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阳泰

作品数:55 被引量:168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7篇轻工技术与工...
  • 6篇文化科学
  • 5篇医药卫生
  • 2篇理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8篇李斯特菌
  • 17篇食品
  • 17篇食源
  • 17篇食源性
  • 16篇食源性致病菌
  • 13篇单增李斯特菌
  • 6篇单核细胞增生
  • 6篇猪肉
  • 6篇课程
  • 5篇单核细胞增生...
  • 5篇食品安全
  • 5篇思政
  • 4篇交叉污染
  • 3篇单细胞
  • 3篇毒力
  • 3篇性学
  • 3篇预测微生物学
  • 3篇生物膜
  • 3篇食品工艺
  • 3篇食品工艺学

机构

  • 55篇上海理工大学
  • 8篇国家食品安全...
  • 6篇上海市疾病预...
  • 4篇陕西中医药大...
  • 2篇青岛农业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1篇华东理工大学
  • 1篇浙江省农业科...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北京市食品安...
  • 1篇上海海关动植...
  • 1篇张家港海关综...
  • 1篇内蒙古乳业技...

作者

  • 55篇刘阳泰
  • 52篇董庆利
  • 14篇王翔
  • 7篇刘箐
  • 6篇李红梅
  • 5篇刘宝林
  • 3篇胡孟晗
  • 3篇刘弘
  • 2篇丁甜
  • 2篇张红芝
  • 2篇刘欣
  • 2篇王忻
  • 2篇李代禧
  • 2篇赵青
  • 2篇王军
  • 1篇李钊
  • 1篇王海梅
  • 1篇陆冉冉
  • 1篇刘洋
  • 1篇张春江

传媒

  • 12篇食品科学
  • 11篇食品与发酵工...
  • 5篇农业机械学报
  • 4篇工业微生物
  • 4篇食品工业
  • 2篇包装工程
  • 2篇中国食品学报
  • 2篇食品安全质量...
  • 1篇卫生研究
  • 1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肉类研究
  • 1篇上海预防医学
  • 1篇生物加工过程
  • 1篇现代食品科技

