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超

作品数:17 被引量:76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肿瘤
  • 5篇放疗
  • 4篇肉瘤
  • 3篇三维适形
  • 3篇三维适形放疗
  • 3篇适形
  • 3篇适形放疗
  • 3篇脊柱
  • 3篇脊柱转移
  • 3篇放疗治疗
  • 3篇放射性
  • 2篇增殖
  • 2篇软组织
  • 2篇软组织肉瘤
  • 2篇射频
  • 2篇射频消融
  • 2篇手术
  • 2篇切除
  • 2篇切除术
  • 2篇转移瘤

机构

  • 10篇天津市人民医...
  • 9篇天津医科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华北石油管理...

作者

  • 17篇张超
  • 6篇朱思伟
  • 5篇王新卓
  • 5篇王凤玮
  • 5篇韩秀鑫
  • 5篇王国文
  • 4篇蔡玉梅
  • 3篇多健
  • 3篇崔宇
  • 3篇姚嫱
  • 3篇秦玉坤
  • 2篇孙天威
  • 2篇李维廉
  • 2篇贾培杰
  • 2篇马育林
  • 1篇王士贤
  • 1篇朱曼
  • 1篇姚欣
  • 1篇滕胜
  • 1篇贾宇涛

传媒

  • 3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中国骨肿瘤骨...
  • 1篇临床肿瘤学杂...
  • 1篇中国地方病防...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医疗卫生装备
  • 1篇中国药物应用...
  • 1篇中国医药生物...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6
  • 3篇2015
  • 4篇2014
  • 1篇2010
  • 2篇2009
  • 3篇2008
  • 1篇2007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肿瘤内侵程度对肾部分切除术围手术期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肿瘤内侵程度对肾部分切除术的围手术期的影响,评估肾部分切除术对早期肾癌的远期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行肾部分切除术的T1N0M0肾癌患者157例,以肿瘤边缘与集合系统或肾窦脂肪距离<1 cm与≥1 cm分组。统计两组围手术期结果及病理类型,记录术后并发症并进行随访。结果: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是否累犯中极、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肿瘤病理类型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边缘与集合系统的距离<1 cm组的患者术中的热缺血时间与手术时间较长,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P=0.033)。术后并发症10例。术后中位随访18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肿瘤边缘与集合系统的距离反映肾部分切除术的复杂程度,并与手术热缺血时间、手术时间相关,肾部分切除术治疗T1M0N0肾癌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或转移率低,安全有效。
王文玲张振庭翁少波张超王书华姚欣
关键词:肾部分切除术肾肿瘤围手术期热缺血时间
不同胰岛素给药途径对2型糖尿病模型药效动力学研究
目的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胰岛素是从胰腺分泌,通过肝门静脉首先进入肝脏,然后进入外周血液循环,因而肝脏的胰岛素浓度高于外周循环,并形成浓度梯度。皮下注射胰岛素后,使得外周血液循环胰岛素浓度高于肝脏胰岛素浓度。因此,人们早就提...
邓珊珊张超唐丽娜相莉孙洪范
文献传递
放疗在转移性骨与软组织肉瘤中作用的探讨
@@骨与软组织肉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2%左右,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平均发病年龄为40-60岁。发病因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外伤、慢性淋巴水肿、放射线和遗传因素等。骨与软组织肉瘤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肢体最常见,尤以下肢明显。骨...
王凤玮崔宇朱思伟姚嫱王新卓蔡玉梅秦玉坤贾培杰张超李岩
