艺中的细菌进行了形态和多样性研究,从16S rDNA克隆文库中随机挑选60(61)个克隆子进行序列测定(约500bp),对测序结果进行BLAST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亚硝化段内的细菌主要为球状和椭球状的氨氧化细菌,以亚硝酸氮作为进水基质时,电化学反硝化生物段内细菌主要为短杆状和椭球状的脱氮菌.亚硝化/电化学生物反硝化脱氮系统中蕴藏着特有的微生物新资源.亚硝化段细菌类群的优势顺序为β-Proteobacteria类群(60.00%)、Bacteroidetes类群(28.33%)和Chloroflexi类群(11.67%).当电化学生物反硝化段进水氮基质为亚硝氮(429~543mg.L-1)和氨氮(412~525mg.L-1)时,细菌优势类群顺序为β-Proteobacteria(78.33%)类群和ε-Proteobacteria类群(21.67%);当电化学生物反硝化段进水氮基质为亚硝氮(519~578mg.L-1)时,细菌优势类群顺序为β-Proteobacteria类群(81.97%)、ε-Proteobacteria(16.39%)类群和γ-Proteobacteria类群(1.64%);优势类群变化不大,但每种类群中细菌的种类和数量变化较大,这主要是由进水基质变化导致.
王海燕周岳溪刘海涛戴欣张伟华曾清如
关键词:细菌多样性RDNA
快速亚硝化低碳氮比高氨氮类废水中氨氮的方法和反应器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快速将低碳氮高氨氮类废水中氨氮转化为亚硝酸氮的新方法,即生物自养亚硝化的新方法,将低溶解氧(DO)和快速提高进水浓度两种方法结合。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快速亚硝化低碳氮比高氨氮类废水中氨氮的反应器,即快速亚硝...
王海燕刘海涛周岳溪蒋进元
文献传递
全自养生物脱氮新工艺研究进展被引量:17
2006年
目前,国际研究较热的自养亚硝化、自养反硝化和全自养脱氮新工艺,有节省外加碳源和能耗低的特点,尤其适合于低碳氮比(C/N)类氨氮废水的处理。介绍了这些工艺的原理和特点,并展望了它们的研究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
王海燕刘海涛田华菡孟庆胜周岳溪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