年份

  • 2篇2025
  • 8篇2024
  • 11篇2023
  • 6篇2022
  • 1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食品加工环境胁迫因素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研究进展被引量:12
2021年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生长可导致反复的食物污染。食品加工储藏常用的冷藏、干燥、酸处理以及消毒剂处理等使微生物长期处于胁迫环境下,对生物膜的形成产生影响。本文总结了常见的食品加工胁迫因素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其中重点介绍消毒剂处理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同时从膜流动性相关的适应策略、生物膜形成相关蛋白和基因调控表达的角度阐述胁迫条件下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胁迫环境下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真实环境下其生物膜的形成及变化规律;充分考虑环境因素设定清洁、消毒标准有利于降低食源性致病菌传播的潜在风险。
王园孙琳珺程颖王翔刘阳泰林玉海董庆利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生物膜消毒剂
厨房食品接触面上猪肉糜中沙门氏菌转移能力评估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究厨房中不同食品接触面清洗方式对沙门氏菌转移能力的影响。方法实验室仿真模拟消费者在家庭环境中由于不恰当的食品处理操作导致沙门氏菌交叉污染即食食品的过程。按国标法GB4789.2-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测定转移的沙门氏菌菌落总数,计算转移率数据,定量描述消费者家庭厨房猪肉糜制作过程中沙门氏菌通过交叉污染传递路径从筷子、砧板、刀具、盆子和手5种食品接触面转移到即食食品的能力。结果沙门氏菌从猪肉糜转移到筷子、砧板、刀具、盆子和手5种不同食品接触面的转移率是2.41%~42.93%。5种食品接触面被(8.00±0.04)logCFU/mL的沙门氏菌污染后,不清洗时,沙门氏菌转移到即食食品的转移率均低于1%。用500 mL无菌水或500 mL无菌水加有1 mL洗洁精的水冲洗各厨房食品接触表面后,不足以避免即食食品被沙门氏菌交叉污染。结论消费者在家庭环境中不恰当的食品处理操作会导致沙门氏菌通过厨房食品接触面交叉污染即食食品。清洗处理可以降低沙门氏菌转移到即食食品,但清洗不足以完全去除沙门氏菌的污染。检测数据为家庭厨房中食源性致病菌定量风险评估提供模型参数基础。
王真董庆利王翔秦晓杰汪童杨景棋袁世豪刘阳泰
关键词:沙门氏菌猪肉糜家庭厨房交叉污染转移率
苯扎氯铵适应对食源性致病菌杀菌剂耐受性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3年
苯扎氯铵属于季铵盐类杀菌剂,在家庭、医疗环境以及食品加工环境中广泛使用,在食源性致病菌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生物被膜的存在或苯扎氯铵的不当使用易使食源性致病菌产生杀菌剂适应性,进而对同源和异源杀菌剂的耐受性产生一定影响。本文首先总结了苯扎氯铵适应与食源性致病菌直接耐受性的关系,从外排泵相关基因表达、细胞膜修饰及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细胞形成等方面阐述了食源性致病菌苯扎氯铵直接抗性增强的原因;其次介绍了苯扎氯铵适应对食源性致病菌抗生素耐药性的影响,从生物被膜形成、自发性突变和基因水平转移及外排泵作用等方面探讨了抗生素耐药性增强原因。本文有助于了解致病菌在苯扎氯铵条件下的适应机制,并为杀菌剂的合理使用和致病菌防控提供参考。
牛洪梅朱华剑许莉王园刘阳泰秦晓杰董庆利王翔
关键词:苯扎氯铵食源性致病菌耐药性
食品物性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2025年
食品物性学是食品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文章基于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结合专业及课程特色,从学科发展史、科学家事迹、科学前沿进展、时事热点、日常生活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政案例体系,并提出了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中的教学方法,细致地介绍了案例教学法、研讨教学法和项目导向教学法的实施步骤,以期通过课程思政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深度融合与有效实施,培养出既掌握扎实专业知识又具备优秀道德品质的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并为其他食品相关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李卓思刘阳泰董庆利
关键词:食品物性学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中国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状况荟萃分析
2025年
蜡样芽胞杆菌(Bacillus cereus)是一种兼性厌氧的杆状革兰氏阳性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文章通过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根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系统筛选出2014—2023年间发表的有关我国食品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的文献,并展开荟萃分析。经筛查,文章共纳入26篇研究文献,涵盖2014—2022年间全国13个省级地区(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共18 499份样品。部分菌株测序发现,腹泻型毒素基因的整体检出率高于呕吐型毒素基因。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荟萃分析结果显示,在7种明确的食品类别中,乳及乳制品最高(25.50%,95%CI:18.61%~33.89%);其次分别为生鲜产品(17.64%,95%CI:2.46%~64.48%)、豆制品(16.43%,95%CI:12.56%~21.21%)、餐饮及混合食品(14.67%,95%CI:9.05%~22.90%)、粮谷制品(14.26%,95%CI:9.29%~21.28%)、婴幼儿及儿童食品(12.10%,95%CI:8.72%~16.54%);肉及肉制品(7.48%,95%CI:1.92%~24.99%)的检出率较低;食品总体合并检出率为14.92%(95%CI:12.24%~18.08%)。可见,利用荟萃分析方法能明确不同食品类别、食品采样环节、食品地点和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的关联特征,为我国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的风险研判和管理提供参考。
乔霖楠刘阳泰王晔茹董庆利
关键词:食品安全蜡样芽胞杆菌污染
我国熟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状况Meta分析被引量:12
2020年
