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庚蔚
- 作品数:59 被引量:181H指数:9
- 供职机构:武汉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更多>>
- Ti-V微合金化热轧高强钢的相变规律及组织性能被引量:15
- 2019年
- 为进一步提升热轧高强钢的性能,利用热模拟试验机、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等设备系统研究了Ti-V微合金热轧带钢连续冷却相变规律、组织和性能随卷取温度的变化规律及强化机理。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低于1℃/s时,试验钢中的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当冷却速度为5~30℃/s时,基体组织由铁素体、珠光体和贝氏体组成,贝氏体相变开始温度介于580~600℃。当冷却速度增加至50℃/s时,试验钢中的奥氏体全部转变为贝氏体。此外,对不同卷取温度下试验钢的组织和性能研究表明:随着卷取温度的降低,试验钢的强度降低,塑性基本不变。当卷取温度为650℃时,力学性能最佳,其抗拉和屈服强度分别为716和653 MPa,断后伸长率达到21.3%,主要是由于晶粒细化和沉淀强化所致。
- 杨庚蔚陆佳伟孙辉方梓威周亦嫽姚南
- 关键词:动态CCT曲线显微组织力学性能
- 铌对60Si2Mn弹簧钢表面脱碳敏感性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4年
- 采用金相法测量了不同铌含量的弹簧钢60Si2Mn的脱碳层深度,系统研究了铌及其含量对60Si2Mn弹簧钢表面脱碳敏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铌元素可以有效降低60Si2Mn的脱碳敏感性,但脱碳层深度并未随铌含量的微量增加而降低。利用Thermo-Calc DICTRA软件对不同温度下碳在奥氏体中的扩散系数进行了计算,考虑了铌及其他合金元素对碳的扩散影响。通过菲克第二定律获得了试验钢中脱碳层深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并与实测值相吻合。为研究其他微合金元素对脱碳层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手段。
- 赵东宇雍岐龙杨庚蔚孙新军李昭东张正延
- 关键词:弹簧钢60SI2MN铌
- 用薄板坯直接轧制的900MPa级热轧薄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 本发明属于高强钢生产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薄板坯直接轧制的900MPa级热轧薄钢板,所述钢板的化学成分范围为C:0.050~0.070%,Si:0.10~0.22%,Mn:1.2~2.1%,Ti:0.08~0.14%,M...
- 甘晓龙杨庚蔚赵刚毛新平黄辉辉徐耀文蔡珍鲍思前
- 文献传递
- 一种超细晶粒尺寸薄规格高锰高铝钢及生产方法
- 一种超细晶粒尺寸薄规格高锰高铝钢,其组分及wt%为:C:0.91~1.35%,Si:0.21~0.53%,Mn:8.5~16.2%,Al:13.7~22.4%,Nb:0.11~0.23%,V:0.15~0.32%,P:≤...
- 甘晓龙万响亮徐光赵刚杨庚蔚刘升肖欢许耀文
- 文献传递
- 回火温度对热轧Ti-Mo-V钢第二相析出行为的影响
- 2025年
- 热轧带钢中微合金元素析出不完全的情况普遍存在,回火处理可以使钢中固溶的微合金元素进一步析出,有助于其力学性能的提升。以热轧Ti-Mo-V微合金化超高强钢为研究对象,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与维氏硬度计等,系统研究了回火温度对钢中微合金第二相析出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热轧态相比,当回火温度为550~700℃时,试验钢中铁素体晶粒变化不明显。在热轧阶段未完全析出的微合金元素在回火过程中会逐渐析出,析出相为富V的(Ti,Mo,V)C粒子。同时,随着回火温度升高,析出相与基体之间的错配度下降、比界面能降低,且原子扩散速度明显加快,有利于(Ti,Mo,V)C在基体中析出。试验钢中(Ti,Mo,V)C粒子的体积分数和平均粒径均随着回火温度升高逐渐增大,且(Ti,Mo,V)C粒子中V原子数分数增加,晶格常数减小。当回火温度为700℃时,试验钢中析出的(Ti,Mo,V)C粒子体积分数达到0.609%,平均粒径约为8.39 nm,V原子数分数为51.9%,晶格常数为0.436 nm。另外,试验钢中微合金第二相提供的沉淀强化增量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当回火温度由550℃上升至650℃时,试验钢中的沉淀强化增量由286.6 MPa升高至327.3 MPa,显微硬度达到峰值,约为282.1HV。当回火温度进一步上升至700℃时,(Ti,Mo,V)C粒子发生明显粗化,其产生的沉淀强化增量减小至282.2 MPa,且基体组织软化进一步加剧,试验钢的显微硬度下降至261.1HV。热轧Ti-Mo-V微合金化超高强钢在650℃下回火1 h后,析出强化得到大幅提升,力学性能显著提升。
- 马凯杨庚蔚付至祥韩汝洋徐耀文许德明
- 关键词:超高强钢回火温度热轧控轧控冷
- 一种在取向硅钢中获得沿晶断口的方法
- 一种在取向硅钢中获得沿晶断口的方法:将取向硅钢样品加工成俄歇电子能谱仪标准试样;对标准试样进行表面清理;充氢:将标准试样所设定的预设断口处放入充氢装置的含硫脲溶液中,并使取向硅钢样品为阴极;将铂片置入并作为阳极;阴极充氢...
