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丹丹
- 作品数:50 被引量:67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社会学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 1979年访华的农业考察团——武雅士的早期中国田野调查
- 2020年
- 中国人类学离不开西方人类学在理论假设的驱使下向中国经验的延伸这一单边的努力,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恢复与发展,中国人类学者越来越需要回答中国人类学应该走什么样的社会科学道路。美国人类学者克服重重困难,在推动中国人类学纳入国际化环境的过程中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而在这些不多的先驱者当中,武雅士和吴素馨投入中国研究协力散发的光与热是最为耀眼的。
- 马丹丹
- 关键词:计划生育妇女地位
- 西餐厅与中产阶级的文化认同——上海某西餐馆田野调查被引量:1
- 2016年
- SS餐厅吸纳了餐桌礼仪,追求食物等级,使得西餐厅区别于大众工业食物,培育起中产阶级的食物偏好,转化为中产阶级的文化认同。国家和市场发挥了对中产阶级的建构作用,标准化食物的消费空间支持了中产阶级"社会"的建构,同时也依靠国家与市场的建构力量。中产阶级充分分享了文化多样性的阶层文化,相反他们却是消费标准化服务的社会群体。功能性和操作性是标准化生产与服务的技术核心,外地劳工向技术工人转化。阶级经验以隐匿的方式累积。
- 马丹丹
- 关键词:中产阶级文化认同
- 豫西寨墙的历史溯源与田野考察——晚清捻军叛乱对豫西社会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将长城与寨墙联系,具有启发意义的是,华夏与非华夏的区分,与华夏内部的区分,诸如盗、寇、匪,可谓相互呼应、有相通之处。文明防御概念下的他者意识并不仅仅是华夏与非华夏的区分,也会延伸到华夏内部的他者的生成。南宋时期的堡寨防御系统由于边境的内陆限制,江河沿线的防御地位凸显。明初的卫所制度则是出于保卫长城的需求,自上而下发起了依托屯垦的半军事化管理。进入到晚清叛乱的语境,寨墙建设则是自下而上的社会运动。对寨墙的定义也就超出了传统意义的长城的分类体系。拥有寨墙防御功能的村落则和晚清叛乱有着密切的关系,形成中原丰富的寨墙景观。豫西寨墙是在捻军叛乱的背景下建造的,通过地形、地势考察发现,豫西寨墙有着地势险要的特点,通过建筑的巧妙围砌,形成"天险"的寨墙景观。尽管中原寨墙的地方形式有差异,在本质上有着相通之处:抵御叛乱和匪患。
- 马丹丹
- 关键词:社会运动
- 近代以来“反宗教运动”的历史回顾及其反思被引量:1
- 2010年
- 以"废庙兴学"和"破四旧"为例,回顾民间信仰经历的政治运动,分析背后的话语与意识形态,以及对待民间信仰的态度。因此,尽管是对"废庙兴学"和"破四旧"这一过程的分析,无形中把学者们对原生态文化的看法也作为客观分析的对象,从而揭示原生态文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现实的复杂背景。
- 马丹丹
- 关键词:原生态文化民间信仰国家主义社会运动
- 中产阶层“不可统计”的生活经验——民族志书写城市的新路径和可能性被引量:3
- 2018年
- 从中产阶级"不可统计"的生活经验,对基于中产阶级田野调查的成果进行密集化梳理,找到定量与田野调查之间可能构成联系的基点,从而展开民族志的论述。研究发现,住房空间私有化、自我管理以及中产阶级女性对母职的实践等三个因素,对中产阶级的形塑和认同起到不可分割的整合作用。个体差异化的体验、经历与客观阶层之间的互动关系,使中产阶级呈现出区别于其他阶层的集体惯习和文化旨趣。田野调查使中产阶级"不可统计"的生活经验走向纵深。
- 马丹丹刘思汝
- 关键词:中产阶级田野调查可见度
- 马林诺夫斯基的辩证法被引量:1
- 2012年
- 人类学到底属于"科学"还是"人文学科",人们对此分歧很大。马林诺夫斯基在民族志和日记两种体裁中表现出来的表述分裂影响到列维-斯特劳斯和格尔茨,同时,他对美拉尼西亚岛民的性自由的保守看法也影响到玛格丽特·米德的"亲善寓言"。正是这位人类学大师造成了人类学现代学科权威形成伊始的矛盾处境,他的中产阶级心性也正在得到进一步的解读。
- 马丹丹
- 关键词:人文中产阶级
- 模棱两可与理解差异——喜洲的文本及回访文本阐释
- 2018年
- 1942年,许烺光在喜洲进行了一年多的田野调查,完成魁阁时期的经典民族志《祖荫下》。喜洲的田野重访从1950年代的白族社会历史调查拉开序幕,1980年代田野重访恢复,1990-2000年喜洲民族志进入再生产高潮,2010-2015年,喜洲民族志的研究动态还在更新。许烺光的《祖荫下》不断地进入学术视野,理论解释与民族志材料之间越来越多的矛盾被揭开并得到分析。然而喜洲田野的前提意识与视角主义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模棱两可问题却没有得到过较好的问题化讨论。
- 马丹丹刘思汝
- 关键词:民家误解
- 中产阶层社区的涌现——从中国住房改革的角度梳理被引量:2
- 2015年
- 居住问题在中产阶层研究中占据的比重不大,空间视角很有活力地补充了阶层研究的视野,使住宅成为中产阶层自我意识的建构与外化,构成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微观层面。空间的概念,实际是嵌入住房改革的进程之中。住房改革推动的私有化进程,可以说是一系列社会不平等的"始作俑者"。这方面,社会学对住房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王亚平梳理了住房改革的历史进程,从中发现,住房改革在实现住房商品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住房的分层,进而社会分层拉大。戴维斯从消费的角度研究住房消费,探讨私有产权意识如何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家庭伦理道德在兄弟之间的财产纠纷、离婚涉及的财产纠纷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张骊探讨私有空间的建构是如何创造中产阶级以及文化,认为消费在中产阶层的自我认同当中占主导地位。私有化、私有空间和"间接统治"相辅相成,塑造了中产阶层社区的优越性,也产生了空间的对抗与张力。
- 马丹丹
- 关键词:住房改革中产阶层
- 从“合作治理”到“层级治理”--基于公共服务链建设的一项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并存的格局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要求。多元主体合作治理的本意是要打破“碎片化治理”的困境,促进社会组织的凝聚、协作及均衡发展。本文以D枢纽型社会组织运营的公共服务链为例,探讨合作治理的意义及困境。研究发现,政府购买服务固然为以购买服务平台为枢纽、以“公共服务链”为载体的合作治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有力的保障,也应和了创新社会治理的需要与选择。但由于政府、社会组织之间资源与权力不对称,合作治理的局面极易被打破,致使合作治理走向“层级治理”,从而阻碍公共服务链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恢复重建各主体有效对接、优势互补、功能互嵌的公共服务链,实现真正意义的合作治理。
- 马丹丹范明林
- 关键词:层级治理
- 1995年:中国人类学的一个“拐点”被引量:1
- 2015年
- 自1995年乔健发表"人类学学科发展的困境与前景"以来,在民族学和人类学不同回应方式的推动下,中国人类学的学科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人类学涵盖民族学;第二,"民族学中国化"改为"人类学中国化"或"人类学本土化";第三,应用人类学占据强势;第四,人类学方法论的挑战也以中国与世界对抗的方式表现出来。乔健发表的这篇就职演说会在短时间产生如此大的连锁反应,恐怕是作者本人也没有想到的。
- 马丹丹
- 关键词:人类学中国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