对近年来我国熟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情况进行Meta分析。通过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进行系统检索,根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得到关于我国熟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情况的研究文献,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本研究共纳入43篇研究文献,涉及全国16个省、3个直辖市和3个自治区,共计12000余份样品。Meta分析结果显示,2003—2017年我国熟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合并检出率为4.90%(95%CI:3.72%~6.42%)且检出率符合Beta分布,分布函数为Beta(624,1211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地区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合并检出率具有较高异质性(P<0.01),且在1.31%~93.55%范围内波动。采样年份的亚组分析结果表明,检出率在2003—2017年间呈现波动性,不同采样年份中的检出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熟肉制品类别的亚组分析结果表明,熟制猪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出率最高(17.62%;95%CI:4.34%~50.24%),其次为熟制牛肉制品(15.67%;95%CI:6.86%~31.90%)和熟制鸭肉制品(8.11%;95%CI:2.64%~22.32%),而熟制鸡肉制品中的检出率最低为5.77%(95%CI:0.86%~30.21%)。2003—2017年我国熟肉制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整体污染水平不高,但在不同地区、不同采样年份和不同熟肉制品类别中均存在差异,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安全隐患,提示需加强对我国熟肉制品的监管,有效地预防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相关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
方太松王军王晔茹吴瑜凡刘阳泰王翔董庆利
关键词:食品安全熟肉制品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水平META分析
食源性致病菌单细胞观测与预测的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5年
微生物在单细胞水平下的生长普遍具有随机性和变异性,同时低菌量污染食品所造成的危害风险亦不可忽视,因此食源性致病菌单细胞的生长观测及预测研究逐渐成为食品预测微生物学及食源性致病菌风险评估的研究热点。在分析现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将目前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单细胞生长观测研究分为间接推断和直接观测两类方法;同时对食源性致病菌单细胞生长预测的模型参数与建模过程进行概述,比较了传统预测微生物的决定模型与微生物单细胞的随机模型二者之间的区别,强调了单细胞生长模型需在随机建模的基础上开展,并通过个体建模方法进一步联系其与所在食品环境之间的关系。最后,分析了食源性致病菌单细胞生长观测与预测的现状,并展望了其未来与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相结合的发展趋势。
董庆利刘阳泰苏亮王忻刘箐丁甜
关键词:单细胞风险评估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典型食品接触表面的存活建模研究
2022年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食品接触表面的长期存活,可导致其在食品中暴露可能性升高,增加引发严重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本文研究了无营养冷藏(4℃)和室温(25℃)条件下,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7种典型食品接触材质表面的存活情况。同时采用失活模型Bigelow模型进行拟合,便于理解其存活动力学。结果发现,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木材质表面上的存活时间较短,但在其他材质表面可存活46 h以上。显著性分析表明,除玻璃和ABS塑料材质外,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4℃条件下较25℃条件下存活量更高,表明冷藏环境有助于其长期存活。同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玻璃和聚丙烯表面的存活能力相对较强。因此,为了更准确地推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在食品链中导致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应纳入对其在不同材质及不同温度组合环境下存活能力的考量。
刘阳泰胡丽丽白莉王晔茹董庆利王彝白纳
关键词: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冷藏温度预测微生物学
培养后疫情时代的食品微生物安全风险意识——评《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微生物危害评估》被引量:3
2021年
近年来,由微生物引发的健康安全事件屡见不鲜,随着新型冠状病毒"德尔塔"毒株的迅速蔓延和多点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再次席卷全球。作为地球早期的"原著居民",微生物无处不在并拥有着超越其他生命体的快速迭代进化能力,一方面帮助人类形成了不同阶段的文明,另一方面也在不断突破人类的保护屏障,威胁人类健康。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主要包含食源性致病菌、食源性病毒、食源性寄生虫等。
刘阳泰
关键词:食品微生物食源性致病菌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微生物危害
以“四个面向”为基础的《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案例库构建研究
2024年
为落实推进食品专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章以增强“四个自信”为育人目标,以科学研究的“四个面向”为基础,从“历史文化/案例”“科学创新”“政策指导”“产业发展”和“生活点滴”五个角度入手,充分挖掘思政案例,建立了《食品工艺学》专业课程的思政典型案例库,并充分解析了不同思政案例与育人目标之间的关联,以期推动《食品工艺学》课程思政建设,为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和道德素养以及过硬专业技能的食品专业人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悦秦晓杰王翔刘阳泰
关键词:立德树人食品工艺学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