关键词:放疗治疗转移性骨肿瘤软组织肉瘤发病因素
射频消融在离体椎体肿瘤模型中热场的分布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观察离体椎体肿瘤模型中射频消融(RFA)的热场分布及椎体后皮质的隔热作用,探讨射频消融治疗椎体肿瘤的有效杀伤范围及椎体后皮质对脊髓的热保护作用.方法 制作离体肿瘤模型共30具,选用10具,分别于75、80、85、90、95℃进行射频消融,测量不同作用针长(1.0、2.0 cm)、不同设置温度在离体肿瘤模型中有效射频消融范围.选用20具新鲜成年猪腰椎标本,随机分为椎体后皮质完整组和椎体后皮质破坏组,制作两组肿瘤模型,分别于95 ℃进行射频消融,对椎体后皮质前后侧进行实时测温并记录.结果 射频电极针裸露1.0cm时,温度控制在75、80、85、90、95℃时RFA在离体椎体肿瘤模型中有效消融范围半径均未超过5.0mm,分别为(3.80±0.79)、(4.10±0.74)、(4.30 ±0.82)、(4.40±0.84)、(4.50±0.71) mm.射频电极针裸露2.0 cm时,温度控制在75、80、85、90、95℃时RFA在离体椎体肿瘤模型中达到50℃的消融范围半径分别为(6.40 ±0.52)、(7.40±0.71)、(8.00±0.67)、(8.20 ±0.63)、(8.30±0.68) mm.椎体后皮质完整组椎体后皮质前侧、后侧温度分别为(50.28 ±4.21)、(38.26 ±4.47)℃,其前后侧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坏组椎体后皮质前侧、后侧温度分别为(51.07±4.23)、(49.27 ±3.84)℃,其前后侧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离体椎体肿瘤模型中,2.0cm作用针长在杀灭肿瘤过程中安全、有效,并且椎体后皮质对脊髓具有热保护作用.
韩秀鑫王国文张超阚阳单露玲马育林多健
关键词:射频消融椎体肿瘤
^(11)C-MET-PET/CT成像对脑胶质瘤1p/19q共缺失状态预测价值的研究
2023年
目的:研究1p/19q共缺失状态与蛋氨酸(methionine,MET)摄取之间的关系,探讨^(11)C-MET-PET/CT对脑胶质瘤1p/19q共缺失状态是否具有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56例新诊断的神经胶质瘤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11)C-MET-PET/CT检查,术后均进行1p/19q共缺失的荧光毛细管电泳分析及组织病理学分析,并对^(11)C-MET-PET/CT数据进行特征提取和分析。采用IBM 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1p/19q共缺失患者相比,非1p/19q缺失患者的肿瘤最大标准摄取值和平均标准摄取值更高。在世界卫生组织Ⅱ级胶质瘤的亚组分析中,1p/19q共缺失患者的肿瘤/正常组织比最大值及平均值均较高,且纹理分析参数Entropy和DiffEntropy也较高。结论:胶质瘤1p/19q共缺失状态与蛋氨酸摄取之间存在相关性,非1p/19q缺失患者蛋氨酸摄取能力可能更强。^(11)C-MET-PET/CT作为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方法,对各类型胶质瘤1p/19q共缺失状态具备一定的预测能力。
张超于鹏赵恺
关键词:脑胶质瘤神经胶质瘤纹理分析分子影像
初诊伴有脊柱转移的前列腺癌生存相关因素分析
2015年
目的:探讨初诊时伴有脊柱转移的前列腺癌患者与生存相关的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接受内分泌治疗的前列腺癌脊柱转移患者49例,针对患者的碱性磷酸酶(ALP)、治疗前有无骨相关事件(SREs)、Gleason评分、治疗后PSA最低值、激素敏感持续时间、有无化疗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存在统计学意义者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64.1个月,死亡41例,中位生存时间为27个月,1、3、5年生存率分别是81.6%、40.8%、20.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无联合化疗、ALP水平、治疗前是否出现SRE、Gleason评分、治疗后PSA最低值及激素敏感持续时间与总生存率(OS)有关(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激素敏感持续时间≥19个月及联合化疗是较长生存时间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激素敏感持续时间及进展为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 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CRPC)后是否联合化疗是前列腺癌脊柱转移患者的预后独立因素。
