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重庆市卫生局医学科研项目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γδT细胞在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小鼠模型中的变化分析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通过构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小鼠模型,观察肝脏内γδT细胞的比例、激活表型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探讨γδT细胞在HBV急性感染清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尾静脉高压水动力法注射HBV基因组1.3倍体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BV1.3)构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小鼠模型,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检测pcDNA3.1-HBV1.3质粒模型组(pHBV组)、pcDNA3.1对照质粒组(pcDNA组)在质粒注射后不同时间肝脏、脾脏及外周血中γδT细胞比例的变化,以及pHBV组肝脏中γδT细胞的CD25与CD69激活分子,IFN-γ及TNF-α细胞因子产生的变化,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各时间点及各组间的差异。结果:pHBV组血清中的HBsAg在第1天即为阳性(33.64±14.88 COI),到第5天上升到最高(146.92±24.23 COI),而后逐渐降低;而血清中的HBeAg在第1天为阳性并达峰值(2.26±2.34 COI),然后降低。而正常对照小鼠(NC)与pcDNA组的外周血中HBV标志物一直为阴性。在pHBV组中,肝脏内的γδT细胞的比例在第1天即升高至(8.3±4.3)%,而后降低,到第10天时,又快速升高至(8.0±1.2)%。统计结果显示,第1天的比例明显高于第5及15天的比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各时间点脾脏或外周血中的γδT细胞比例未见有明显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pcDNA组中,小鼠肝脏、脾脏或外周血中的γδT细胞比例均未见有显著性的变化发生(P>0.05)。同时pHBV组小鼠肝脏内CD25+γδT细胞比例在第5天升高至最高(8.4±3.7)%,但各时间点间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CD69+γδT细胞比例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第10天的CD69+γδT细胞比例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HBV组第1天IFN-γ+γδT细胞比例升高至(8.6±3.2)%,之后即刻降低,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小鼠模型构建成功,模型中肝脏内γδT细胞的比例、激活表型或细胞因子产生均发生了显著性变化,提�
- 常琳王磊彭辉陈敏
- 关键词:ΓΔT细胞急性感染非特异性免疫
- 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的meta分析
- 2016年
- 目的应用meta分析来探讨干扰素-α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等建库至2015年6月的相关数据,对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队列研究及其他meta分析等采用Rev 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篇参考文献,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外周血CD4+T比例、CD4^+T/CD8^+T比值较健康组均下降,CD8^+T比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5%CI(-5.57^-3.06)、95%CI(-0.49^-0.38)、95%CI(3.73~5.65),Z=6.73、15.62、9.62,P<0.01]。干扰素-α治疗后有应答组外周血CD4^+T比例、CD4^+T/CD8+T比值较无应答组均升高,但CD8^+T比例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95%CI(6.52~9.52)、95%CI(0.13~0.30)、95%CI(-8.73^-5.51),Z=9.34、5.02、8.66,P<0.01]。结论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例及比值变化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状态及抗病毒治疗疗效判断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 张文龙陈敏王磊刘楷常玲刘再锌
- 关键词:T淋巴细胞干扰素ΑMETA分析
- IRF-7在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肝脏中的表达变化分析
- 2015年
- 目的本文拟通过构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小鼠模型,观察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中的变化,以期探讨IRF-7在HBV急性感染清除机制中的作用。方法用高压水动力法经小鼠尾静脉注射HBV基因组1.3倍体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HBV1.3)构建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小鼠模型,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正常组(NC组)、模型组(pHBV组)及空载体组(pcDNA组)小鼠肝脏中IRF-7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pHBV组在6 h即可检测到肝脏内HBsAg及HBcAg阳性,抗原表达在12 h达峰值,至第5天逐渐消失。pHBV组肝脏组织中IRF-7 mRNA和蛋白表达在6 h均显著上调(P<0.05),12 h达最高,随后下降,48 h恢复至正常水平。而pcDNA组与正常组的IRF-7表达在各时间点均无显著变化。结论成功构建了急性HBV感染小鼠模型,该模型肝脏组织IRF-7 mRNA及蛋白水平变化与肝脏内HBV抗原表达变化趋势一致,提示肝脏内IRF-7可能参与了HBV的急性感染清除过程。
- 王磊常琳彭辉陈敏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急性感染小鼠动物模型
- NK与NKT细胞在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分析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研究NK及NKT细胞在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中的变化。方法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25例健康对照者(HC)、4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26例HBV-ACLF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NK、NKT细胞的比例,经统计分析,比较各组间NK或NKT的差异,同时分析HBV-ACLF组中的NK或NKT细胞与乙型肝炎标志物或肝功能间的相关性。结果 HC、CHB、HBV-ACLF组外周血的NK细胞比例分别为(15.0±6.0)%、(11.4±6.8)%和(8.9±6.7)%,HBV-ACLF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KT细胞在HC、CHB、HBV-ACLF组外周血中的比例分别为(1.9±1.3)%、(4.3±3.7)%和(5.4±8.6)%,HBV-ACLF组与H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ACLF患者外周血内NK细胞比例显著性降低,而NKT细胞比例显著性升高,他们可能在HBV-ACLF疾病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 彭辉常琳王磊陈敏
- 关键词:NKT慢加急性肝衰竭乙型肝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