- 鲍思前 雷小玲徐帅肖欢徐耀文杨庚蔚叶传龙甘晓龙
- 文献传递
- 变形温度对CSP热轧65Mn带钢相变行为的影响被引量:5
- 2020年
- 利用ThermecMastor-Z型热模拟试验机模拟CSP工艺条件,辅以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和维氏硬度计等,研究65Mn钢的连续冷却转变规律及变形温度对其等温相变的影响。绘制了65Mn钢的动态CCT曲线。结果表明,当轧后冷速小于2℃/s时,试验钢可获得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随着冷速的增大,试验钢中将出现贝氏体和马氏体组织,硬度增大。当冷速大于40℃/s时,试验钢中的组织全为马氏体,硬度达到678.05HV。此外,在研究不同变形温度对65Mn钢等温相变的影响时发现,第2道次变形温度为920℃时,珠光体组织多呈片层状,硬度为271.86HV;随着变形温度的降低,试验钢中铁素体含量增加,珠光体球化趋势明显,粒状珠光体含量增多。当变形温度下降至860℃时,试验钢的硬度降低至252.21HV,有利于其后续深加工。
- 易航杨庚蔚毛新平赵刚赵刚徐耀文
- 关键词:65MN钢CSP工艺CCT曲线变形温度等温相变
- 淬火结束温度对TRIP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 2025年
- 相较于传统冷轧TRIP钢生产方式,采用热轧板结合动态配分方式更加符合TRIP钢工业生产需求。采用C-Si-Mn钢热轧板结合炉冷方式制备高强高塑的相变诱导塑性(TRIP)钢,并利用SEM、EBSD、TEM、热模拟试验机、拉伸试验机等设备系统研究淬火结束温度对炉冷TRIP钢贝氏体相变、残余奥氏体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淬火结束温度低于或接近Ms(马氏体转变开始温度,200℃和250℃),淬火和炉冷阶段主要发生马氏体相变,贝氏体相变很难发生。当淬火结束温度达到300℃时,开始形成板条状贝氏体,随着淬火结束温度升高,贝氏体含量增加,且贝氏体形态由板条状向粒状转变。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及尺寸随淬火结束温度升高而增加,残余奥氏体碳含量开始基本保持不变,但当淬火结束温度超过400℃时出现明显下降。TRIP钢的抗拉强度随淬火结束温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伸长率和强塑积则先升高后降低。当淬火结束温度为350℃时,TRIP钢获得最佳塑性(伸长率)和强塑积,分别为32.73%和33.06 GPa·%,其获得最佳塑性主要归因于较高含量的残余奥氏体以及残余奥氏体合适的机械稳定性,这能显著扩展TRIP效应区间。以上结果说明,采用炉冷过程的动态配分方式能实现贝氏体相变和碳配分,通过控制炉冷前的淬火结束温度能获得不同体积分数及稳定性的残余奥氏体,从而提高TRIP钢的强塑性。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并不是影响TRIP效应及TRIP钢塑性的决定性因素,奥氏体机械稳定性对塑性同样有重要影响。
- 张定坤许德明杨庚蔚王强常庆明赵刚
- 关键词:TRIP钢力学性能强塑积
- CSP热轧TRIP 600钢的连续冷却相变行为被引量:2
- 2018年
- 利用Thermecmastor-Z型热模拟试验机、Formastor-F型相变仪,结合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显微硬度计等设备系统研究了CSP热轧TRIP 600钢的连续冷却相变行为,获得了试验钢的动态及静态CCT曲线,探讨了形变和冷速对其相变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冷速的增加,试验钢中铁素体转变温度逐渐降低,体积分数不断减少,其转变温度范围为480~716℃;珠光体含量则先增加后减少,转变温度范围为519~647℃。当冷速大于2℃/s时,试验钢中已出现贝氏体转变,其含量随冷速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转变温度范围为451~533℃。试验钢经变形后,钢中铁素体、珠光体及贝氏体转变温度范围往左上方移动,分别为550~760、539~708和478~550℃,而且相同冷速下钢中组织更加细小。此外,变形也会提高奥氏体的机械稳定性,抑制马氏体转变,使得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Ms由418℃降至360℃。
- 阴启龙杨庚蔚赵刚赵刚毛新平刘洋
- 关键词:热轧TRIP钢CSP工艺CCT曲线
- 淬火工艺对CSP生产的30CrMo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6年
- 针对CSP工艺生产的30CrMo热轧带钢,研究了淬火温度、保温时间、淬火介质对其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淬火温度为860~1000℃,保温时间为5~60 min时,30CrMo钢经水淬和油淬后得到的均为马氏体组织,但不同工艺条件下马氏体的类型、尺寸和力学性能不同。当淬火温度较低时,基体中的马氏体组织由细小的片状马氏体和板条马氏体组成,强度和硬度较高。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以及保温时间的延长,片状马氏体的含量逐渐减少,板条马氏体的含量不断增加,尺寸增大,强度和硬度值下降。其中,试验钢在不同淬火工艺下经油淬后的屈服强度可用σs=-4050.4+16272.2d-1/2来表示,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相吻合。试验钢的最佳淬火工艺为880℃、保温15 min、油淬,其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洛氏硬度、断后伸长率分别为1809 MPa、1206 MPa、52.54 HRC、8.5%。
- 廖林镇杨庚蔚余驰斌毛新平蔡珍赵刚
- 关键词:CSP淬火马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