单露玲韩秀鑫张超任志午梁守磊王国文
关键词:前列腺癌脊柱转移化疗内分泌治疗预后因素
高剂量氟对骨肉瘤细胞MCM3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16年
骨肉瘤细胞是氟的主要作用靶细胞,该细胞功能较为活跃,可通过异常增殖来增加骨量及骨基质形成量,进而引发骨皮质增厚及骨质硬化等多种不良症状。MCM3在真核生物的DNA复制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可反映骨细胞等多种细胞的增殖情况。
阚阳韩秀鑫张超王国文
关键词:骨肉瘤细胞高剂量异常增殖细胞功能
沙棘油在与肿瘤放疗合用中的作用研究
秦玉坤纪远中朱思伟王洁王辉李维廉张超王士贤
该研究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验证了植物药沙棘油的抗辐射及减毒增效作用。我们通过查询文献看到沙棘油的抗辐射、抗炎作用,但更多的是对动物的实验研究。虽然也有过用沙棘油治疗口腔溃疡、返流性食管炎及烫伤的一些临床报道。但用单药沙棘油...
关键词:
关键词:沙棘油肿瘤放射性炎症
三维适形放疗与改良半胸照射放疗治疗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2008年
目的: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治疗以手术和化疗为主,放疗常规采用半胸照射的技术,因肺损伤较大,使得放疗在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治疗中的价值不明确。我们采用X射线三维适形放疗(3DCRT)加电子线野灵活布野的模式治疗8例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观察其近期疗效和放射损伤,并模拟改良的常规半胸照射放疗的方法,比较两种技术的肺损伤大小。方法:自2004年1月~2007年11月,我院收治的8例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其中5例为多程化疗失败者,3例为单纯放疗。化疗方案为GP、NP、TP和培美曲塞+卡铂,放疗采用X射线三维适形放疗和电子线野灵活布野的治疗模式,按常规分割的方式给予总量32.2~64.0Gy照射。同时模拟常规半胸照射放疗的技术,采用TPS系统模拟并计算肺的V20、V30和平均肺受量(MLD),与三维适形放疗和电子线野灵活布野的治疗模式相比较。结果:8例患者放疗后,1例患者达CR,其余患者均达PR。随访至2008年2月,2例患者死亡,其余6例均存活,平均生存时间为15.4个月。采用化疗+放疗者平均生存时间为18.8个月,单纯放疗组为9.7个月。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加电子线野灵活布野的治疗模式8例患者的平均V20为20.5%,V30为15.6%,患侧肺MLD为18.8Gy,健侧肺MLD2.2Gy。模拟常规半胸照射放疗技术8例患者的平均V20为36.8%,V30为27.9%,患侧肺MLD为31.1Gy,健侧肺MLD1.2Gy。两种技术的肺V20、V30和患侧肺MLD均存在差异,显示三维适形放疗加电子线野灵活布野的治疗模式可能有降低正常肺照射剂量的趋势;健侧肺MLD两者无明显差异。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加电子线野灵活布野治疗模式的8例患者均出现1~2度放射性肺炎。根据治疗前和治疗后生活质量评估显示治疗后的生活质量由治疗前的平均2.83上升为3.76,生活质量有所改善。结论: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对放疗有一定的敏感性,采用三维适形放疗加电子�
王凤玮朱思伟王新卓蔡玉梅张超姚嫱李维廉
关键词:弥漫性恶性胸膜间皮瘤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放射性肺炎
从1例肺癌伴疼痛患者探讨克唑替尼与阿片类止痛药物的相互作用被引量:6
2014年
1例肺癌伴疼痛男性患者,因确诊"左肺腺癌多发骨转移1年余"入院,入院后同时服用克唑替尼与阿片类止痛药物。临床药师结合相关资料分析克唑替尼与不同止痛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临床意义及防治措施。根据相关研究文献分析,芬太尼透皮贴在小剂量缓慢释放的止痛剂量下,受到克唑替尼影响产生显著临床意义的可能性小。该患者更换为芬太尼透皮贴后未出现呼吸抑制症状,且便秘反应明显减轻。提示临床药师遇到酶抑制剂与酶底物同时使用的医嘱时,不应一律否定,而应根据药物特性、剂量以及用药安全等方面权衡利弊。
王伟兰张超朱曼
关键词:阿片类药物相互作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