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爱华

作品数:8 被引量:11H指数:2
供职机构: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8篇哲学宗教

主题

  • 6篇交往
  • 4篇交往理论
  • 3篇主体际
  • 1篇德意志意识形...
  • 1篇形而上学
  • 1篇语言
  • 1篇语言交往
  • 1篇哲学
  • 1篇社会关系
  • 1篇生产力
  • 1篇思维
  • 1篇思维方式
  • 1篇维度
  • 1篇物质交往
  • 1篇马克思交往理...
  • 1篇交往范畴
  • 1篇交往形式
  • 1篇哈贝马斯
  • 1篇哈贝马斯交往...
  • 1篇海德格尔哲学

机构

  • 5篇沈阳航空工业...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姜爱华
  • 1篇赵希宏

传媒

  • 2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辽宁大学学报...
  • 1篇重庆社会科学
  • 1篇天府新论
  • 1篇沈阳航空工业...
  • 1篇理论探索

年份

  • 3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关于马克思的生产关系范畴与交往形式范畴被引量:2
2007年
马克思的交往形式范畴并非是生产关系范畴的雏形,而是生产关系的衍生形式。以生产关系取代交往形式来阐述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真正的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
姜爱华赵希宏
关键词:交往形式
马克思交往范畴的实践定位探讨被引量:2
2008年
马克思不是从"人的本质"或"人的特性"即"人"中引申出交往范畴,而是基于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即物质生产实践来解释和说明交往。交往首先是物质交往,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实践中的"社会物质变换"活动及其关系的统一。马克思把交往范畴引入历史唯物论,实现了对抽象的"人"及其关系的彻底颠覆。
姜爱华
关键词:交往范畴主体际
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交往理论看个人的发展被引量:3
2006年
交往是人类社会普遍现象或存在方式。如果,运用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去研究现实的个人及其发展,就会发现,现实的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人,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直接或间接地与历史上或同时代的个人进行交往的个人。个人彼此间的交往是个人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个人发展的全面性与个人力量的增长就取决于交往发展的程度。
姜爱华
关键词:发展生产力《德意志意识形态》交往理论社会关系
马克思“现实的个人”的另一维度:交往被引量:2
2008年
马克思基于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来解释和说明交往范畴,不仅揭示了交往作为人的活动的前提,而且揭示了交往的否定方面,即"非人的"社会关系的存在,亦即人的实践活动的批判维度,从而实现了对抽象的"人"及其关系的彻底颠覆。而当前盛行的把马克思交往范畴的革命性意义归结为主体间性、主体际等思维方式领域的变革是值得商榷的。
姜爱华
关键词:交往主体际
可能性思维方式对于形而上学的意义——理解海德格尔哲学的一种思路
2006年
海氏通过“比现实性更高的是可能性”[1](P45)的大胆论断,确立可能性思维方式的优先地位,以恢复被传统形而上学遗忘的本真存在的思考,不仅实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建设性批判,而且始终保有对其建立的新形而上学的自我批判与拯救。但由于海氏仍局限于哲学领域本身的反思,即出发点仍然是哲学,因而归根到底,不过是要求用另一种思维方式来解释现存的东西,就是说,通过另外的解释来承认现存的东西。
姜爱华
关键词:形而上学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革命性意义——兼评“主体际”交往观
2007年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不仅揭示了人的活动的前提,而且揭示了前提本身的否定方面,即"非人的"社会关系的存在,亦即人的实践活动的批判维度,从而实现了对抽象的"人"及其关系的彻底颠覆。而主体际交往观所规定的主体本质上是虚幻的。
姜爱华
关键词:交往主体际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研究
本书是其创立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往作为人的社会存在方式,是历史的发生和发展的,是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不断扬弃而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并在反作用于物质生产的过程中制约着人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趋势。 ...
姜爱华
关键词:交往理论
文献传递
马克思与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本质区别被引量:3
2008年
马克思基于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即物质生产的个人,详尽阐述了物质交往才是其他任何交往的基础,交往形式所确定的社会关系实际决定着个人的发展程度。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则是从语言为媒介的交往行为出发,取代马克思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从而走向了对理性的批判反思和重建。
姜爱华
关键词:物质交往语言交往
共1页<1>
聚类工具0